什么是“蓝色岚山”

来源:山东省海洋与渔业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5-05-21 02:13:33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靠海,岚山最大的发展优势;临港,岚山最大的发展潜力。优势与潜力叠加,岚山拥有了发展蓝色经济的“资本”。

改革开放以来,从抓捕捞到搞养殖,从建冷库到兴市场,从粗加工到深加工……岚山将“靠海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如果说这是“原生态”蓝色经济的话,设区以来,岚山将敏锐的目光投向“临港潜力”,实现了从“背向大海”到“面朝大洋”的真正“转身”。

岚山,由此被“定义”为“蓝色岚山”。

蓝海耕耘,“港口”是“引擎”!只有大港口,才能支撑大产业。设区五年来,岚山举全区之力兴港,三大港区日渐成型——

—“蓝色岚山”有了自己的“话语权力”

岚山,受益于海、崛起于港。

靠海,不一样的海:处在中国东部海岸线中点的岚山,同时又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一区三带”唯一一个具有实体大项目的产业带,是鲁南苏北最便捷的出海口。

临港,不一样的港:岚山海域港阔水深,终年不冻不淤,适港岸线 12.8公里,是国内外专家公认的天然深水大港良址。

1977年岚山开始建港,是我国沿海第44个一类开放口岸。

但多年来,岚山港的吞吐量,如同其地处海州湾凹底的区位,同样处于青岛港、日照港、 天津港、 连云港等港口吞吐量的“凹底”。

“港口是蓝色经济最核心的战略资源,没有大港口的带动,就没有发展蓝色经济的直接‘话语权’;没有大港口的吞吐,就没有大临港产业的崛起。” 20071 月,设区之后召开的首次党代会上,岚山立即把“港口立区”作为首要发展战略。

在“举全区之力加速港口建设”的理念之下,振兴港口“四大工程”全面启动。

——推动港口社会投资,国有民营并轨建港。日照港集团、童海集团、岚桥集团、日钢集团等国有、民营企业先后投资建港,岚山港区横向拓展3公里,纵向推进7公里,为亿吨港口群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推动港企合资合作,引进国内国际战略投资。南港区,积极推动与香港晋瑞、祥和、荷兰孚宝等国际集团公司战略合作,已建成500010 万吨级泊位11个;中港区,不断深化与中石化、中石油以及巴西淡水河谷等国内外集团公司合资合作,已建成1万至 10万吨级泊位7 个及200万立方的储油罐区,两个30 万吨油品码头和 400 万方储油罐区正在建设中,2010年总通过能力将达到6000万吨;北港区,大力支持钢铁专用码头建设,100多个泊位已完成规划。

——推动港口畅通工程,全力提升疏港能力。建设、改造疏港大道、南沿海公路岚山段等9条疏港道路,实现了疏港与城区道路的分离,为港口货物快进快出、大进大出创造了条件。

——推动适港岸线拓展工程,全力放大港口容量。结合临海旧村改造,企业布局调整,顺利完成了近 3公里适港岸线综合改造,和谐拆迁企业28家、沿海居民2000多户,其中两个沿海村居整体搬迁……

设区五年,岚山港口建设累计完成投资 59.5亿元。2008年完成吞吐量 3700 万吨,是 2004 年的 3.5 倍;今年上半年,完成吞吐量2180万吨,增长5.5%

岚山港口的重要战略地位得到省委、省政府和日照市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在日照港新一轮港口总体规划中,省政府确定的9 宗重点涉海建设项目,岚山独占7宗,日照市28个港口建设重点工程中有19个在岚山……

蓝海聚财,“产业”是“基石”。只有大产业,才能托起大“航海”。设区五来来,岚山放大港口优势,四大产业跃然而出——

—“蓝色岚山”有了自己的“推进路径”

港口,就是潜力。但是,潜力不等于财富!

由于缺乏体制和战略上的“接轨”,岚山的“港口”与“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两张皮”,都攒着劲发展,可“酒肉穿肠过”,港口在自身发展之外,对地方经济的拉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决不能守着“金饭碗”要饭,必须让“金饭碗”生金!

在“举全区之力”做大港口的同时,岚山在重新审视自己的“产业基础”后,确立了全新的临港产业定位:“打造特色鲜明、板块清晰的临港产业体系,实现港区一体、互相拉动”。

围绕建设新型临海产业区,岚山明晰“推进路径”:聚力建设钢铁配套产业园区、化工产业园区、进口木材园区、临港物流园区等产业园区,全力培育钢铁、石化、木材、物流四大产业集群。

抓产业,关键靠项目。岚山成立了钢铁冶金配套产业、化工产业、商业贸易产业等 11个产业招商办公室,形成以招商局为主体的专业招商,以产业招商办公室和产业园区为主体的产业招商,以企业为主体的企业招商新格局。设区 5年,共招引过亿元项目 56个,实际到位区外资金400多亿元。

为确保项目落地,连续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建立重点项目联席会议制度,实行“一个项目、一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四个一”机制,对每一个重点项目都实行全方位、全过程跟踪服务,“零障碍”推进。

同时,着力引导现有企业做大做强,出台《现有企业星级管理暂行办法》,从政策、信贷、税收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组织百余名规模以上企业主要负责人,赴清华大学“深造”;举办各个层面的银企合作促进会30 余次,先后为企业协调、争引资金 72.7亿元……仅今年,全区先后有 14 家重点企业开工建设二期、三期项目。

新项目纷至沓来,老企业不断壮大,岚山临港产业集聚度快速攀升。目前,钢铁、石化、木材、物流四大产业集群初具规模:钢铁年产能达到750万吨,产业链初步形成,配套产业41家,其中年钢管生产能力达到2000万吨,造船能力达到40万吨;化工产品总储量超过 200 万立方,年加工能力500万吨;木材年加工能力达150万方;物流年货物集疏运能力达到8000万吨。

临港产业产值已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7.6%

蓝色愿景,“用海”是“关键”。只有大规划,才有“可持续” 设区五年来,岚山瞄准蓝色竞争力,超前规划、自抬标杆——

—“蓝色岚山”有了自己的“加速系统”

6 30日,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指导意见》。817,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编制正式启动。

8 25日,岚山蓝色经济区规划编制启动。按照规划,第一阶段到2015 年,岚山蓝色经济规模明显扩大,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优势产业基本形成,为建设国际一流新兴钢城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第二阶段到2020 年,把岚山建设成蓝色经济发达、产业优势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海洋特色新兴城市。

落实规划,岚山出台了《关于发挥港口优势服务精钢基地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先行示范区的意见》:

——在发展定位上,坚持“高点定位”,加快建设港口强区、聚力打造生态钢城,努力把岚山建设成为半岛蓝色经济区先行示范区。

——在发展目标上,围绕“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先行示范区”,充分发挥港口优势,努力打造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始终坚持生态环保,努力打造循环型重化产业聚集区;切实搞好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打造发展环境优质区。

——在城市发展上,坚持“两区一带”空间布局,以阿掖山为中心扇形分布,划分为东部港区、南及西南部城区和北及西北部临港产业聚集带,加快构建现代化生态新钢城。

——在产业布局上,按照“一条产业带、两大聚集区、三个产业园”的空间布局,沿岚山疏港大道和坪岚铁路由东到西、由海向陆、由重及轻纵向延伸,布局以钢铁、石化为主导产业的循环经济型重化产业聚集区和以木材、水产为产业集群的精深加工型轻工产业聚集区,形成以蓝色海洋经济为主导的高端临港产业聚集带。

——在产业发展上,聚力培植钢铁、石化两大支柱产业,壮大木材、水产两大产业集群,培育物流等生产生活性现代服务业,形成蓝色经济发展新格局。

这既是岚山蓝色经济的规划编制,更是岚山蓝色经济的“加速系统”。

大潮浪涌,“蓝色岚山”的愿景璀璨夺目!

后记

蓝色,海洋之色。

一部人类近代史,就是一部蓝色文明史,就是一部从陆地走向海洋、从黄色走向蓝色、从蔚蓝走向深蓝的历史。

“四百多年前工业革命引发的大航海,是人类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蓝色经济,遗憾的是中国与之擦肩而过,随之就是百年的落后、挨打。今天,信息时代给了我们第二次机会,如果再失之交臂,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采访中,岚山区委书记高杰很是激动:“大海,是岚山的禀赋,岚山因海而生、依海而存、靠海而兴。但‘蓝色岚山’必须由‘海’而‘洋’,从捕捞养殖卖鱼贩虾‘原生态’的靠海吃海,尽快走向‘数字蓝色’,打造‘蓝色硅谷’。”

或许,从这其中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仅短短五年,岚山从“背向大海”到“面朝大洋”!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