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打造百万亩蓝色牧场 推动蓝色经济区建设

来源:中国烟台政府门户网站   发布时间:2015-05-21 02:14:17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烟台市位于山东半岛中部,濒临黄、渤海,海岸线长909公里,对应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沿海分布有72个岛屿和7个优良海湾,是全国渔业大市和农业部优势水产品主产区之一,发展现代渔业得天独厚。近年来,烟台市在实施海洋经济发展战略过程中,牢固树立蓝色生态理念,将建设蓝色牧场作为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生物种群、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积极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大力实施渔业良种工程、人工增殖放流、人工鱼礁建设、深水网箱养殖、海 珍品底播增殖、海洋保护区建设六大工程,打造百万亩蓝色牧场,在烟台千里海岸线上,掀起了新一轮向海洋进军的热潮。

一、坚持科技兴渔和实施水产良种工程相结合,夯实蓝色牧场建设基础

牢固树立科技兴渔意识,联合国内外顶级渔业科研院所,逐步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全面提升渔业科技创新能力。近年来,全市每年投入渔业科研资金3000多万元,集中用于名贵海水鱼、海参、鲍鱼、扇贝、海带等新品种培育引进和提纯复壮,多宝鱼、半滑舌鳎等一批名优新品种人工育苗和养成技术率先在烟台获得突破,“901”海带、“中科红”扇贝等养殖新品种在烟台培育成功并向全国推广。全市已建设15处国家级和省级渔业企业技术中心、2处国家级水产良种产业化基地、12个国家“863”渔业产业化开发中试基地和水产良种产业化示范基地,3个国家级和8个省级水产原良种场,涌现出东方海洋、天源水产、黄海水产、大华水产、明波水产等一大批水产高新技术龙头企业。全市水产养殖品种发展到40多个,拥有育苗水体达51万立方米,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海水养殖苗种生产供应基地。

二、坚持人工增殖放流与资源保护相结合,有效修复渔业资源,扩大资源存量

烟台是全国最早开展人工增殖放流的地区之一。“十五”以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1亿多元,放流水产苗种20多亿尾(只),放流品种由中国对虾、日本对虾等几个品种,发展到海蜇、三疣梭子蟹、牙鲆、海参、虾夷扇贝和黑鲪等10多个品种,放流海域由个别海湾,发展到遍及全市十一个沿海县市区周边海域,累计为渔民增收近8亿多元。一是科学严谨的做好调查研究,充分考虑到海洋资源的生物链。在放流品种的选择上,除了选择本地特有品种、增殖效益明显和对恢复海洋渔业资源影响较大的品种之外,还注重培养一定数量的浮游生物,使渔业资源既“有食吃”,又“吃得饱、长得快”,最大限度提高增殖放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二是大力开展好对虾、亲虾第三通道,保护鹰爪虾、鲅鱼亲体、鲈鱼苗种等保护工作,严厉打击各类非法捕捞行为,切实保护好本地渔业资源。

持续的增殖放流和资源保护,使一些几乎绝产的渔业资源品种,如对虾、带鱼、鲳鱼、黄姑鱼等得到很好的恢复,特别是银鲳、鲅鱼、鲻鱼、黄花鱼、鲫鱼等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马布鱼有大量迴游。与2002年相比,鱼类资源产量增加634吨,甲壳类资源产量增加5213吨,贝类及头足类增加4172吨,形成可持续利用的渔业资源保障体系和良性循环的渔业生态系统。

三、坚持人工鱼礁建设和营造海底森林相结合,提升海区基础生产力

烟台地区海岸线曲折,海湾众多,岛屿星罗棋布,适宜建造人工鱼礁的海域达数十万公顷,经过科学论证,我市在牟平区、芝罘区、蓬莱、长岛等北部沿海海域选划人工鱼礁区8处,一是通过海底移植羊栖菜、鼠尾藻、大叶藻,筏式养殖海带、裙带等方式吸收海水中的氮磷,增加水体氧含量,形成“海底森林”;二是通过底播增殖皱纹盘鲍、杂色蛤、文蛤等贝类,消化和吸收海洋动物的代谢废物,净化海区底质环境,减少病害。通过上述方法,改善海洋环境,营造动、植物良好的生态环境,为鱼类等游动生物提供繁殖、生长发育、索饵等的生息场所,达到保护、增殖和提高渔获量的目的,实现渔业资源的增殖、修复和可持续利用,真正实现海洋渔业从“资源掠夺型”向“耕海牧渔型”的转变。

几年来,我市争取资金1.1亿多元,社会资金3000多万元投入到人工鱼礁区和“海底森林”建设。目前,全市累计投石25.78万空方,投放人工铸体1000多个,沉船300多艘,人工鱼礁成礁面积达到1.7万亩,海底森林面积达到100万亩,投放海参苗种4600万头、牙鲆鱼苗种400万尾、黑鮶鱼苗种200万尾、半滑舌鳎苗种20万尾。人工鱼礁建成后,各种海洋生物大量聚集,经济价值极高的刺参、鲍鱼、紫石房蛤、海胆、魁蚶、真鲷、赤甲红蟹等珍稀品种的资源存有量显著恢复和提高。仅在烟台市豆卵岛西部海域建设的人工鱼礁,鱼类的种类由投礁前的5种增加到28种,存鱼量由0.48 kg/m2 增加到52 kg/m2 ;海参产获量2个/m2,每千平方米年产干参16.5 kg,万亩海域海参的潜在价值可达5亿元以上;鲍鱼年产量20万头,产值近千万元;真鲷年渔获量50 吨以上,产值百万元以上。

四、坚持发展深水大网箱养殖与休闲旅游结合,实现环境与经济双赢

为提升城市发展层次,塑造生态、环保的蓝色经济区,近几年我市一直致力于传统渔业养殖转型,积极稳妥地清理一些影响城市形象、污染海域环境的筏式养殖和浅海滩涂养殖,腾出空间用于发展滨海旅游、港口建设和休闲渔业。积极研究深海开发,在20米等深线外的海区积极发展离岸生态养殖,研发适宜本地水域特点的深水抗风浪大网箱及配套设施,筛选和培养适于深水网箱养殖、市场经济价值高的名贵高档鱼类,并结合旅游休闲,发展休闲渔业,既能保证养殖品种的生态、环保、健康,又能防止海域水质污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耕海牧渔”。目前,我市已经发展海上网箱6000多个,其中深水大网箱288个,养殖六线鱼、美国蓝宝石鱼、黑裙鱼、鲈鱼、牙鲆等近十个名贵鱼品种,年产商品鱼6000吨,产值4亿多元。

五、坚持贝藻间养和海珍品底播增殖相结合,积极发展生态养殖

由传统的筏式、池塘养殖到自然放生的“底播增殖”的转变是渔业养殖结构在蓝色经济区建设发展中的必然之路。我市先后在长岛、龙口、蓬莱、莱州、开发区、芝罘区、牟平区规划建设了一批规模化海珍品生态养殖示范基地,重点发展海参、鲍鱼、虾夷扇贝、海胆等海珍品。在养殖方式上根据目前国内最新的贝藻间养模式,将海带与虾夷扇贝、刺参和皱纹盘鲍等海珍品以一定比例底播间养,海带群吸引的微生物和产生的碎屑为海珍品们提供了营养丰富、无毒环保的食料同时海参、扇贝等的排泄物则为海带提供了营养的肥料,促使海提高海带的营养。目前,以牟平、芝罘、蓬莱、长岛为代表的海参增养殖,已发展到20.6万亩,产量2.2万吨,产值33亿元,仅东方海洋一家企业就投入5.3亿多元,开发海洋生态增养殖5.5万亩。全市虾夷扇贝底播面积17万亩,年产量1.2万吨,产值1.9亿元。今年,我市的海带也喜获丰收,1——8月份海带产量8万吨,产值3.2亿元。

六、坚持保护和治理相结合,维护良好海洋生态环境

海洋资源的保护与海洋经济的发展要求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只有在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同时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尽可能改善海洋环境和降低海洋生态环境的污染,才能真正实现海洋环境和经济的双赢。我市坚持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加快治理海洋污染,加强海洋生态环境建设,努力实现海洋资源利用集约化、海洋经济开发生态化、海洋环境良性循环,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蓝色经济区,近海海域一、二类水质面积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一是积极进行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及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目前,我市龙口黄水河口海洋特别保护区、庙岛群岛海洋自然保护区等省级以上海洋自然保护区达到6个,蓬莱牙鲆黄盖鲽等国家级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区达到6个;二是完善赤潮、防台风防风暴潮等海洋环境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加强应急队伍演练,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加大投入,全面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有效防范和妥善处理海洋环境污染事件。三是规范海洋工程环境管理。建立健全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严把海洋工程审批关,严格监控陆源入海排污口,超前防范治理污染苗头。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