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利用南极永不过时”--专访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连增

来源:陈连增   发布时间:2015-05-21 02:14:32 
历史铭记这一天—1984年10月15日,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出发前夕,国家领导人邓小平亲自挥毫,为考察队写下“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的题词。

25年后,坐在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注视着墙壁上的巨幅世界地图,国家海洋局分管极地考察工作的副局长陈连增笃定地说,正是这一光辉的题词,指引着中国南极考察走过25年的非凡历程,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极地考察工作者矢志不渝的信念,无论中国的极地考察事业如何发展,和平利用南极的口号永不过时。

形成“一船三站”格局

时值中国南极考察25周年之际,梳理南极考察事业的发展脉络,陈连增指出,中国的极地考察提出于20世纪50年代,酝酿于60年代,起步于80年代,全面开展于90年代。

20世纪50年代,中国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教授等一批科学家先后提出开展极地研究。60年代,中国开始酝酿极地考察的组织工作。1964年国家海洋局成立,在国务院赋予海洋局的工作任务中,包括进行南、北极考察工作。

20世纪80年代初,以“登上南极洲”为目标的中国极地考察工作开始起步。1983年,中国加入《南极条约》,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成员。1984年10月,中国首个南极考察队组成。1985年2月,中国在南极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建立第一个南极考察基地——长城站。1989年2月,在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上建成了第二个南极考察基地——中山站。

2009年1月27日,中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昆仑站在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建成,实现了中国从南极大陆边缘向腹地挺进的历史性跨越,标志着中国从极地考察大国向极地考察强国迈出关键一步。

经过25年代发展,中国已基本形成以“雪龙”号科考船和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一船三站”为平台的总格局,成功组织了25次南极科学考察,累计近4000人次进入南极地区。“南极的风霜雨雪、严酷冰情以及高寒缺氧等恶劣的自然环境,使中国南极考察队经受了冰雪的洗礼,造就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专业化考察队伍,这是中国南极考察最宝贵的财富。”陈连增说。

科研成果层出不穷

南极洲,是地球上最后一颗静待人类深入探索、开发利用的明珠。自从被发现以来,南极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酷寒的气候环境、无穷的科学奥秘和诱人的矿产资源,为世人关注。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探秘南极也成为中国科学家的使命与责任。

陈连增说,经过25年战风斗雪、艰苦卓绝的实地科学考察,中国的南极科考工作者获得了大批极其宝贵的数据、资料和样品,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

其中,在地质研究方面,通过对泛非构造运动的研究,进一步深化了对东南极地壳演化的认识。同时,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考察队采集了近1万块南极陨石标本,使中国南极陨石拥有量跃居世界第三位。

在生态学研究方面,深入开展了以磷虾生态为重要指标的生态学与环境气候变化相结合的研究,获得了罕见的底栖生物种类;完成了海域有机污染物调查及其降解微生物的发展研究,获得了其他生态、生物、微生物的大量样品、科学数据和一批珍贵材料,在鸟类生物学沉积等方面也卓有建树。

在冰川学领域,初步完成了中山站至冰穹A地区冰川学基本观测剖面的观测,为中国开展南极内陆冰盖研究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开拓了埃默里冰架与海洋相互作用这一新的研究领域,使冰川学研究更广泛地与国际前沿研究结合起来。

在南极近现代环境演化方面,创造性地提出了利用地球化学标型元素组合研究南极千年尺度的重要生物种族演化的新方法,恢复了过去3000年来南极企鹅种族数量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

此外,在日地空间环境研究、南大洋考察研究、气候研究、地震观测等领域,中国科学家也取得了优异的科研成果,极大地丰富了人类对南极这个冰雪世界的认识,为保护全球生态环境做出了积极贡献。

“但在我看来,25年来中国在极地科学研究方面取得的大的成果还不够。”陈连增坦率地说,“这其中的主要原因不在于科学家没有这个能力,而是与我们的综合国力直接相关。”

过去由于国力较弱,国家没有对极地科研投入太多资金,导致科研人员往往依靠申请基金项目或是仅凭个人兴趣,带着各自的课题前往南极,因此取得的成果相对较小,难以形成能震动国际极地领域的重大科研成果。“现在从我国的综合实力和后勤支撑平台来看,已经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因此,这是我们今后要加强的工作。”他说。

寻求“软”“硬”实力突破

谈及中国未来的极地发展战略,陈连增指出,国家海洋局目前正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明确极地考察的国家目标,这一目标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一是进一步加深对南北极的认识,尤其是南北极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其资源状况等;二是进一步强化中国在南北极的实质性存在,进行综合性的科学考察活动;三是积极参与国际极地事务,确立中国在南北极事务中的战略地位。

陈连增透露,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国家海洋局将同时从“软实力”与“硬实力”上寻求突破。在“软实力”方面,通过设立极地考察领域的重大专项课题,切实提高中国在南极的科学考察水平,围绕重大科研问题,由国家统一部署和投入,整合国内的科学家进行研究,争取取得重大科研成果。

在“硬实力”方面,也将多措并举。破冰船是确保南极考察的必要保障,自从1994年11月正式投入南极考察后,“雪龙”号作为中国唯一的极地破冰船“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却也显示出不堪重负的一面。为了进一步增强极地考察的后勤保障能力,国务院目前已经批复同意我国自主建造一艘极地破冰船,希望在2年至3年内投入使用。

此外,破冰船的码头基地建设也将加紧进行,仓库、培训基地等配套设施的建成,将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有的具有独立极地考察基地的国家之一。与此同时,中国还将在南极考察站配备一架固定翼飞机,以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保障能力。

“和平利用”宗旨不变

南极大陆是地球上唯一没有主权归属的陆地,蕴藏着及其丰富的矿产资源和能源,尽管《南极条约》暂时冻结了相关国家对南极的领土主张,但围绕南极领土与资源权属的明争暗斗一刻都没有停止。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邓小平“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的口号是否依然适用?

陈连增对此的回应斩钉截铁:“和平利用南极永不过时,只要《南极条约》存在一天,我们‘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的大旗就要高举一天,因为《南极条约》的宗旨就是和平利用南极,禁止军事活动。”

陈连增指出,在南极事务上,中国的发言权正在随着中国极地考察事业的发展壮大与日俱增,尤其是昆仑站的建立,更让中国作为《南极条约》协商国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昆仑站是目前南极洲海拔4000米以上的唯一的科学考察站,在天文学观测、冰芯观测等方面,都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陈连增表示,中国愿与世界各国合作,利用昆仑站这一平台开展极地科学研究。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愿为人类探索南北极贡献自己的力量。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