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下午好,欢迎收看新华访谈。南极是一片让人向往的圣洁土地,充满了神奇。那里有壮美的冰山、冰原和美丽可爱的动物,当然也有严酷的自然环境。再过半个月,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团即将起航,奔赴那里。而此时恰逢共和国建国60周年华诞,也是中国赴南极考察25周年的日子。在这样有意义的时刻,我们特别请来了两位专家,和我们共同来谈一谈这次的南极考察和中国25年南极考察的不平凡历程。他们分别是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曲探宙,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综合处调研员王建国,也是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临时党委办公室主任。[09-24 14:33]
[曲探宙]大家好。[09-24 14:35]
[王建国]大家好。[09-24 14:35]
[主持人]请两位专家具体介绍一下这次考察吧。[09-24 14:36]
[曲探宙]这次考察正值新中国60年华诞,同时今年也是咱们国家开展首次南极考察25周年,在过去25年当中一批批的科学考察队员奔赴南极,目前,我国在南极已经先后建立了长城站、中山站和昆仑站,今年年初我们在南极最高冰点建立了科学考察站,这是在南极大陆海拔
[曲探宙]我们开展了一些南大洋的科学考察,和以中山站为平台的科考项目。大家知道在南极地区我们考察站唯一的动力来源就是大量燃油。长城站和中山站目前的储油能力能够保证运行2年左右。去年我们没有去往长城站,所以今年必须要去长城站进行油料物资补给,同时承担了大型装备和仪器的运输任务,今年的科考最大的特点就是雪龙号首次执行“一船三站”的计划。[09-24 14:38]
[曲探宙]在执行任务的过程当中,同时要到达长城站、中山站,还要为昆仑站的建设完善提供后勤支援和保障。所以这次考察队的队员中既有科考人员也有工程施工人员,如果把这次昆仑站的考察队和格罗夫山队一起,首次派出的人员数量也是前所未有的。[09-24 14:40]
[曲探宙]这次我们邀请了台湾的3名科学家,参加大陆到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活动,其中有一名去长城站,两名去中山站开展科学考察活动。这也是两岸首次建立起来的科学合作关系,满足了台湾科技界长期以来希望参与到南极北极地区考察的愿望。[09-24 14:41]
[曲探宙]因此,这次考察队的人员相对来说是很多的一次,总的人数在250人左右,其中一部分赴长城站执行考察任务的人员主要是从智利搭乘飞机进长城站,赴中山站绝大部分是搭乘雪龙号执行任务,同时在中山站执行考察越冬任务的人员将随船返回国内。这次雪龙号今年出发到明年4月份返回的话,时间是比较长的一次。雪龙号的航行计划也现在已经确定了,他们将停靠新西兰港口以及澳大利亚港口,会完成一些从国内出航的时候还没有完成的运输任务。[09-24 14:43]
[主持人]我们这次的时间跨度是从10月中旬到明年4月中旬?[09-24 14:43]
[曲探宙]是的。[09-24 14:43]
[ 主持人]和过往的25次考察来比,这次考察的亮点何在?[09-24 14:43]
[王建国]这次我们自己有一架飞机首次加入到南极考察队伍当中,随船一起前往南极,是船载的直升机。第二个特点就是这次我们一共有12名女同志,其中有2位女同志参加格罗夫山考察进入南极内陆。第三,现在有三个台湾人也加入到了我们的第26次南极考察团队伍当中。第四个特点就是这次我们派出的队伍要到昆仑站和格罗夫山进行考察。[09-24 14:44]
[曲探宙]我国第26次南极科学考察,除了科学考察的一些常规任务以外,还有就是对昆仑站的建设和完善。因为今年年初受到内陆运输能力的限制,很多的建站保障物资还没有完全运输上去。南极的长城站“十五”能力建设任务将全面完成,中山站的“十五”建设任务将全面展开,这不仅大大增加了房屋建筑,实验条件,也大大的改善了考察队员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和条件。[09-24 14:46]
[曲探宙]我们这次还要执行南大洋的科学考察任务,因此这次既有科考的常规项目,也有一些新开辟的项目,比如说像格罗夫山的考察,我们过去曾经进行了多次考察,这个地区的科学考察备受国际基地科考界的关注,对于研究南极大陆的形成历史、演变都非常有意义,我们科学家如果能够在这个地方获得第一手的科学资料,对南极地质科考方面将非常有意义。在考察的过程当中,有很多的女同志加入到考察队伍,特别是进入到内陆的科考工作当中去。其中还有一位来自新华社的女记者崔静,女同志在这里面将会更加引人注目,而且对考察队气氛的活跃将起到很好的作用。同时也会证明,在艰苦的条件下,我们的女同志、女队员仍然是巾帼不让须眉。[09-24 14:47]
[主持人]您刚才不止一次提到了昆仑站。请您谈谈昆仑站建设的意义,建设中遇到的困难,怎么克服的呢?[09-24 14:48]
[曲探宙]之前已经有6个国家在南极大陆建立过5个科考站,其中包括美国在南极点上建立的阿蒙森-斯科特站,还有俄罗斯、德国、日本、英国、法国和意大利合建的科考站,这些科考站占据了南极大陆的很多关键位置,南极点不必说了,俄罗斯的内陆站号称是曾经观测到南极地区最低气温的地方,被称为南极大陆的冰点。人类有气象记录以来,曾经观测到地球表面最低的气温零下89.2摄氏度。[09-24 14:51]
[曲探宙]中国这次选择了冰穹A地区,在南极大陆开展深冰性的钻探,可以反演地球过去100万年来气侯变化的信息。在南极大陆最高冰点冰穹A地区,海拔高,空气透视率比较高,这个地方的观测效果甚至相当于在太空建立太空站观测的效果,所以投入成本低,观测效果好,预期的成果非常的引人注目。[09-24 14:55]
[曲探宙]这次也考察了我们考察队员在这里适应环境的能力,我们在南极地区开展的人体医学方面的研究也是非常好的研究站点,同时冰穹A地区又是大气的沉降区,在这里开展观测也是非常理想和难得的地方。我们还开展了南极地区的测绘工作,这都会弥补人类对南极研究的空白,所以在科学方面来说可以说是个制高点。尽管我们南极科考的时间不长,但是我们能够在自己有优势的地方取得领先的成果,应该说这是我们科学家和考察队员不懈努力的结果。[09-24 14:56]
[主持人]我们这次要弥补这些困难,把应该运到的物资及时运到。除了气侯恶劣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困难呢?[09-24 14:56]
[曲探宙]大家知道在高原地方空气氧气含量比较低,由于南极大陆是冰盖覆盖,没有自然植被,所以南极海拔
[曲探宙]要走20天左右的时间,8公里到10公里每小时,有时间要克服高原反应以及恶劣天气对行进车队的影响。所以,对于科考队来讲,在没有后援的情况下,要完全靠大家独立去完成。去年我们建站最终去了9辆雪地车,一旦遇到紧急情况,我们现在紧急求助的条件非常有限。[09-24 15:01]
[曲探宙]在第21次科考队首次到达冰穹A地区考察时,就有一名器械师出现了高原反应,我们联系了美国极点站,他们派了飞机到达了我们内陆的地方,加上我们带过去的燃油,把这位队员运到了他的极点站,后来又坐洲际飞机到了新西兰,他没有实现登顶的愿望,但是他成为唯一到达南极点的人。他的成功救助,给其他的队员以极大的心理安慰,证明了在紧急情况下,我们会不惜一切代价,确保营救考察队员的生命。所以,也等于是给留下来的队员吃了一个很好的定心丸,也为我们在紧急情况下施救探明了一条道路。[09-24 15:01]
[主持人]其实提到中国的南极考察就不得不提到雪龙号破冰船,大家听说过这个船,但是基本都没有见过。王主任,您肯定是多次搭乘这个雪龙号破冰船往返两极,我想我们的老考察队员肯定都对他充满了感情对吧。您谈谈雪龙号吧。[09-24 15:02]
[王建国]雪龙号在考察队员的心里就像国家的流动国土一样,雪龙号现在已经完全具备了很好的条件。雪龙号长是
[主持人]雪龙号大概什么时候投入使用的呢?[09-24 15:02]
[王建国]1993年从俄罗斯购回的,然后我们进行了相应的改造。1994年11月份正式投入了南极考察。[09-24 15:02]
[主持人]您坐过几次呢?[09-24 15:02]
[王建国]三次吧。[09-24 15:02]
[主持人]比如说我们到南极需要多少时间呢?[09-24 15:03]
[王建国]如果到中山站的话,我们要在途中停靠澳大利亚的港口,大约得1个月左右的时间,因为还要穿越西风带,要根据气侯决定时间。[09-24 15:03]
[主持人]在雪龙号上是什么感受呢?[09-24 15:03]
[王建国]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感受,对于不晕船的队员来说是无所谓的,对于晕船的队员来说会感到非常痛苦的。吃不下去,睡也睡不好,特别是到了过西风带的时候有一种绝望的感觉,因为那个气侯是相当恶劣的。雪龙号在西风带上就像小舟一样。[09-24 15:03]
[主持人]您晕船吗?[09-24 15:03]
[王建国]我的症状比较轻。[09-24 15:03]
[主持人]雪龙号是我国唯一一艘破冰船,这是什么原理呢?[09-24 15:04]
[曲探宙]我国的雪龙号是具有一定能力的极地抗冰船,就是在冰区航行的时候,船只可以连续破碎浮冰然后前进,雪龙号实际上就是过去在苏联那边建造的一艘集装箱运输船只,对于
[曲探宙]有一些设备是可以测量到冰情的情况的,特别是有哪些是当年形成的,有哪些是浮冰的堆积,从船长和一些有经验的考察队员的判断上来讲是完全可以的,我们可以派出考察队员到冰面上进行取样来确定冰情的情况。[09-24 15:05]
[主持人]在破冰的时候是什么感觉呢?[09-24 15:05]
[王建国]当时有点像坐车的感觉,我们大概有一条自己的航线,除非遇到了非常特殊的情况。[09-24 15:06]
[主持人]感受就是很晃、很震吗?[09-24 15:06]
[王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