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多年来,烟台一直寻求体制机制的创新以最大限度释放人的潜能,“一业定终身,一岗定终身”不再是衡量员工职业操守的标准,“人适其位、人尽其才”渐成共识。建立劳动合同、事业单位聘任、人事代理、毕业生未就业登记,户籍灵活管理……一系列配套措施和保障机制,加快了人才由“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极大拓展了人才开发空间。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
到现在,全市共拥有各类人才136.2万人,其中,中高级以上职称14.5万人,年均增长8.22%,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格局初步形成,人才成长和创业环境进一步改善。烟台逐渐成为优秀人才汇聚之海、智慧创意涌流之源、投资兴业首选之地。
从“学历至上” 到“人人可以成才”
今年6月,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公布的2008年山东省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名单中,我市4人入选。其中,作为全省首批10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高技能人才之一,从事建筑业抹灰工作近30年的“抹灰状元”于建友格外引人注目。抹灰工出现在省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名单中,不仅为个人荣誉增添亮色,更标志着技能人才群体越来越受到重视。
“刚踏上工作岗位,不管你干得再多再好,是几级工人,就拿那个级别的工资,所以没有工作热情,按部就班地到点上班、下班,论资排辈等着升级别、涨工资。”从“论资排辈”到享受政府特贴,于建友近30年的工作经历,正是从“学历唯上”到“人人皆可成才”的缩影。
过去一段时间,人们把人才定义为“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初级以上职称的人员”,有些单位只以学历、职称、资历取人,不少有才之人被挡在门外。现在,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都被当作人才来尊重。“唯学历、唯职称、唯资历、唯身份”的狭隘人才观被彻底破除,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成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政府、社会双向驱动,积极搭建人才平台,不拘一格选用人才,让人人都有机会成为人才。
2008年,市人才市场迁新址。新的人才市场规格之高、功能之全,居全省前列。常年向社会提供30多项服务,涵盖从就业到退休各个领域,真正实现了“一次性受理、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今年以来,除每周三、五例行招聘会,还安排了12场专场招聘会,包括第四届驻烟高校应届毕业生洽谈会、高新技术企业人才招聘会、烟台人才夜市等各个不同主题的招聘会,给各个层面的人才提供了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
只要想干事,人人可成才。这个理念在我市已经深入人心。截至去年,全市已有博士、硕士7637人、本科生16.3万人。近年来,我市每年引进本科以上各类人才都在1.5万人以上,去年更是超过2.6万人。
从“等待安排” 到“人人可以创业”
今年8月,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生向紫涛带着15人组成的创业团队落户烟台动漫基地,开始了他们在烟台的创业之路。从哈尔滨到烟台,他看中的是这里给毕业生营造的创业氛围。
近年来,解决大学扩招等因素带来的大学生工作难在我市逐渐破题:从每年正月初九的大型招聘会,到市区“天天人才会”、人才夜市,再到未就业毕业生登记制度,直至“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等等,在烟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正逐步得以解决。
烟大文经学院毕业生唐豪对现在的干事创业氛围深有感触。大四刚刚毕业的他,每天早上都会来到位于文经学院创业孵化基地的“校园通信服务中心”上班,公司由他和4名同学创建。学校为他们无偿提供办公场所,创业期间有任何问题都有专门老师指导,他们的业务非常红火。
从“人才短缺” 到“打造人才高地”
把招聘会开到人民大会堂,彰显了烟台融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这一关键时期对人才的渴求。牵手中科院、打造留学生创业园区、建设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近年来,烟台倾力打造人才集聚高地,尤其今年7月31日,在全市人才大会上,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实施高端人才引进“双百计划”的意见(试行)》,明确提出要“打破人才瓶颈,建设一支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队伍”,进一步创新了人才政策,在资金扶持、分配激励政策、人才保障政策、公共服务政策、创业政策等方面出台了更为优惠的政策,搭建引才聚才平台,实现载体建设新突破。
“如果没有政策扶持,我们的企业不会走到今天。”从2004年以102万资金注册创业,到现在销售收入1.2亿,客户囊括世界五大液晶面板企业,烟台希尔德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豆帆认为企业的成长与政府对人才的礼遇密不可分。这个从留学生创业园孵化出的项目,在创业之初最困难的时候,政府为他们提供了厂房、为企业争取到多笔资金,扶持企业迈过一道道门槛,一路走到今天。
“留学人员最需要的,就是我们最应该做的。”这是烟台留学人员创业园主任柳阳给记者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句话。烟台留学生创业园是国内最早成立的留学生创业园之一,先后被批准为国家与地方共建留学人员创业园,被授予“国家留学人员创业园”和“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目前,创业园区孵化面积达到12万平方米,拥有1座科技大厦、3座标准厂房,1个与孵化毕业企业共建的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场地,1个与社会合作创建的孵化加速器。已有300多名留学人员在园区投资创业,累计创办留学人员企业及其他高科技企业410家,注册资金10.2亿元,创产值近70亿元,实现利税12亿元,出口创汇1亿多美元,逐步实现了从“孵化企业”到“孵化产业”的良性循环和转变,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阵地。
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资本优先积累、人才投入优先保证。今天,全面建设文明富庶新烟台的伟大实践,为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大显身手提供了广阔舞台。明天,人才强市战略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将在烟台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60年访谈
王德强——
烟台正成为高端人才“磁场”
“烟台对高端人才的礼遇与尊重,让这座城市日渐成为高端人才的‘磁场’。”作为参与筹建中科院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的科研和管理骨干,王德强对于近三年来研究所筹建过程中烟台市委、市政府给予的关注、投入,感受颇深。
回忆三年前研究所落户烟台的前前后后,王德强感慨良多:“烟台所原本是计划外的‘产物’。”三年前,中科院计划通过与地方政府签署协议书的方式,分别在苏州、深圳、厦门等沿海城市建设研究所。得知这一消息,烟台市领导亲自带队赴北京面见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希望能在烟台建设研究所。通过多方努力,
烟台市按“特事特办”的原则,大大地促进了研究所的筹建进程。一期三栋大楼从
据统计,目前,我市各有关单位与中科院各大院所联合完成重大科研项目50多项,有11个课题填补国内空白。海岸带所到位人员151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职工近百人,科技人员102人,青年科技骨干中很大比例为国内外重点院校和著名研究所的博士毕业生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