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地处黄海之滨的青岛,自然不会放弃天赐的商机——蓝色经济无论对于这座城市还是IT行业的方案商群体,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尚在建设过程中的青岛软件园已经吸纳了众多ISV和SI入驻其中,也许在不远的将来,这一园区将成为青岛IT行业腾飞的基石。
青岛市软件行业协会秘书长文小凡认为,“IT行业在青岛发展蓝色经济的过程中可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工业和信息化应该共同推动,如果海洋产业要形成规模化效应,是离不开信息技术的。”
青岛中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蔡旭东说:“除了新兴的蓝色经济以外,海关、造船、海洋渔业和外贸等几个行业所带来的商机一直是青岛方案商十分看重的,并且青岛本地企业在这两个行业中一直都有不错的表现,属于本地特色。”
企业规模难做大
据了解,去年青岛市软件行业的总产值约为115亿元,其中85亿元为嵌入式软件。“经历了金融危机后,经过我们的了解,2008年和2009年对独立软件产业的影响不是很大,但对于海尔、海信等大型信息产业企业的影响比较大。其中,由于海尔家电产品的总销量有所下降,青岛市软件行业的总产值下降了2%。”文小凡说。
目前,青岛市的软件产业开始朝两个方向发展:其一是软硬结合。青岛有四家销售过亿元的软件企业,均研发嵌入式软件和混合型软件。其中,青岛高校软控股份有限公司已经形成了嵌入式软件和管控系统打包销售的模式,几乎垄断了国内轮胎制造行业的系统管理平台市场。“我们主张软硬分开。这样企业可以得到更好的增值税扶持政策,但目前的局面是方案商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只能降低软件在总体采购成本中的比例,这样才能被用户认可。”文小凡说。
其二是软件向服务方向发展。近一年以来,青岛本地方案商开始尝试自主开发带有一定捆绑性质的软件,并将服务融入其中。虽然软件的销售价格很低甚至是免费使用,但在和电信企业合作后,可以得到销售分成。
据了解,无论从企业到政府还是中间机构都很努力,但青岛市的软件行业始终没有出现质变的快速发展——每年的增长率还低于全国的增长率,近几年都在20%左右。不过,有个别企业取得了快速增长,比如东软电脑技术有限公司的营业额翻了一番,从2007年的6000多万元成长为2008年的1.28亿元;海信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青岛高校软控股份有限公司也都有较好的销售业绩,销售增长率均达到了50%以上,他们已经在国内的智能交通领域和轮胎制造业取得了优势地位。
走出去和请进来
在采访的过程中,有些方案商会担心由于青岛的快速发展,会吸引来大批有实力的商家参与青岛的市场竞争。对此,青岛市软件行业协会秘书长文小凡表示,“国际化的厂商涉及的业务领域很广,来到青岛后确实会对本地企业带来冲击。不过他们来了,并且业务规模不断壮大,也会对青岛的软件行业带来拉动作用,并且会带来青岛稀缺的软件人才,只要这些人才流动起来,就会给本地企业带来生机和活力。我们很欢迎大型企业入驻青岛,这有助于完善青岛的软件产业群。”
此外,国际厂商参与竞争,也将促进本地软件企业练好内功、加强自身管理和开发能力、规范企业经营。“青岛本地有一些企业通过了国际软件开发规范标准认证,但真正遵循标准进行开发运作的企业少之又少,他们通常只是用认证资质作为招牌促进销售。国际化厂商一旦进入青岛市场,必然会促进本地企业提高自身的约束力,从长远来看,对于本地企业是利大于弊。”文小凡说。
从软件行业协会的角度来看,文小凡希望为进入青岛市场的厂商和本地企业搭建交流平台,让他们从管理经验、项目运作、资本运作等层面加强合作。
显然,对于青岛本地的方案商来说,“请进来”是不够的,只有“走出去”才能尽快壮大自己,并且增加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虽然现在做方案和软件开发离不开关系,而且关系往往会起到决定性作用,但我们一直没有放弃抓市场,已经在青岛和青岛周边的地级市开设了多家分公司,市场覆盖面宽了,销售渠道拓宽了,自然接到的订单就多。再加上同学介绍过来的软件外包项目,目前公司的运转情况还不错。”青岛中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蔡旭东说。
在采访过程中,虽然商家大多流露出了看好青岛市场的乐观情绪,但他们也都意识到,一个区域性城市的企业想要做大做强甚至做成全国性的企业难度很大。而且让他们隐隐担忧的是,现在青岛的方案商群体已经开始出现“大者愈大,小者愈小”的洗牌局面。
记者手札
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海洋开发,都是现在青岛本地方案商最为看重的潜力行业。虽然他们能够看到商机所在,但碍于自身实力问题,往往很难在这些行业中寻觅到商机。青岛的商家经常会耿耿于怀济南的方案商来青岛抢生意,由此可见,青岛本地商家的竞争力确实不强。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