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商周刊》(记者 李慧) “新城的变化是显见的,每天都有新发展,每天都有新感觉,这种对美好前程的向往,对美好目标的追求,就是我们‘弯道超越’的动力。”说到这里,滨海开发区党工委书记苏立科指向窗外,他告诉记者那一排排绿树的前身曾是一片片黄土。
“贫瘠,定位,远见,突破,创业,变化,崛起??”诸多带有滨海开发区符号的关键词,所串联起来的 20多年的发展,相信这需要鸿章才能书就。从盐碱地走来的滨海新城,曾经“人们过着半渔半农的生活,楼房只有一座,柏油马路只有一条”,虽然靠海,不过行使着“鱼盐之利、舟楫之便”。如今盐碱地上有了大片鲜花和绿茵,学校、敬老院等等一应俱齐,另一个更深层次更宏伟的目标就是——促动潍坊在黄河三角洲开发中率先崛起,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中实现突破,在国家环渤海经济圈建设中有所作为。
为了这种作为,“忙”成为了常态,于是有了超常规的“5+2(5天工作日+2天休息日)、白加黑(白天+夜晚)”连轴转的工作方式,以苏立科为首自发进行着??
约见苏书记的两次,均因他频繁的出差未果。第三次,终于得以和刚从苏杭、天津等地考察工业园和生态城回来的他坐在了一起。作为滨海开发区的领导,他既沉稳又敏锐的思路和作风,以及紧密的两天采访中,滨海人对工作毫无保留的热情和投入,让我们在回程路上再三回味。
何以成为“主战场”?
从全国乃至全球的大格局上来审视发展,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广阔的发展空间、蕴含的丰富资源、海洋经济的潜力、海洋优势产业极强的竞争力,注定了人类未来发展的希望在海洋。海洋承载着世界的未来。
人们越来越深刻认识到,海洋有陆地上寻找不到的资源,能解决很多陆地解决不了的瓶颈。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海岸线的有152个,都非常重视海洋为人类提供的可持续资源。
当前,战略性经济高地在山东南北两个方位迅猛崛起,特别是在环渤海地区,天津滨海新区、辽宁的“五点一线”、河北的曹妃甸工业区等都陆续进入国家战略,山东需要一个在国内外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重大战略。
今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考察山东时作出了“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指示。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为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指明了未来发展的方向,搭建了更高层次的发展平台,是开发区增强发展地位、勇挑重任的战略机遇。
只有机遇是不够的,还要善于发掘自身的优势,将机遇尽量放大。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开发区地处北部沿海中心地带,发展空间广阔,海洋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在功能定位上,滨海经济开发区既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四港四区”重点开发的区域,又处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潍坊海上新城的核心位置和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集“三区”建设于一身,是潍坊市打造蓝色经济区的主战场,承载着建设滨海新城、发展蓝色经济和高端产业的历史重任,将代表潍坊参与半岛蓝色经济区乃至环渤海的开发建设。
随着开发区蓝色高端产业的崛起,港口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初具规模,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打造潍坊市发展蓝色经济的先行区和示范区、发展高端产业的聚集区和发展沿海高效生态产业的核心区,培育新的蓝色经济增长极,将大幅提升潍坊的区域核心竞争力。
对此,苏立科书记充满信心:“建设一个现代化的滨海新城,是潍坊实现跨越发展的最大战略空间。”
蓝色路径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就要在新起点上重新审视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强化“蓝色、高端、高效、生态”意识,突出“小区域、大作为、以小博大”理念,将蓝色概念和高端理念渗透到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全面提升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在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滨海理应发挥自己的龙头作用,通过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链和配套体系,夯实未来发展的产业支撑基础。
着力打造发展平台。加强与省市三区发展规划的对接,完善提升一城四园的总体规划和各功能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按照希望城、太阳城、幸福城、欢乐海“四城”理念,全面加快滨海水城开发。深化与森达美集团的战略合作,切实做好马来西亚潍坊滨海产业园前期的筹建工作,推动设立中马经济合作示范园区。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高水平的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积极推动开发区由省级开发区升为国家级开发区。
突出招商重点,创新招商方式,强化蓝色概念和高端理念,重点引进一批带动力强的高新技术、先进制造、现代服务业项目,组织开展好近期开始的“行万里路、百日十大招商活动”。人人都是招商主体,各部门、各单位、各企业都成立招商机构,强化以商招商、推进产业招商,已有投资5.5亿元的侨昌化学、投资4.5亿元的柯赛基农化工、投资4.2亿元的先达化工、投资3亿元的胜邦鲁南制药、投资2.8亿元的山东润丰化工、投资1.2亿元的挪威溴化钙等17个过亿元的项目入住园区。目前,起步区已全部被项目填满,92个过亿元的项目,过百亿元的就有4个。
充分发挥优势,全力培育海洋装备制造业、石化产业、绿色能源产业、临港物流产业、生态海洋化工产业五大蓝色高端产业集群,推进产业结构整合和优化升级,着力培植壮大一批辐射带动力强的现代海洋产业,加快构建现代蓝色产业体系。对在建的92个过亿元项目,尤其是中海油炼化、弘润石化、国电风电、森达美港、潍柴大机、新和成(39.98,-0.02,-0.05%)药业等大项目,强化服务,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拓宽投融资渠道,重点实施拦海防潮大坝、潍坊森达美港、修造船基地、中心渔港、输油管线和疏港公路等十大基础设施工程,积极推进城海轻轨、潍坊机场、疏港铁路、黄大德大铁路及客运站、环渤海高等级公路等前期工作,加快园区配套建设,强化发展支撑,加快构筑滨海新城发展框架。
加快“三区”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蓝色,意味着科技含量、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陆海相连,是人与自然、长远与现实、产业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开发区始终坚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建设,努力争创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坚持资源开发、产业培植、区域打造、生态保护“四位一体”,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在优化中提升,在提升中优化,走出一条效益提升、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蓝色经济发展新路子。
这里不光只有高端制造
采访中,一个非常深刻的感觉,就是对滨海这样一个新城来说,并没有在过度追求经济发展里漠视了人们生活的“幸福指数”。
这里,最漂亮的楼是敬老院或者学校。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各项社会事业的进步,最终是让群众能不断从中受益。
开发区老年中心暨敬老院投资5000万元,占地达96亩,总建筑面积1.
另一方面,苏立科对教育的重视更是溢于言表。在他看来,作为一个新城,眼光不能一味放在经济上,加快人才的培养,为各种企业提供持续供给,只有这样产业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后续力量。
他的想法是,建设各种人才学校,就地培养人才,学校也是先进的制造业的表现。尤其职业教育能够培养大批的技术人才,培养青年人不光要有技术,还要有科学的理念,技工里同样能出老板和管理大师。企业入驻后,可以校企联动,就地就可以完成所需的人才配备,而且通过这种模式,对提高新城人的素质也特别重要。目前滨海开发区已经入驻了8所学校,3所公办,5所民办,他说我们计划用最多5年的时间,建成50所学校,使这里可容纳的学生达到50万人!
可以预见的是,除了全国首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和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两大亮点”,这里还将成为集教育、文化、旅游、商务等综合发展,生态环境优美、富有独特魅力的、宜业宜居的现代化滨海新城。
采访的尾声,苏立科表达了对潍坊与青岛对接的感慨和展望,“青岛在蓝色经济方面,尤其是高端制造业上走在了前面,步伐迅敏。作为正在崛起的蓝色经济新城,潍坊发展空间巨大,一体化对双方都是机会,利用在各自发挥优势的基础上共同发展。”
一个新城的崛起,往往意味着要付出比先行者更多的努力,当然如果拥有高超的“弯道技术”,也会获得更多意想不到的成果,在更高平台上,创造性地赢得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滨海开发区,乘风破浪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