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潍坊,至少在我们的眼睛里,这是一个城市中国的典范。之所以这样评价,很大程度在于它的自我突破、在于它的诱人前程、在于它对未来山东和环渤海区域的影响。
谈及潍坊,虽然说不上它有多大,但它的名气却一直不小,不仅自古就有鸢都美誉,明清时的手工业也一度名扬四方,素有“南苏州、北潍县”之说,“二百铁匠炉,三千砸铜匠,九千绣花女,十万织布机”,即是明清时期潍坊手工业的真实写照。而直至当代,潍坊也一直是山东重要的工业城市。
但沿着历史脉络不难发现,一个原本靠海的城市,与海总是若即若离,特别解放以来的城市拓展和产业布局,大都局限在老城区,顶多在其周围延展。即使具有优势的海洋化工,也只是孤立发展,难与城市整体发展有什么瓜葛。
可以说,长期的农业和陆路思维,一直主导着这里发展,即使在改革开放的很长时间,这样的观念与思维也未得到根本性改变。因而,在城市定位上,这个曾经的农业和工业大区与大市,也并未从沿海城市的角度思考转型与发展问题,以至于造成很多人对它的印象就是一个内陆城市。
我认识潍坊,大约在上个世纪70-80年代左右,那时我就知道潍坊靠海,因为我所在的城市人们吃海鲜,除了来自烟台、青岛等地外,不少来自于潍坊的羊角沟,况且那时全省民兵实弹训练,也在紧临渤海岸边举行。但说印象,荒凉、贫穷与无奈,恐怕就是潍北的真实写照。或许如此,人们很少拿它与海相联,连潍坊人甚至少有海的自豪。
而弹指一挥间,曾经的不毛之地,正在发生剧烈的变革。别说是我,连潍坊人自己都承认,今天的场景与城市转型,是他们做梦都不曾想到的。毕竟,要改变这一切,绝非是个简单的投入问题。
从将城市发展触角伸向三北和渤海湾畔,到大手笔高起点打造“一城四园”,再到“拉动两翼、服务黄三角、影响环渤海”的目标定位,这都应归结于几届潍坊决策者们越发高远的全球化视野、深刻的开放发展反思、对全国和山东竞争战略的把握、对临海临港城市价值的认识,归结于潍坊人的集体智慧。而归根结底,正在潍坊三北地区677平方公里土地上演的这幕历史大剧,其核心推手在于自上而下的观念之力。
所不同的是,与深圳、宁波、大连、天津、青岛、烟台等大家熟知的沿海城市相比,潍坊由“内陆”走向海洋的道路,则更显得曲折,因而更需要超常的勇气。当然,比较国内外滨海城市发展而言,潍坊相对滞后,但勇气之下所蕴含着的巨大发展后劲,确是值得世人期待。
而这种期待,又不限于潍坊自身。从区域竞争的高度审视,潍坊以滨海为核心的城市布局与转型,恰巧与近些年山东推出的一系列发展战略不谋而合,尤其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一个核心节点,不论向北接轨京津和辽东半岛,还是向东对接青烟威,它的作为如何,在很大程度关乎山东在环渤海区域、在全国的竞争成败。
要知道,时下的珠三角和长三角,甚至京津唐和东三省,立体融合的区域一体化趋势愈加凸显,各方面组合优势亦愈加突出。而同样是环渤海区域圈的城市整合与发展,似乎更甚和更有冲击性。尤其近邻天津,同样是滨海开发和港口建设,但他们的视角、承载力与辐射力,显然不只是天津的范畴。
相比之下,虽说山东在这方面仍有很大缺陷,但至少潍坊先于其他城市主动对接青岛的举动,以及利用滨海大平台,面向全省、全国、全球产业发展之举,不仅是向传统的山东诸侯经济模式说不,而且还突出彰显了一个学习和思考型城市的胸怀。
依照我们的观察与想像,同样是坐拥渤海莱州湾的潍坊,不是没有可能成为深圳、天津、大连、青岛,甚至鹿儿岛、旧金山、悉尼。时间是一个方面,关键是,决意借势和借海发展的潍坊,已没有任何顾虑停滞飞翔般的脚步。(唐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