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民间的群体信仰

来源:舟山网   发布时间:2015-05-21 02:19:38 

前言:
《舟山地理》的采访要走到舟山的各个角落,去看一些风物,去听一些故事。
舟山虽小,但每一个地方的精彩都各不相同。但是,不管在什么地方,总能听到一些关于龙的传说,看到一些关于龙的痕迹。
岑港的白老龙、马岙的龙潭坑、紫微的锦线女龙、六横的龙头金钗、嵊泗的龙王输棋、沈家门的龙王失印服渔翁、金塘的煮海治龙王、普陀山的龙女拜观音、岱山的八仙斗花龙……似乎无处不在,常被提及。
毫无疑问,龙,在舟山民间有着深厚的情感和信仰基础。
民间唯一的群体信仰
舟山民间有着多种多样的信仰,龙信仰虽然不是第一大信仰,却是唯一的群体信仰。为什么叫群体信仰,这里用观音信仰作为对比。观音信仰一般都是个人的信仰,个人崇拜、个人祈愿、祈愿的目的也通常为了个人或家庭。
而龙信仰,一般是某个村落或者区域的共同信仰,群体崇拜、群体祭祀、群体祈愿、祈愿目的也不为个人而为这个群体。
这与民间相传关于龙的管辖权有关。俗话说,龙归大海。在民间意识中的龙是生活在水中的,因此龙掌管着风雨,能散布甘霖、福国佑民。而天时在古代社会是非常重要的,是关乎生计的第一要素。
所以,民间信龙是为本地的天时而信,并不是为了某个人的意愿,因为龙王管不着个人的愿望。舟山古时有农历六七月祭龙的习惯,祭祀时必是无论男女老少群体出动,祈愿这一年的天时好,让这个地方的人都能顺利地过一年。
不谋私利,为天下苍生祈愿,是群体信仰的特点,这是一种非常善良且让人感到幸福的信仰。在舟山所有的龙王宫或龙王庙中,均可看见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八个字,无关私利,显示着普通百姓心系家国的美好景愿。
纵观其他的信仰,都很难做到这一点。因此,说其唯一,并不为过。

龙是舟山人的精神
封建社会时期,舟山民间的龙信仰十分兴盛。这与舟山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
舟山地处海岛,无外来水源补给,淡水全都依赖降雨,并且舟山多丘陵,蓄水能力弱,因此常常遇到干旱。这时能呼风唤雨的龙,便在人们的心中有了极高的地位,每逢干旱,必祭祀龙王。
区别于内陆地区,龙对于舟山又有另一种涵义——海龙王崇拜。海龙王是众龙之王,统帅虾兵蟹将、海中水族,是人间帝王的翻版。海龙王生活在海里,能兴风作浪,而舟山人恰恰与海打的交道最多,无论生产捕捞、物资运输、对外交流都要开船出海,因此舟山百姓都祈求海龙王保护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
而渔民捕捞的鱼虾蟹贝都是海龙王的子民,在渔民的传统观念中,生产的丰歉全拜海龙王所赐,因此海龙王崇拜在舟山人的生活生产中都有极高的地位。
但众所周知,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龙到底象征着什么?其实,对于舟山人来说,龙的信仰与崇拜是外在,其内涵则是舟山人在与天斗、与地斗、于大海斗争的生存实践中,内心滋长的一种顽强坚韧、海纳包容的精神。
而这种精神通过龙的信仰传承、积淀了下来。崇拜龙、信仰龙正是对这种精神的最好诠释。人们并不因为恶劣的生存环境而低头,而是把感情加注于龙,自身则毫无畏惧地去抗争,而龙泽于民的大同和献身精神,也在生存斗争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渔民在大海中需要人与人、船与船之间的配合和相互扶助,常常还有舍己救人的情况出现,没有无私无畏的精神是做不到的。
所以,龙的文化最能体现舟山人的精神。
方志中记载,舟山有三条大龙——灌门龙王、桃花女龙和岑港白老龙,而在展茅的管家老龙也是非常著名的龙。经过多方寻访,下面就介绍一下,舟山本岛上的几条大龙和龙宫、龙潭及龙俗。

灌门龙王及龙宫
灌门在定海干览西码头西南海域,这里水势很急,十分险要。旧有谚语称老大好当,灌门难闯。当地百姓认为,海里有龙,称为灌门龙王

灌门海边的龙泉和泰井

灌门龙王信仰始于元朝,其形成与特殊的险恶地域和海潮急流有关,在元大德《昌国州图志》中,灌门被称为蛟龙之窟。这是舟山记载中最早的龙信仰。时日长久,灌门龙王就成了舟山的第一大龙。
现在,民间把灌门龙王当成了东海龙王的化身,在灌门的海边有一个东海龙王宫。龙宫是民间龙信仰的归宿,宫中有龙王塑像,一般建在龙潭边或海边。据民国《定海县志》记载,舟山有龙王宫庙60余个,占当时舟山全部宫庙的1/7

干览东海龙王宫

而东海龙王宫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个。它三面环山,面朝灌门,中为大殿,左右两厢。大殿正中坐立龙王雕像,手持令牌,上书:国泰民安,两侧飞龙护驾,栩栩如生。龙王宫前有一龙泉和泰井,该井涨潮时离海水不过10,可井水始终清甜而不咸。有人说,这是与远处的干(石览)龙潭相通的缘故。
这个龙王宫建于明成化年间,相传,当时皇帝下诏要在此建千柱落地龙王宫,但因拨款被地方官吏贪污,只建了3间平房了事。
不管传说是否真实,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个龙王宫不是民间兴建的,而是官府资金所建,带有官方性质。足见灌门龙王早在明朝时已经成为了舟山龙信仰的象征,不愧第一龙之称。
在民间,灌门龙王有个拟人化的传说。明成化年间干览有一个叫梁璋的人,生活贫苦却乐于助人,后得道士点拨获神通法术。
一年,舟山大旱,人们到处求菩萨、请龙王,可是老天爷就是不下雨,梁璋决定试试祈雨术。
他在泉水潭边搭了祭台,用火炉煅犁铁,坐在祭台作法。大约半个时辰,他从炉中取煅红的犁铁,投入水潭,只听得口兹口兹声响,泉水立刻猛涨,随即天空乌云翻腾,大雨如注,下了整整两个时辰,旱情彻底解除了。人们都说梁璋是上天的雨师下凡
第二年六月初一,梁璋在泉水潭沐浴更衣打坐,黄昏时竟然仙逝。人们在入殓时发现,梁璋的手心有灌门龙神四个字。遂称梁璋为龙王爷,这个泉水潭被称为干览龙潭,潭水常年不干。每年的六月初一,也成为舟山很多地方祭祀龙王的日子。

岑港白老龙及龙潭
有龙信仰的地方,必有龙宫,通常也会有一个龙潭。龙宫是人所建,龙潭则是天然形成,是龙生活的地方。

岑港白龙潭

舟山有大小龙潭数十个,只要山中有泉,泉入深潭,人用潭水,当地人就会把这个潭称为龙潭,古时,潭就是淡水来源,其实就相当于微型水库,因此在百姓心中的地位极高。
方志中记载,舟山有名气的古龙潭就有15个,以岑港白龙潭最为著名。
白龙潭位于岑港镇岑港村白龙潭山谷,现已建设成白龙潭公园。白龙潭深6,潭口直径约3,潭腹直径约4,状如酒坛,四壁略有凹凸,无裂纹,潭水清澈,常年不涸,潭底如锅底,无渗水。整个白龙潭,峡谷深深,景色秀丽。
当地建设白龙潭公园时,曾把潭水抽干,竟然在潭中发现了几千颗浑圆的砾石,足有10多立方米,村民挑了几天才挑完。后经我市文物专家胡连荣证实,白龙潭及其中砾石,是我省首次发现的冰臼遗迹。
胡连荣说,在第四纪古冰川时期,舟山和地球大多数地方一样,覆盖着厚厚的冰层,后来气温回升,冰层开裂,融化的水珠沿着裂缝不断往下滴,亿万年后,坚硬的花岗岩石被水滴凿成了深深的潭,由于水珠不断的滚磨作用,水潭产生了很多浑圆的砾石,也使潭的中间逐渐变成了酒坛状
这里的老人们说,白龙潭是岑港白老龙的居所,是舟山三条大龙之一。
相传,白老龙原本居住在岑港海中,每逢干旱便吸东海之水,化为甘霖,润泽岑港附近方圆几十里的村庄,在当地百姓中的威望很高。谁知道,东海龙王看不惯,便在玉帝面前告黑状,玉帝下令,不准再吸水降雨。
白老龙忍气吞声,却一心想着帮助岑港百姓。于是就帮助当地渔民捕捞黄鱼,渔民大获丰收,生活依然好过。而海里的鱼虾都是东海龙王的子民,白老龙的行为又得罪了东海龙王。最后玉帝降罪下来,把白老龙禁锢在岑港的白龙潭中,不得自由。
白老龙的行为受到岑港百姓的敬仰,百姓尊白老龙为岑港的庇护之神。

展茅管家老龙及龙俗
展茅翁家岙后有一座郑家山,是雷火地山系中的一座。半山腰有一个龙潭,龙潭边有一个龙宫——一个很小的亭子,算得上是舟山最小的龙宫了。

郑家山龙宫

龙宫建于清代,纯石结构,下层高2.3,面阔2.25,进深2.1。用筑8根,上层高1.2,面阔1.14。进深1,用柱4根,中有一碑刻龙宫两字,背面刻龙喷水图案。

这个小龙宫可能与这里所住的管家老龙低调的性格有关。相传,这条老龙曾经帮助清军平定小金川叛乱,朝廷知道后,要册封老龙,老龙不为富贵所动,拒绝了册封,仍然住在郑家山龙潭中,被当地人称为管家老龙

当地人说,这条老龙每逢干旱不雨时,总要用龙角顶出一把骨排椅,到龙潭边上坐一坐,察看天象,如果大展的田水干了,他到龙潭里吸一口水,朝天一喷,就立即下起雨来。大展的百姓,年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嗣后,当地人纷纷祭祀。

舟山自从有了龙信仰就开始了祭龙的风俗,而各地祭龙的礼仪都大同小异,看一处便能知全貌。根据《展茅镇志》记载,祭龙的民俗在明清时期已经盛行。展茅百姓若遇天旱不雨,便会择日聚众到郑家山龙潭请老龙祈雨。请龙队伍以大展居民为主,由各户一名男子手执白旗组成。

队伍前抬八角龙亭一架,继锣鼓、乐队相随,吹吹打打上山。至龙潭边供三斗三升糯米块及糕点、水果等,念伴祷告毕,捉潭中一水生物青蛙或山蚂蝗等作龙王化身放入盛水罐中,置罐于八角龙亭,然后请龙队伍走遍田畈。

几天后如仍不下雨,则将罐置烈日下晒,俗称烤龙王,直到下雨,请龙队伍再敲锣打鼓将龙王替身送回龙潭。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