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落潮,天桥显现,通向大笔架山。
山水相依的锦州,除了拥有闻名遐迩的医巫闾山、北普陀山,还有举世罕见的“海中之山”——大笔架山。金秋时节,由国家和我省海洋环境、海洋管理、海洋地质、海洋生态及环境保护等领域的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行走锦州,经认真论证,确定大笔架山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正式通过省级评审委员会评审,不久后向国家申报,“天桥”奇景将被保护。
大笔架山是近海的一个海岛,位于锦州市东南35公里滨海新区上朱家口南侧,距海岸1.8公里,高78.3米,总面积1平方公里。从海岸望去,孤峰高耸,犹如一支毛笔插入海中,故得名笔架山,又因其东部海中还有形似笔架的小山,因此又称为大笔架山。清朝有诗人作《笔锋插海》称赞:“笔端尖尖耸碧天,峰头雨后起去烟。插来倒影汪洋里,海浪翻波纳百川。 ”
在大笔架山和北岸之间,有一条潮汐冲击而成的连接海岛与陆地的天然卵石通道,长1620米,宽9米,俗称“天桥”。它随着潮汐的涨落而时隐时现:每当落潮,海水慢慢退去,通道像一条蜿蜒蛟龙浮现,潮水落尽时“天桥”完全显露,直通大笔架山。每当涨潮,海水又从两边夹击而来,“天桥”渐渐变窄,直至完全隐去。
大笔架山还拥有深邃的人文景观,即吕祖亭、三清阁等古建筑。最主要的建筑是三清阁,高26米,6层石楼由清一色的石墙、石廊、石门、石窗、石龛和石梯组成。殿宇和阁楼的位置、布局、装饰,设计巧,组合精,在对称中有变化,分散中相连接,堪称楼阁建筑之上乘。整个建筑既有传统的艺术风格,又吸收了西方古建筑特点。阁中现存大小汉白玉石佛43尊,供奉道家、儒家、佛家,为三教合一的寺庙。
天桥是怎样形成的呢?传说中有仙女造桥的故事。相传很久以前,有两位九天仙女驾云来到大小笔架山的上空游玩,向下一看,这里山奇水秀,立刻被吸引住,她们想把陆地和海岛连接起来,造福人间。于是姐姐在大笔架山修桥,妹妹在小笔架山修桥,约定在五更前修好。姐姐刚强勤劳,颗颗汗珠化作一块块石子,不久就把桥修好了,她惦记妹妹,到小笔架山一看,妹妹才修一半就累得睡着了,这时天快亮了,姐姐忙捧起两把土,撒向未修成的那一段路,时至今日大笔架山的天桥是石子的,而小笔架山的天桥有一半是土滩。
事实上,天桥的缔造者是海浪,专家经论证认为,“天桥”由大小不等的砾石、粗砂组成,其形成主要由于大笔架山岛前方迎波区受到侵蚀,物质被带至岛屿的波影区形成了砾石堤,是自然塑造而成,大笔架山岛及“天桥”砾石堤在亚洲沿岸独具特色,是极为奇特的地质珍迹,具有重要的资源价值。在地貌学上,“天桥”被称为连岛沙坝,岛屿称为陆连岛,它时隐时现,是潮汐运动的结果。
专家经论证认为,海洋特别保护区的建立,对于保护大笔架山“天桥”砾石堤独特的地质地貌景观、人文景观与历史遗迹以及协调海域生态环境与资源的开发保护关系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海洋特别保护区将分为重点保护区、生态与资源恢复区、适度利用区三种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