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海洋专家曾呈奎的壮丽人生

来源:海洋财富网   发布时间:2015-05-21 02:21:14 

大学毕业后,曾呈奎攻读海藻专业研究生,2年后获得硕士学位证书,跨入山东大学、岭南大学,任副教授。

那个年代,我国海藻资源状况没有文献资料可查,教材从美国舶来。说起专家,甭说国内,就连国外也寥寥无几。为了摸清海藻资源的家底,他决定踏遍祖国沿海,自己动手干。

他跋涉在潮落的礁石中,漂泊在潮起的舢板上。一次,在海南新港村租一条小船去采集标本,风浪大,逆行船,在波峰浪谷里漂泊了两天两夜,他毅然弃船上岸步行到目的地采集。翻山越岭,日晒雨淋,风餐露宿。饿了就啃自己带的干粮,渴了就喝自带的凉水。有人烟的地方向村民讨水喝,没有村民的地方喝溪水,他都习以为常。

到了采集地,他趁潮水涨上来前,急忙采集潮间带标本;在深水中的标本,他潜水把标本采到手;在浅海中采集,或踏着齐膝的淤泥,或浸泡在齐腰的水中。他的生活起居,完全服从采集需要安排,只要适合采集的时间,不管是烈日当空还是寒水刺骨,不管是黎明还是傍晚,他都抓紧时间去采。采集桶几乎天天不离他的背,有人误认为他是卖冰糕的。

国外的研究到底是什么状况?1940年,31岁的曾呈奎漂洋过海去了美国,求学于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两年后,他获理学博士学位,并获博士后奖学金。在泽农志愿驱使下,他决定立即回国,要建立中国的水生植物研究所。遗憾的是炮声隆隆、烟雾弥漫的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中美交通几乎断绝,曾呈奎无法成行,不得不在异国他乡继续深造。

他才华出众,工作卓有成效,37岁就成为美国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数所大学、研究机构希望他留下。优厚的生活待遇对他没有诱惑力,良好的科研条件没能留住他的心。我的事业在中国,正因为她落后才更需要我们去建设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6年,怀着报效祖国的强烈愿望,曾呈奎毅然回到了魂牵梦绕的祖国,来到在青岛复校的山东大学。这是他一生中的第一次重大选择。

面对荣誉:最看重的是共产党员称号

热情与现实相差甚远。一无经费,二无专职人员,科研工作如何开展?国民党政府不支持海洋科学教育。我的泽农志愿、沧海桑田理想,难道将成为一种美丽的幻想?曾呈奎异常失望。

青岛解放前夕,曾呈奎断然拒绝国民党政府争取他到台湾去的意图。远在福建厦门的元配夫人和3个子女已经去了台湾,日夜盼望着他去台湾与全家团聚。

一头是家庭,一头是事业;一边是国民党,一边是共产党。何去何从,曾呈奎面临着第二次选择,并且是人生的艰难选择。为了新中国的海洋科学事业,他毅然留了下来。

从此他与家人天各一方。从此他遭到家人的误解。29年后,当曾呈奎访问美国,与家人又一次相见时,误解依旧。

1995年,他的次子、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局研究员曾云骥来到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并代表美国藻类学会给父亲颁奖。50年后父子在祖国大陆第一次握手。其场面令人感动,在场的所有人员为之动容。现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相建海说。

子女们逐渐理解了父亲,并为有这样的父亲感到骄傲和自豪。生活在加拿大的大儿子曾云鹏,回国看望他。生活在台湾的女儿曾珍丽说:父亲不仅是位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一位伟大的父亲。生活在美国的养女、张宜范的女儿王绍麟说:父亲在我的心目中是顶天立地的。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知识分子的重视,对科学教育事业的支持,使曾呈奎深受鼓舞。从此,他开始把加入党组织作为自己政治上的最高追求。这是他一生中的第三次重大选择。

1956年,曾呈奎第一次郑重地向党组织提出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申请。经过组织的长期考察和培养,1966年曾呈奎的入党申请通过了基层党组织的讨论。

但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的热情受到冷遇。他在美国学习过,有人说他是美帝特务;他有家人在台湾,有人说他是台湾特务;他去苏联进行过学术交流,有人说他是苏修特务;他专业好,有人说他是反动学术权威等等。蹲牛棚、扫厕所;挨批斗、受折磨,又一次漫长而严峻的考验。

面对如此残酷的局面,曾呈奎矢志不渝。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兰秋香风远,松寒不改容。

我们要相信共产党。目前只是一片乌云遮天,总会过去的,而且我还有我的科学事业,我们决不能寻短见!他与1954年依法结婚的妻子张宜范女士立下了生死之约我日夜揪着心,担心他被整死啊。张宜范老人说到动情处流泪了。

在曾呈奎被关押的日日夜夜里,夫妻不能相见,为了证实他还活着,张宜范在每周给他送衣、物及零用钱时,每次总是要见到曾呈奎的亲笔收条才离开。就是靠着这些衣、物和字条,夫妻俩互相传递着温情、支持和鼓励,才熬过了那段艰难的日子。

曾呈奎在被棒子队关押期间,写了一份思想汇报《论自杀》,其中写道:因为我爱党、爱祖国、爱人民,所以我不能自杀;因为我要把我的科学知识奉献给人民,所以我不能自杀;因为我爱我的亲人和家庭,所以我不能自杀;因为我还要活着与那些不执行党的政策的人作斗争,所以我决不自杀!曾呈奎挺过来了,他仍然对党充满希望,对加入共产党的初衷不改。

19801871岁的曾呈奎实现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夙愿。面对党旗宣誓,他心潮澎湃:我一生头衔、荣誉无数,而让我最看重的是共产党员称号。”“时间不等人,我们必须抓紧时间努力干,才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活着,就要给人民努力做点有益的事

1980年,曾呈奎亲自率队前往西沙群岛进行考察,每天和年轻的科考队员一样紧张工作;

1994年,曾呈奎去智利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这一年他85岁;

2002年,曾呈奎飞赴马来西亚,出席在吉隆坡举行的亚太地区海洋科学与技术大会,并精神饱满地作了45分钟的英文学术报告,受到与会者的高度赞扬和敬佩。这一年他93岁;

“1979年出差183天,1980年出差200天,1981年出差309……直到2002年还出差41天。张宜范说,曾老一年有2/3的时间在外 面度过。

自主创新:给老百姓的餐桌上添几道菜

我国蔚蓝色的海岸线,绵延1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