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和谐海洋面临的挑战及战略选择

来源:李权昆   发布时间:2015-05-21 04:13:45 

广东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李权昆

一、建设和谐海洋的理论内涵及意义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建设和谐海洋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和谐海洋的基本内涵是指在一个区域内海洋生态环境良好,海洋经济和谐运转,与海洋生态环境相互促进,与沿海地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各种关系处于一种比较融洽的状态。针对目前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建设和谐海洋的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形成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第二,促进海洋经济和谐运转。第三,实现沿海地区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

从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建设和谐海洋的现实意义在于,它体现了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进入一个非常关键的发展时期的要求。在过去的20多年中,我国的海洋经济从弱到强,基本完成了数量积累、范围扩展和规模扩大的成长初期。1979年,全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仅64亿元,到2005年跃升到16987亿元;海洋产业增加值由1995年的1107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7202亿元,相当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从1.9%上升到4.0%;主要海洋产业门类由7个增加到12个,以海洋高新技术为核心的新兴海洋产业成为海洋经济的后起之秀。这表明,我国的海洋经济开发正以强大的扩张力,向陆海双向及社会、经济、文化方面扩展突破。在经济地理范畴越来越宽广的沿海区域,以人口趋海移动和产业集群化引发的区域城镇化、海洋资源利用、开发的高新技术集约化为基本态势,加速了沿海地区经济格局的剧烈变化。

这个关键发展时期,既是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黄金期,又是各种矛盾的凸显期,既存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也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如果策略实施得当,就能推动海洋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反之,就会出现海洋经济与社会发展脱节,导致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加剧,经济社会发展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建设和谐海洋,就是针对当前海洋经济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的特点,针对现阶段各方面利益关系非常复杂、引发地区甚至整个经济波动、社会动荡的因素较多的难点,从战略的高度和长远发展的角度进行的科学谋划。所以,建设和谐海洋,是要通过战胜这些挑战而逐步走向海洋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和谐。

二、建设和谐海洋所面临的挑战

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中正面临着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而且,这些矛盾和问题,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发展的加速,正在发生一些趋势性的变化。它们将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制约建设和谐海洋的进程,建设和谐海洋面临多方面的大挑战。

(一)海洋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一是无度、无序、无偿开发海洋资源的现象突出。二是海洋污染屡禁不止,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二)海洋管理规划体系不完善。由于海洋开发利用涉及国家及地方政府的环保、海洋运输、渔业、海事等多个行业和产业部门,各级政府和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异常复杂。在这种格局下,缺乏一个完善的海洋管理规划体系,来配合相关海洋法律、法规的实施,这是海洋经济未能实现和谐运转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一,《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在《纲要》和省级海洋经济规划纲要之间缺少一个区域海洋经济规划纲要的空间。二是涉海各行业的海洋开发和保护规划几乎处于空白。三是海洋管理体制落后于海洋经济发展要求,海洋公共权利分散且相混淆,致使《纲要》难以落到实处。目前我国海洋管理实行的是统一管理与部门管理相结合的分散管理体制。在这种管理体制下,涉海行业部门和产业部门在追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在各自行业、产业行政事务权力之外拓展和实施了部分海洋公共权力,使得海洋行政管理与涉海行业或产业管理权力混淆在一起,中央及地方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中央及地方各涉海行业部门,各自为政,多头分割,难以形成统一的协调事项。在海洋经济综合规划上,由于海洋公共权利分散,难以按《纲要》实施规划管理。各涉海行业、产业也没有把《纲要》作为本行业或产业发展规划的依据,依然各自为政。

第二,行政区海洋开发规划和宏观调控之间呈现多元化矛盾。根据我国现行法规,海域由国家实施统一管理,在海上没有海域行政区划界线。随着沿海经济的快速发展,沿海各级地方政府成为经济发展的调控主体和利益主体,受经济利益的驱使,都越来越关注海洋,都相继提出了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构想与海洋开发规划。但是,由于缺乏国家层次的总体规划体系,缺乏规划管理的规范性和实施执行的监督机制,行政区海洋开发规划的编制和执行过程难免有偏差。而且无论在各省之间,还是各省内的地市之间、县与县之间,都缺乏综合规划和协调发展的手段,使得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在行政区之间处于同面竞争、市场分割等状况,海洋资源难以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

三、建设和谐海洋的战略选择

21世纪是海洋世纪,建设和谐海洋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发挥海洋经济的潜在优势,加快我国海洋经济建设步伐,实现海洋强国目标的必然选择。建设和谐海洋要处理的中心问题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关系、效率和公平的关系,走海洋生产发展、人民共同富裕、海洋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三个主要方面:

(一)树立人海和谐的海洋观,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模式

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中所出现的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是我们长期不把大量海洋资源视为商品而无序、无度、无偿开发利用,长期的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益的粗放扩张型海洋经济增长方式造成的。这也说明我国海洋经济从观念、管理到技术等等方面还没有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因此,建设和谐海洋,首先应树立和谐海洋观,即在人与海洋之间建立一种和睦的、平等的、协调发展的新型关系,人与海洋和谐共处。

当前畅行我国的海洋经济发展模式,以人为主导,人类以海洋的统治者自居、以征服海洋为己任,贪得无厌地向海洋索取,依靠牺牲海洋生态环境谋得发展,走上了一条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发展道路。而当前生产力水平远超过去任何时代,人与海洋的不和谐也比过去任何时代都要严峻和复杂。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需要在与时代相适应的观念上与时俱进。没有观念上的进步,就不可能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立足于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客观现实,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从战略的高度认识海洋,提高整个民族的海洋观念,强化海洋意识,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和谐海洋观,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善待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把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置于同经济发展相应的位置,开发与保护并举,使社会主动适应环境,才能实现人与海的和谐发展,推进和谐海洋的建设进程。

(二)构建与完善海洋管理体制与规划体系

为有效协调各涉海行业、部门之间复杂的利益关系,统筹海陆发展,构建与完善我国海洋管理体制与规划体系,已成为促进海洋经济和谐运转的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也是建设和谐海洋进程中非常关键的一环。

第一,整合海洋公共权利,建立海洋统一管理体制。海洋管理体制是国家海洋政策的反映。我们应该根据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管理的实际需要,参照海洋经济发达国家海洋管理的成功经验,整合海洋公共权利,建立起由中央政府统一管理、多部门合作、社会各界参与、地方政府具体管理的海洋统一管理体制。

第二,构建与完善全国海洋规划体系。从规划内容来看,完善的海洋规划体系应该包括海洋功能区划、海域开发利用规划、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功能区划是制定海域开发利用规划的基础和依据,海洋经济发展规划需要海域开发利用规划对空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三者缺一不可,互为促进。从规划层次来看,海洋规划体系包括三级:一级规划,即综合性海洋规划,包括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二级规划,包括专项规划和区域性规划。三级规划,指地方规划,主要包括沿海各级地方政府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海洋开发和保护规划,以及地方级特殊海洋经济区发展规划等。目前,我国海洋规划体系还很不完善。因此,我们还应构建一个分门别类、层次分明、纵横关联的海洋规划体系,充分发挥其调整各种利益关系的“软法律”的作用,特别是通过规划体系的构建和编制过程,将矛盾和冲突消化在过程之中,提高国家驾驭海洋经济发展和建设和谐海洋的能力。

(三)实现非平衡和平衡发展战略的有机结合

在建设和谐海洋的进程中,我们还要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关系,把非平衡和平衡发展战略有机的结合起来,协调地区、产业之间的发展能力和水平,缩小它们之间的差距,让所有的社会群体都能分享海洋经济发展的成果。

非平衡发展战略,以加速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强调通过某一方面的率先突破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即通过强调区域和产业的“重点”发展,来谋求海洋经济的高速发展。它有利于有效利用有限的海洋资源,培育具有较强自我发展能力的增长极,形成点线面的海洋经济发展的区域模式。20多年来,我国一直重视实施非平衡发展战略,拉开了沿海各地区、各产业之间的发展能力、发展水平等,也引发了种种矛盾,形成海洋经济发展中诸多的不和谐因素。

平衡发展战略,以缩小地区、产业之间发展能力、水平上的差距为目标,强调各地区、各产业共同发展和同步发展。但是,在海洋经济欠发达地区、从基础比较薄弱的产业发展要有一个过程,需要社会环境、人力资源与经济增长水平的相互配套。在追求平衡的过程中,客观形成的发展速度与目标进程难以吻合,最终可能导致效率被抑制、生产力不能充分释放的不良后果。

由此我们看到,实施平衡和非平衡发展战略在海洋经济发展中各有利弊,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和谐海洋的进程中,立足全国,根据实际情况在不同区域和不同产业的发展上,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减小负面影响。

2007年1月10日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