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成功探索种植水草治理湖泊污染

来源:张婉君   发布时间:2015-05-21 02:24:41 

新华网武汉8月17日电(记者张先国 魏梦佳)经过十几年努力,中国科学家在长江中游一个湖泊通过种植水草实现生态治理的探索取得成功。这一成果有望被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

今年早些时候太湖暴发蓝藻水华事件,迫使中国政府采取更强硬的措施禁止向湖泊排污。“控制污染只是第一步。”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弘远说,“要恢复湖泊的生态功能还需要走漫长的生态治理之路。”

梁子湖目前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公认的水环境保护最好、生物种类最丰富的健康型湖泊。自1992年以来,科学工作者在这里人工种植了近20万亩水草,加上原有的天然水草,水草覆盖率占到整个湖泊的80%左右。

环保部门监测数据表明,梁子湖水域连年再现I类水质,整体水质保持在II类水质,可直接饮用,其生态系统多项指标在中国同类型重点监测湖泊中处于领先地位。

水面面积300多平方公里的梁子湖为湖北省第二大湖,位于武汉、黄石、鄂州等重工业密集的城市之间,生态压力巨大。从1992年起,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水生植物实验室开始在梁子湖开展水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定位研究。科技部2005年正式批准建立梁子湖湖泊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据梁子湖国家站站长、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于丹教授介绍,水草和藻类是湖泊中的两类主要植物,它们相生相克,如其中一类吸收氮、磷等营养物质多,另一类就吸收得少,生长繁殖受到抑制。所以,如果水草丰盛,就会吸收水体中大量氮、磷等生源元素,使湖泊处于贫营养或中营养水平,藻类不会大量繁殖,水质良好。

于丹教授所领导的科研小组25年来在全国各地已采集15万多份水生植物标本,初步建成了水生植物种质资源库和数据库。他说:“种植水草防止湖泊退化投入小、收效大,不存在技术障碍。”

梁子湖的治理模式被成功应用到其他地区。1999年至2001年,浙江台州市水源地——长潭水库连续3年出现蓝藻水华,2002年,于丹的课题组从梁子湖运去草籽和繁殖体,在水库区域种植了一万多亩的草场,使水质恢复到II类,且2003年以后再没出现过蓝藻水华。

近年来,中国湖泊生态功能退化问题十分突出。长江中下游湖泊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几乎全都为“草型湖泊”,湖中水草茂盛,自净能力强。后来,由于填湖造田、围网养殖及大量的农业、工业污染,很多湖泊水生植物已经灭绝,藻类大量繁殖,演变成“藻型湖泊”,湖泊面积不断减少甚至消亡。

来自国家环保总局的数据表明,全国每年平均有20个天然湖泊消亡,最近50年已减少约1000个内陆湖泊。目前,“千湖之省”湖北的1000多个湖泊已锐减为300多个。而太湖、巢湖、滇池等重点湖泊相继暴发严重蓝藻污染并威胁到居民饮水安全。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