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海造地新难题:如何协调规模控制和地方经济发展

盲目填海导致海湾消失
最近地价高涨,使得土地再度成为抢手的资源,在沿海一些人多地少的地方,用地更为紧张,向海洋要地就成了大家不约而同地选择。年初的时候,国家海洋局确定,今年全国围填海规模将控制在一百五十平方公里以内,预计将拉动两万亿元人民币的投资。然而,国家海洋局却发现,个别地方过度开发,不科学地填海造地、围滩造田,尽管增加了土地资源,但对海洋资源造成了严重破坏。来看记者胡长春的调查。
不科学地填海造地、围滩造田,对海洋资源造成严重破坏
在浙江省台州市玉环县漩门湾三期围海的施工现场,记者看到,这些大型的施工运输车辆,从这个山头装运大批石料,运送到不远处的大堤工地上,然后将这些石头抛向大海,以挡住滔滔的海水,形成一条拦海大堤。
|
记者:“这个(大堤)围到什么地方?”
施工人员:“围到坎门。”
据了解,现在施工的这条围海大堤,设计总长为5352米,投资10.7亿元,工程一旦合拢,将围住这里6万多亩的海域面积,涉及县里的5个乡镇。
记者:“围了多长时间?”
施工人员:“围了3年多了。”
记者:“预计什么时候能围过去?”
施工人员:“今年元旦前后。”
在玉环县政府网站上公布的这条消息上记者注意到,漩门湾三期围垦工程一旦完成,将与前面的二期一起,使玉环县新增用地10万亩,相当于再造一个玉环县。也就是说或许从明年开始,镜头前的这6万8千多亩的水面将会逐渐的被造成陆地,这片海洋也将从地图上消失,而停泊在这里的这些渔船只能驶离这片海域,再也无法返回。
浙江人大代表叶仁洁:“我对它(漩门湾)这个围海工程是坚决反对的。”
叶仁洁,浙江温州乐清市工商联合会副会长,浙江省第十一届人大代表,对于相距不远的玉环县的漩门湾围海造地的工程,从小在海边长大的他,一直持反对意见,为此,在浙江省召开的两会上,还专门就此提出了自己的质疑。
叶仁洁:“近海的一些鱼,虾,贝壳之类的几乎已经没有了。”
叶仁洁认为,玉环县漩门湾的围垦造地工程,不仅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而且还对自己的家乡乐清市的乐清湾海域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灾害甚至使乐清湾消失。
叶仁洁:“(漩门湾)围(垦)了之后,就彻底把乐清湾的水动力水域区域给围死了。”
围海造地,可是说一直伴随着人类开发海洋的历史,最著名的当属荷兰,从13世纪起就开始大规模围海填海,长达七八个世纪,现在荷兰全国国土有25%都是从海里填出来的。亚洲的日本、新加坡等国也都靠填海来缓解土地矛盾。刚才节目中提到的漩门湾隶属于台州的玉环县,而乐清湾隶属于温州的乐清市,为什么漩门湾的围海造地工程会影响到乐清湾海域的生态环境呢?
漩门湾和乐清湾是东西相邻的两个海湾,东海的海水分别从两个海湾的入海口进入海湾,实现海湾内海水的自然交换和更替。1976年为了解决岛上的交通问题,玉环县在漩门湾的中央,建坝筑路,堵住了海水进入漩门湾和乐清湾的通道,并在漩门湾内填海造地。乐清市海洋局的伍善庆认为,正是漩门湾的这样的围海造地,给相邻的乐清湾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乐清海洋局副局长伍善庆:“堵了以后,东海的水不能直接进到乐清湾,使乐清湾的(海水)只能从南口进来,潮流到了南口中间的位置就开始退潮了,里面的水变成往复循环,水体交换由原来的7天变成25天左右,由于水动力的变化,给乐清湾的淤积情况加速。”
那么,伍善庆所说的因为漩门湾的海水通道的认为的断流,造成了乐清湾淤积加重的说法,是事实吗?记者来到了玉环县的漩门湾,现在记者的镜头所拍摄到的这条公路的下方,是一个拦海堤坝,水深40米。
乐清海洋局海域科长高毅:“这边是漩门湾,这边是乐清湾,以前大坝没建成的时候海水涨潮的时候是从漩门湾开始涨,一直涨到乐清湾里面,这个150米的大坝建成以后,这两边就堵死了,水不能互通了。”
由于漩门湾进水的通道被阻断,使潮水在乐清湾对泥沙的冲刷动力减弱,海水由原来7天更换一次,变成了现在25天更换一次。乐清湾海域面积469平方公里,是一个天然的优良海湾,盛产各种鱼类20多种,是浙江省贝类的养殖基地,海湾内更有被称为地球之肺的大片湿地。但在乐清湾记者看到,由于泥砂的不断淤积,堤坝外的淤泥已经远远高于堤坝内的农田。
村民:“以前外面是海,外面低里面高,没有堰的,现在有10年了吧,外面高里面低了。”
堤坝外淤泥的不断增高,不但使这里时刻受到洪水的威胁,而且也给当地的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不便。
记者:“以前你们这里(排)水是怎么弄的?”
村民:“以前我们这里闸门一开水就出去了,现在外面高了,水就出不去了。”
|
画面上的这片已经被泥沙淤积的海滩,连绵几公里,退潮时用人的眼睛,已经很难看到乐清湾的海水在哪里了。
叶仁洁:“(以前)八月十五的时候,我们不要去海宁看,就在这里乐清湾就能观看大潮,现在没有了,现在只能看到滩涂了。”
由于滩涂的不断地增高,海水覆盖不到的地方,就长出了荒草,而在乐清湾的海边,像这样的荒草随处可见。在滩涂上抓跳鱼的这位渔民这样告诉记者。
记者:“以前这里淤到什么地方?”
渔民:“以前淤到这上头,现在都这么深了。”
据了解,随着淤泥的不断增加,就会在海岸线上形成大片高滩,使乐清湾的海洋面积不得不大面积的丧失。
高毅:“我们只能(把高滩)挖了用于海水养殖。”
记者:“高滩容易形成什么样的坏处?”
高毅:“(高滩)围了以后,外面又会继续於掉,容易形成恶性循环。”
伍善庆告诉记者,照此淤积速度,在不久的将来,乐清湾或许就会消失,变成陆地。
伍善庆:“1998年海堤刚刚建好,建好的时候,这个地方是没有高滩的,到了2001年,四五年一过来,这里已经淤积好几公里了。”
调查中记者了解到,围海造地,在我国的许多沿海地区是一种大受欢迎的发展模式,记者在百度的搜索栏上打上“围海造地”四个字,有关各地围海造地的新闻层出不穷。在国家海洋局,记者了解到,2002年我国围海造地为2033公顷,2007年,达到了13425公顷,5年间增加了6倍多,2008年由于海域法的实施,以及在国家海洋等主管部门的努力下,围海造地的势头得到了遏制,达到了11000.71公顷。
国家海洋局海域与岛屿司海域管理处处长
填海造地新难题:如何协调规模控制和地方经济发展?
我国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围填海活动,到上世纪末,沿海地区围填海造地面积达1.2万平方公里,平均每年围填海230至240平方公里。正是考虑到保护海洋环境,2002年,《海域使用管理法》实施后,国家每年对围填海规模都控制在100多平方公里左右。可是,沿海地区土地有限,向海洋要地是必然选择。如何协调规模控制和地方经济发展?又成了海洋管理部门面临的一个新难题。
在离玉环县漩门湾截断入海口的这座堤坝的不远处,记者看到,漩门湾靠近内海的一侧,原本宽阔的海面,现在变成了一条河道,在这条河道的一边,施工机械正在平整土地,修建道路。远处一排排厂房已经建设完毕,从路边这块宣传牌上的工业新城,都市新区这些字样,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刚刚建好的工业开发区,当地的居民这样告诉记者。
村民:“原来这里全都是大海,是大海填起来的。”
记者:“原来海在什么地方?”
村民:“原来大海就在那个小山,这些厂房全都是大海。”
据了解,建造这个工业园区就填海造地两万多亩。浙江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工业用地非常紧张,土地供需矛盾非常突出。
乐清海洋局长:“七山,二水,一分地。”
人多地少,经济高度发达,土地自然就成了寸土寸金的奇缺资源,其价格也就水涨船高。因此许多地方就把视线投向了海洋,热衷于围海造地,乐清市海洋局的负责人倪孟乐这样给记者算了一笔帐:在当地围海一亩的成本一般为20万元,填海一亩为30万元,而当地的土地价格为每亩80至100万元。利润最少也要达到每亩60万以上。
“(利润)可以翻了两倍。”
正因为现实中的需求以及围海造地中存在的巨大利润,使许多地方政府热衷于围海造地。供和需存在着巨大的矛盾,这让倪孟乐头痛不已。
乐清海洋局长:“有些老板企业家也想围海,第二个是创业干部也想围海,第三个是老百姓也想去围(海)。”
国家海洋局海域与岛屿司海域管理处处长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经济建设与海洋争地也是海洋管理中的突出的矛盾之一,在乐清湾海边,记者看到到这里利用海滩建起了一个大型的发电厂。
电厂负责人:“原来老百姓有个说法,停三(天)开四(天),基本上当地(工厂)是四天有电,三天没电。”
在浙江的沿海地区,由于经济发展速度快,工业发达,用电量奇缺,不得不经常向省外调电,以缓解供电量上的不足。
电厂负责人:“沿海燃料运输比较方便,因为电厂一天耗煤量都比较大,像我们这个电厂,大概要耗用两万吨的煤,需要沿海一个建港口的地方。”
建设电厂就要围海造地,这不得不让许多地方的海洋管理部门,在经济建设和海洋保护上做出艰难的选择。
乐清海洋局副局长伍善庆:“经济发展是个硬道理,特别是我们这个港口的深水资源,从科学发展观这个道理来讲,你把这个深水资源不开发出来,价值就没实现。”
据了解,由于温州的经济发展迅速,现有的码头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港口运输的需要,港口的码头必须向乐清湾深水区进行转移扩建。
“我们现在(港口)已经是满负荷运行了。”
针对地方经济建设和海洋保护之间的矛盾,伍善庆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提出了以退促保的新的思路。
伍善庆:“我该建设的地方我让你建设,不该建设的地方要保证渔业生产的我必须要保住,虽然我退出了这一块保住了那一块,不然的话有可能海洋经济、临港经济会遍地开花。”
天津做法:规划中将陆地与海洋的开发取长补短,有机结合形成互补
我们看到,乐清市以退促保的政策,即满足了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又保证了海洋生态环境的维护和改善。面对土地与环境的突出矛盾,国家海洋局也提出,沿海地区应该科学设计、统筹引导,提高海洋功能区划编制水平,实现工业和城镇建设用海区的科学选划,最大程度降低围填海给海洋环境带来的影响。紧靠渤海的天津在这方面就有不少成功的经验。
天津地处环渤海中心,拥有153公里的海岸线,其中滨海新区是海洋开发的主要地区,在临港工业区的施工工地,记者看到,一根硕大的管道将几公里外港口疏浚航道的泥沙源源不断地抽吸过来,在这里吹填造陆。
工程负责人:“这样做的话既疏浚了航道又进行了吹填造陆。”
临海工业区总体规范填海造陆80平方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