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1号”:我与中国对虾的不解情缘--访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所长王清印

来源:王清印   发布时间:2015-05-21 02:26:39 

王清印,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主任、农业部水产种质与渔业环境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青岛)主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重点研究领域首席科学家、院水产育种研究中心主任等职,青岛市第十三、十四届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多年来,王清印一直从事海水养殖生物的遗传育种、海水健康养殖以及海洋生物技术等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攀登计划B专题、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863计划课题、国家科技支撑(攻关)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以及省部级课题等20余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报告260余篇,出版专著或主编11部,获国家发明专利9项,培养博士后、博士及硕士研究生40余名。由他主持的“中国对虾‘黄海一号’新品种及其健康养殖技术体系”研究成果获得200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其它研究成果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等奖、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海洋局创新成果一等奖以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并荣获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973计划先进个人、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山东省先进工作者、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青岛市突出贡献人才奖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我国海水养殖动物第一个新品种——中国对虾“黄海1号”的推广给我国海水养殖业注入了一股新活力。“黄海1号”是怎样培育出来的?它有哪些优良性状?科学家背后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对此,“中国对虾‘黄海1号‘新品种及其健康养殖技术体系”课题负责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所长王清印于近日接受了记者专访。
酝酿了20多年
“我国素来是海水养殖大国,养殖规模和产量多年来均居世界第一,但是我们的海水养殖新品种却十分缺乏,尤其是遗传育种技术远远落后于产业发展的需求。”王清印介绍,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我国水产专家一直都十分重视水产动物的遗传育种研究,但是这个工作总体进展十分缓慢。
国际上,美国“海产对虾养殖计划”从1989年开始研究和培育无特定病原凡纳对虾,夏威夷海洋研究所培养的凡纳对虾种苗使对虾产量增加了1倍,夏威夷高健康水产养殖公司选育的抗TSV凡纳对虾使对虾养殖成活率提高了1.2倍。法国海洋开发研究院对虾育种计划开始于1992年,选育的细角对虾二代、四代和六代生长率分别提高了6%、18%和21%。澳大利亚联邦科学和工业研究院对日本对虾进行驯化和选育,每代生长表现平均提高11%,选育群体的体重比未选育野生种群增长10—15%。
中国对虾是全世界20多种对虾中经济价值较高的一种,主要产于我国黄海和渤海,素以品质优良而深受国际市场的欢迎。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我国对虾养殖业,包括人工培育对虾苗种的数量和养殖对虾的产量,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其中中国对虾的养殖产量占到全国对虾养殖总产量的70%以上,是我国海水养殖中最有代表性的产业之一。
我国早期的对虾养殖业主要依赖于资源和环境的原始开发,但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对虾养殖自身污染、病原变异等问题不断加剧。1993年爆发的白斑综合征病毒给中国对虾养殖业造成了重创,对虾养殖生产严重滑坡,导致经济损失高达上百亿元人民币。王清印认为,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技术原因包括缺乏经过人工定向选育或遗传改良的优良品种、苗种培育技术难以控制病原传播、养成技术难以控制疾病暴发等等。
从1997年开始,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的科技人员在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攻关)计划、农业科技跨越计划以及省、市等一系列科技计划的支持下,历经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培育出了中国对虾“黄海1号”新品种,构建了中国对虾健康养殖技术体系,有力推动了我国对虾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2004年,中国对虾“黄海1号”作为我国第一个人工培育的海水养殖动物新品种通过了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
记者追问为什么将新品种命名为“黄海1号”?王清印解释,“黄海1号”有三层含义,第一,这个新品种是由黄海所培育出来的;第二,它的亲虾是从黄海而来;第三,“1号”是指我国养殖对虾的第一个新品种,而且是我国海水养殖动物的第一个新品种。“其实,我们这个工作可以追溯到20多年前。1985年,黄海所成立了对虾遗传育种研究组,在这个组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成现在的遗传育种研究室。当时,我是最早的成员之一。尽管我们研究对虾遗传育种起步很早,但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很多条件都不具备,国际上相关研究也很少,参考资料缺乏,再者技术手段也达不到,国家支持力度也很小。因此,那个时侯,可以说我们的计划只是处于酝酿期。”
中国对虾健康养殖新模式
在1-3%的高选育强度下,经过连续7代的选育,中国对虾“黄海1号”表现出生长速度快、形态性状明显、群体遗传结构趋于稳定等优良性状。2008年市场价格卖到70元1斤,是南美对虾价格的2倍乃至几倍。
“1993年以后,白斑综合征爆发,很多老百姓都不敢养虾了。这件事情逼着我们开始从遗传育种的角度进行思考,能不能找到一个生长速度快,同时抗病能力强的新品种?我们先是从生长速度着手,‘黄海1号’就是偏重于加快生长速度的研究。”此后,王清印带领他的团队集中进行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改善养殖环境,通过调控水质、改进养殖环境和养殖条件、投饵技术、水质改良剂的使用等,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对虾健康生长。“20多年前,国外就提出了‘动物福利’的概念,就是要给它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动物生长得幸福、愉快,生长速度就快,肉质也好。我们搞养殖对虾也是这样一种理念。”二是从遗传育种的角度改造对虾本身的遗传性状,通过一代一代的选育,提高其生长速度和抗病能力等。
王清印介绍,伴随着“黄海1号”的选育,他们还突破了对虾新品种培育、抗病品系选育、疾病控制、健康养殖和质量安全控制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建立了中国对虾健康养殖新模式。“在认识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的流行特点、养殖水环境变动规律、对虾行为学特征等基础上,我们以切断病原传播途径和养殖环境调控为核心,整合无特定病原中国对虾苗种培育技术、对虾养殖环境微生物修复技术、对虾养殖过程病原检测技术、环境因子调控技术、对虾免疫增强技术、养殖废水综合处理技术和对虾养殖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针对不同的养殖条件,建立了适合我国北方生态特点的半地下式塑料大棚对虾工厂化养殖模式、对虾深池高坝养殖模式和对虾生态养殖模式。我们建立的对虾健康养殖新模式养殖成功率在90%以上,从仔虾放苗到收获期的对虾养殖成活率达到70%。”
2006年以来,“黄海1号”连续几年被农业部确定为水产主导推广品种,在山东、河北、江苏、辽宁、浙江、福建等地累计推广面积达20万亩,产值10多亿元。选育过程中,还在日照、昌邑、胶南建立了3个试验基地,目前,这3个试验基地已成为我国中国对虾亲虾和苗种培育基地。在青岛胶州还专门成立了“黄海1号”对虾生产专业合作社。此外,还制定了《中国对虾》种质国家标准,提出了“中国对虾高健康苗种培育技术规范”、“SPF亲虾培育技术规范”和“中国对虾健康养殖技术规范”3个企业标准草案,并在我国北方沿海对虾养殖生产中开展应用。“黄海1号”中国对虾填补了我国海水养殖动物选择育种研究的空白,对调整渔业产业结构,实现对虾养殖优良品种产业化及促进中国对虾养殖的“二次创业”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为其它海水养殖动物的育种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技术。
科研工作必须和产业发展密切结合
王清印是“文革”结束以后中国海洋大学招收的第一批硕士研究生,学的是海洋生物遗传专业,1981年毕业以后,进入黄海水产研究所从事海带、紫菜等植物海产品研究。1985年,所里组织对虾育种研究课题组的时候,需要一名学过遗传学的专家,他幸运地被选中成为课题组的一员——也正是这次偶然的机会,让他与虾结下了不解之缘。此后,他又先后于1985-1986年在挪威Bergen大学进修渔业生物学,1993-1994年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Waddell海水养殖研究发展中心合作研究对虾繁殖和发育生物学。
“我觉得,科技工作者的研究工作必须和产业发展密切结合。搞海水养殖,说白了就是为老百姓提供优质蛋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我们就是在这方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20多年来,我先后承担了国家863、973、国家科技支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农业部、省、市等20多个课题,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根据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做一些高新技术的研发。” 在王清印看来,当前影响对虾养殖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缺乏经过人工选育或遗传改良的优良品种;疾病检测技术不能满足提前或预警的需要;传统的苗种培育与养殖技术难以控制病原传播;配套技术不完善,急需升级换代等,“我们的工作就是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攻关。”
他告诉记者,在“黄海1号”还没有获得审定之前,团队就开始了“黄海2号”的选育。1998年,他们开始选育中国对虾抗病品种,从染病虾池中选择成活的个体培育亲虾,以后累代进行攻毒试验,存活的个体继续做为下一代的亲虾。经过连续多代的选育,抗白斑综合症病毒的能力明显增强。“‘黄海1号’主要是针对生长速度的选育,‘黄海2号’更加偏重于抗病能力。近年来,中国对虾抗病性状的选育也取得了理想效果,我们在河北等地的养殖试验表明,‘黄海2号’抵御疾病感染和不良养殖环境的能力明显提高。”2009年1月,“黄海2号”通过了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成为我国第二个海水养殖对虾新品种。
当前,世界上对虾遗传改良工作还相对比较落后,只有少数地区和少数对虾种类开展了相关研究。将中国对虾选育工作逐步扩大到对病害的抗性和对不同养殖环境条件的适应等性状上来,加大对虾抗逆性选育工作的力度,开展多性状复合育种研究,不断培育出适应不同环境条件的新品种(系),使中国对虾养殖业逐步走向成熟和可持续发展,这是我国今后对虾遗传育种研究的方向。
多年来,王清印一直把培育对虾视为“养育孩子”,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味道鲜美的中国对虾端上老百姓的餐桌。“国际上相关专家的研究认为,生长快和抗病能力是对虾的两种独立的性状。我们的研究就是希望能够把生长快、抗病能力强等优良品质都结合起来,在中国对虾遗传育种研究方面,追求科技工作者眼中的完美。”


中国对虾“黄海1号”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