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渔,难解资源衰退之患

来源:于 芳   发布时间:2015-05-21 04:14:08 

于 芳

为了保护了主要经济鱼类的亲体和幼鱼资源,使海洋渔业资源得到休养生息,自1995年开始,我国在东海率先实行休渔制度,之后,其他海区也先后实行,目前休渔海域已覆盖渤海、黄海、东海、南海4个海区,形成了从北到南四大海区2~3个月时间不等的全面休渔制度。休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渔业资源的恢复,使鱼类种群结构有了一定的改善,一些多年绝迹的品种也重新“现身”。然而,给渔民带来无限希望的休渔,却未能让渔民满意。

今年8月1日南海开渔后,海南的渔民撒网后却发现鱼不仅小而且少。对此,他们无奈地说,7年来休渔的效果并不明显。“过去出海几海里下网就有鱼捕,现在出海十几海里仍无鱼可捕;渔船单产大幅度下降,目前同马力渔船产量普遍只达到20年前的10%~20%。”同样,在山东日照,渔民也很郁闷:“以前捕鱼,鲅鱼都跃出了水面,一网几千斤。可是最近几年,感觉却越来越吃力了。渔船大了,设备先进了,每条船的人手也多了,但是收获却远没有以前多了。”说到休渔,广东万山渔民的感觉是:“每年休渔期结束后的20天,是一年中最好的捕鱼时期。之后就和平时一样了,鱼又少又小。”近日有报道,在福建,尽管年年休渔,但全省海洋捕捞量的减少趋势依然不可挽回。今年头5个月,全省海洋捕捞量比去年同期减少近两万吨,而去年已经较前年呈衰退趋势。

为什么会是这样?多年的休渔制度,对我国渔业资源恢复到底有多大作用?对此,有专家分析:从理论上来讲,休渔的效果肯定是有的,但由于执行的问题,污染的问题,以及捕捞能力扩张的问题,休渔对鱼类种群个体数量的补充并不明显,目前休渔制度尚不能根本遏制渔业资源的衰退。2~3个月的休渔,给鱼类带来的只是短暂的繁衍生息。每年休渔一结束,由于资源出现好转迹象,受经济效益驱使,捕捞强度不但没有得到控制,反而进一步恶性膨胀,往往会出现万船竞发的盛况。休渔带来的资源好转效果,当年就被秋冬汛强度巨大的狂捕猛捞一扫而光。在强大的捕捞压力下,休渔效果难以逐年累积。加之近年来越来越普遍的流刺网作业,其捕捞强度与拖网作业相差无几,却不在休渔范围。因此,每年为期两个月的休渔,对恢复渔业资源的作用十分有限,休渔并非治本之良方。

的确,开发是一把“双刃剑”。正是由于我国许多地方长期采取粗放型、掠夺式的捕捞方式,给海洋资源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在沿海,几乎所有的渔港都“船满为患”。在舟山,记者看到渔港挤满了大大小小的渔船,场面蔚为壮观。“船实在太多了!”当地渔民感慨地说。每年浙江象山开渔节,港内渔船云集,媒体用得最多的词是:万船竞发。看看那浩浩荡荡的阵式,可以想像,能劫后余生的鱼已微忽其微。

近海渔业资源衰退,已成为近年来我国海洋资源开发中面临的一个最严重的问题。渔业生产出现恶性循环:生物越来越少,为了保持产量,捕捞能力越来越强,甚至出现杀鸡取卵的作业方式。对渔民来说,只要是能吃的东西都想捞上来,以获取最大的利益。在北部湾,一些人竟用“高压水枪”冲击海底,不仅各种海贝“大小通吃”,而且彻底毁坏海贝和鱼类产卵栖息的场所。今年4月,广西渔政执法部门两天之内,缴获高压水枪300多支。狂捕滥捞的结果是,不仅产卵亲体数量减少,而且幼体也难幸免,传统优质渔业品种资源衰退程度加剧。虽然看上去海洋渔业捕捞总量在增加,但海洋水产品的质量明显下降,渔获物的低龄化、小型化、低值化现象严重。在很多地方,渔民出海后,收获的基本是小杂鱼,这些小杂鱼被加工成小食品或鱼粉。专家指出,这些小杂鱼生长周期短,长不大,经济价值不高,但长年累月地这样大量捕捉,破坏了海洋食物链,造成经济鱼类的减产,其最终结果是导致资源的枯竭。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目前的困境?其实,就目前我国的现实情况而言,休渔只是恢复渔业资源的一种办法,并不是最有效的办法。更好的办法只能是对全年捕捞量进行总量控制,实行配额捕捞,严格限定最小可捕标准,同时要将一些对渔业资源危害严重的作业类型也纳入禁渔范围,扭转休渔后“一网打尽”的状况。目前国家对海洋捕捞业政策扶持的初衷是解决渔民生活问题,但结果却是捕捞能力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资源恢复的速度,这是人们不愿看到的。也许,最该扶持的不应是海洋捕捞业,而是尽快让更多渔民转行、渔业转产。前不久,农业部渔业局局长李健华表示,中国将建立禁渔区和禁渔期制度,对重要渔业资源实行重点保护;减少捕鱼船只,促进渔民转业,压缩捕捞能力。

中国渔业发展出路何在?如何保护海洋生物资源?这是目前亟需思考的。

2006年8月13日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