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沿海经济的高速发展,近海污染问题也越来越大。有些更是久治不愈,导致积重难返,直至形成不可逆转的态势。如渤海生态问题就日益突出,已成为我国环境与生态问题最突出的海区,也是治污的 “老大难”。
对于海洋环境污染问题,尽管近年来国家重视、专家支招、百姓响应,政策、资金一个都不少,从表面上看,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在各级的会议文件上、在公众的视线中出现频率也大体相当,但是实际效果却大相径庭。经济发展是实打实的,GDP数字的不断上升有目共睹。可近海治污却见效慢得多,事倍功半是常事,形势不容乐观。有些地方的治污被指为花拳绣腿、面子工程。难怪日前有媒体惊呼:“75部法规治不住渤海污染”。
有专家指出,发展布局和产业结构不合理,政府对环保投入不足,减污能力严重滞后于污染负荷的增长速度,偷排、漏排和超标排放等环境违法行为时有发生等,是造成近海污染愈演愈烈的主要原因。但深层次的、久治不愈的原因却是 “诸侯经济”、地方保护主义盛行,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政策的部门分割” “政策的相互打架”,缺少高层协调机制等。也正是因为这些关键问题长期以来无法解决,治污多是雷声大雨点小,罚款、整顿、限批,治标不治本,甚至是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当前,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制定了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促发展的战略,力求通过加强环境保护、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从根本上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外来风险的能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积累发展优势,增强综合竞争力。这其中,环保是重要一环。因此,如何解决众多治污难题,已成为实现发展目标的关键。即沿海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近海污染问题,提高陆源污染治理效能。而要想提高治污效能,则必须采取符合实际、切实有效的治理方法。隔靴搔痒不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行,找到病根不治更不行,必须对症下猛药。否则事倍功半且不说,还必将陷在污染、治理、再污染、再治理的怪圈中不能自拔,多年的渤海治理就是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