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港合作,潜力巨大,商机无限。然而,未来的鲁港经贸合作,会在哪些方面展开?
合作方式要不断创新
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依然是我省吸引港商投资的重要领域。
看过这组数字,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到去年底,香港对我省投资的 67% 集中在制造业,占我省制造业引进外资总额的 18% 。港商投资的 30% 投向服务业,其中在房地产业的投资占全省房地产业引进外资总额的56% ,港中旅、中海地产、和记黄埔、新世界等香港地产大亨纷纷在山东落户。去年,全省新批制造业和房地产企业中,香港投资占比分别高达55.8% 和90.1% 。这些数字说明,投资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是港商优势所在,也是他们的商机所在。今后,山东应继续在这些领域做好项目推介和对接。
在项目推介中,要特别注意吸引香港知名大企业的投资。事实表明,香港知名企业近年来在山东投资异常活跃: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黄埔在青岛有房地产综合开发企业,郭鹤年旗下的嘉里集团在青岛有香格里拉大饭店和嘉里植物油有限公司,施雅迪旗下的太古公司投资山东太古飞机工程公司。香港知名大企业纷纷投资,为鲁港合作树立样板。在创造良好环境,为现有项目提供周到服务的同时,山东还要不断推出优质项目,吸引他们扩大投资。
赴港上市,也是吸收港资的重要方式。香港是我省最大的境外融资市场,到去年底,我省在港上市企业 25 家,累计融资额46.8 亿美元,调回资金 35.5亿美元。青岛啤酒是内地第一家在港上市的红筹股,中国重汽2007 年在港拿到90 亿港币,是当年我国制造业首个在港上市的公司。另外,华电国际电力、兖州煤业、山东新华制药、魏桥纺织、潍柴动力、晨鸣纸业、威高医用高分子制品等山东企业,通过在港上市融资,国际化经营水平迅速提高。香港已成为我省企业境外融资的主要平台。
在贸易方面,两地贸易总额由1997年的18.9 亿美元增加到去年的 33.3 亿美元。去年全省机电产品对港出口 15.6 亿美元,占对港出口总额的 55.7% ,占据半壁江山。省商务厅外经处负责人认为,香港是我省机电产品的重要出口市场,稳定这个市场,我省机电企业才能平稳发展。另外,我省对港贸易以中小企业为主,去年全省对港贸易企业共有 2743家,金融危机形势下,保持出口稳定,就是对中小企业的扶持。
合作是双向的,扩大在港投资,是鲁港合作的重要一翼。到去年底,我省设立驻港企业、机构206家。 2005年以来,香港一直是我省境外投资企业数最多和投资额最大的地区,投资领域主要涉及商务服务业、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批发零售业和运输服务业。莱钢集团、淄博鲁泰、威高集团等都在香港设立贸易公司,自营或代理进出口业务。
值得关注的是,在香港投资设计研发,成为新趋势。我省一些企业开始尝试利用香港技术、人才和品牌集中的优势,在香港开展设计研发,提升产品竞争优势,开拓国际市场。潍坊恒联投资公司投资500万美元,在香港独资设立了从事造纸工艺技术研发与引进的公司;潍柴控股集团投资970万美元独资设立研发机构,从事汽车核心零部件的研发与技术合作。
事实证明,不论是吸收港资、 增加贸易、扩大在港投资,都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和办法。重要的是,要认真总结提升,不断改进创新,取得更大成果。
政府服务质量最重要
推进鲁港合作,政府责无旁贷。
济南市港澳投资企业商会秘书长释恒群,是较早来山东投资的香港客商,自称熟悉山东“省情”。他认为,在投资环境诸多要素中,政府服务质量最重要,是外商投资考虑的首要因素。他举了个例子,在有的地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规定,外商办理企业注册手续,必须先办理暂住证;而公安部门则规定,外商在本地办有企业,才发给暂住证。部门条块分割,政策上相互制约,办事程序繁琐,类似上述案例的种种“奇怪现象”,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
港资区域分布失衡,是我省必须面对的又一难题。 据介绍,到去年底,半岛城市群济南、青岛、烟台、威海、日照、潍坊、淄博、东营8市实际使用港资 179.4亿美元,占香港投资总数的 78.6% ;中西部9市实际使用港资 48.8 亿美元,仅占 21.4% 。可见,港资绝大部分集中在胶东半岛城市群,而从实际需求看,我省中西部地区更需要港资的注入。
山东财政学院国际外贸学院副院长王蔚教授认为,在引进港资的宏观布局上,应该做到“全省一盘棋”。从省到市到县,都要重视和研究这个问题,使中西部地区更开放一些,政策更宽松一些,形成投资洼地,引导港资流向这个洼地。如能这样,港资给山东带来的整体效应,要比现在大得多。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