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海洋环境整治见成效 清洁海域面积升至53%
据权威部门测算,海洋污染物80%来自陆源。近两年,福建省海洋环境整治已见成效,下一阶段将着力建立海湾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
来自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的数据显示,自2006年以来,福建省共投入省级专项资金6000余万元,各级政府和群众自筹资金十几亿元,用于海洋环境治理及相关配套项目建设。在此作用下,去年福建省近岸海域监测区域水环境质量与2006年相比,清洁海域面积由42.6%上升到53.0%,轻度污染海域面积由26.7%下降到20.0%,中度污染海域面积由16.2%下降到9.0%。
不难看出,福建省海洋环境整治与修复已见成效。但近年来,一些临海工业集中区、海水养殖集中海域、滨海旅游区和沿海村镇的生产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各类垃圾到处丢弃,仍严重威胁着我省独特而珍贵的港口资源、渔业资源和滨海旅游资源。
三湾整治:还百姓一片碧海银滩
初夏时节,东山岛迷人的海湾风景吸引了不少游客。保洁人员不时穿梭其中,维护着沙滩的整洁。
然而,一年前,东山三大天然浴场——金銮湾、马銮湾、屿南湾却密密麻麻地布满了周边养殖场铺设的进排水管,海面上常见紫菜、海带等吊养物,美丽的休闲胜地变成了“蜈蚣”岛。
为再现东山“天蓝水碧海湾美,沙白林绿岛礁奇”的天然景观,2008年5月,东山县着手整治“三湾”。一年多来,三大浴场共深埋岸上63家养殖场的314根进排水管,清理42.76%的筏式吊养物,并发放给渔民补贴资金74万余元,基本恢复了“三湾”的旅游功能,游客多了,饭店宾馆的生意也好了起来。
地处“三湾”一带的澳角村也获益不少。去年,澳角村财收入24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万元,还荣获“全国文明村”称号,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村主任林华忠告诉记者,过去渔港内外垃圾繁多,小船想开出港外捕鱼都难。“如今,每艘出海渔船都会自觉地把垃圾收起来,待回港后再倾倒。水质清净了,近海鱼类资源也就增加了,收入也跟着提高。”
八尺门修复:重塑渔民养殖乐“土”
林双喜在八尺门海域从事网箱养殖20多年,前10来年每年还能赚几万元,近10年来却一直亏本。
八尺门位于东山湾与诏安湾接合部,总面积约15.5平方公里,曾是附近渔民的养殖乐“土”。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区域内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容量、密度过大,致使海水水质恶化,鱼类死亡率不断增高。
八尺门海域内的诏安县四都镇盐仓村村主任翁武福说,全村因水质差、鱼类病害频繁,一年损失几十万元。
去年8月以来,漳州市对八尺门海域内678户养殖户展开摸底调查,清理违法吊养、占用航道的作业模式,让已弃养的渔民退出养殖,释放海域生存空间。截至目前,已清退132户养殖户,转移养殖38户,海域自净能力逐步恢复。
今年4月,在省、市海洋与渔业部门的安排下,盐仓村人种下60亩红树林苗,为此有10多户渔民退出了滩涂养殖。“2—3年后,这13万株红树林将成为盐仓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仅能保护海堤,还能改善水质,增加生物多样性,给大伙带来看得见的实惠。”翁武福欣喜地说。
下一阶段,漳州市将把八尺门海域内的养殖户进行卫星定位、编号管理,解决盲目养殖带来的一系列海域生态恶化问题。对此,林双喜充满期待。他希望,通过生态修复,诏安湾与东山湾能形成环流,优质的潮水能让自己实现转亏为营、养鱼致富的愿望。
厦门湾维护:让污水不再直排大海
地处厦门湾海域的漳州招商局经济开发区,有常驻人口近4万,制油、钢铁、物流等企业30多家,每日排放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8000吨。
然而,这几年,随着入驻企业不断增多,开发区唯一的污水处理厂已不能满足需求。该区环保局科长王宝瑞告诉记者,目前的污水处理厂于2005年兴建,当时投资1000多万元,设计污水处理量6000吨,但几年来周边一些地区与污水处理厂相联结的管网设施未能跟上,每日处理污水量仅有4000吨。这也就意味着,开发区每天有4000吨的生活与工业污水直接排向厦门湾。
为了保护厦门湾,去年以来,漳州开发区投资5000万元,扩建唯一的污水处理厂,预计今年9月底前就能把周边管网铺好,到明年这个时候就能处理所有的污水,最终达到日污水处理量2.4万吨的规模,COD每日减排量可达到0.35吨。
省海洋与渔业局局长刘修德表示,海洋的污染物80%来自陆源,要建设与“绿地、蓝天”相匹配的“碧海”,就要加强对涉海工程的监督、管理、监测。下一阶段,省海洋与渔业局将争取在全国率先建立海湾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通过制定罗源湾、泉州湾等海域的污染物总量,对污染物总量进行控制,推动海洋生态环境进一步好转。(记者 吴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