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海洋新制度下的国际渔业资源争夺

来源:胡学东   发布时间:2015-05-21 04:14:20 

作者:胡学东 03-29 22:40:53
20世纪以来,地球上有限的陆地已经分割完毕,陆地疆界趋于稳定,国家主权的扩张转向了海洋,本世纪国家主权的扩张就是海权的扩张。《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生效标示着国家主权在海洋的显著扩展并以国际法律的形式加以确认和制度化。正因为如此,实施海洋开发、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普遍的共识和世界各国争相竞争的热点。渔业资源作为海洋资源中最直接、现实和经济的部分,不可避免地成为争夺的焦点。利益的争夺是战争最本质的根源,但人们仍然难以想象,海中那些色彩斑斓、灵动鲜活的鱼虾们,有朝一日可能会成为现代战争的导火索。
一、新国际海洋秩序下海洋资源的保护与争夺
1994年11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后,各国对海洋权益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近年来,世界各国围绕着专属经济区的争夺日益激烈,以专属经济区制度为核心的新的国际海洋秩序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目前占全球36%以上的海域已经成为了沿海国家的“经济内水”。各国认识到海洋权利属于国家主权的范畴,是国家的领土向海洋延伸而形成的权利。海洋本身就是重要的资源,是人类的“第二生存空间”。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关于专属经济区制度的规定,除赋予沿海国家广泛的经济管辖权利外,还规定了沿海国家在专属经济区海域内的行动责任,如对最大渔获量和排污标准的规定。200海里专属经济区蕴含着丰富的海洋资源,过去大部分被置于公共的领域,人皆可用,但又都没有责任去养护和合理管理它们。“无主资源”的利用,必然造成掠夺性的开发,无序开发常常因为资源所有权的不明晰而产生许多争端和冲突。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划定,将这些资源置于主权国家的排他性管辖之下,有利于相关利益国家对这些“自有财产”的珍爱,促使他们采取措施,对这些“私有资源”保持最适度利用的状态,也可以减少因所有权不明晰而引起的争端。对海洋的占有和控制,就意味着对海洋中的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能源、原材料等等资源的独享和在法律意义上对这些资源的物权支配,享有开发利用、买卖甚至赠与的绝对主权权利。
21世纪面临世界性的资源短缺,向海洋索粮、索水、索能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向海洋进军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政治、经济、军事以及科技活动的重要目标。
二、渔业资源的需求、利用及其局限性
广阔的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活空间,海洋里拥有地球上最丰富的资源。随着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海洋中蕴藏的许多种资源,远远超过了陆地上已知的同类资源的蕴藏量。
仅就生物资源而言,据统计,海洋中的生物已达20多万种,其中动物18万种,植物2.5万种。在18万种动物中,有鱼类2.5万种,贝类10多万种。海洋里的植物大约有2.5万种,绝大多数为藻类。其中,在浅海区域固着生活的约有4500种,现在被广泛利用的约有50种,如海带、紫菜、石花菜、鹧鸪菜等,都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据统计,海洋里的浮游藻类,每年还能制造出1300余亿吨有机物,为鱼虾贝类提供食物。绝大多数海洋生物可供人类利用,是宝贵的财富。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估计,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情况下,海洋每年可向人类提供2亿吨鱼类。而目前的世界渔业捕捞产量每年只有9000多万吨左右,只及可捕量的一半。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04年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状况》报告,2002年全球水产品产量达到1.01亿吨,2003年增至1.03亿吨,人均供应量16.2公斤。水产品为人们提供了至少20%的人均动物蛋白摄入量。自21世纪以来,捕捞渔业一直在9000万吨左右徘徊。鱼品供应量的增加绝大部分来源于水产养殖。大洋性渔业产量在过去10年内有较大幅度增长,已占全球海洋产量的11%,从60万吨增长到360万吨。
人类利用海洋生物资源的历史虽然悠久,但利用的广度却非常有限。人类的饮食习惯和偏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攫取这些资源的方式、范围和程度,而这恰恰与人类对从海洋获得动物蛋白的持续需要相背离。
海洋生物是典型的可再生的生物资源,而目前渔获量的80%以上来自水深不到180米的大陆架海区。大陆架海区是绝大多数海洋生物产卵繁衍、栖息生存的地方,也是人类贪婪掠取它们的主要场所,人类95%以上的生存渔业,70%以上的商业渔业集中在距岸200海里以内。过分强大的捕捞能力压迫着海洋生物链中最脆弱的一环,曾经被认为永不衰竭的生物资源开始遭到破坏,从北大西洋纽芬兰渔场的鳕鱼、太平洋的胸棘鲷到印度洋的斑节对虾,海洋生物资源衰退甚至灭绝的现象和趋势越来越显而易见。在这个过程中,千万年来次序井然的海洋生物链系统遭到了巨大的破坏,这些对我们生存的星球的生命链条的伤害可能永远也无法得到恢复。生物学家预测地球上50%的物种将在21世纪消失。
人类活动的影响改变了海洋生物的进化路线。污染、过度捕捞、外来物种的引进、毁灭性的捕捞技术、海岸工程以及其他的一些人类活动,威胁着海洋和海洋生命的健康和生存。那些过去曾经经历了几次全球气候灾难事件而生存下来的生物,可能会因为人类的放任和疏忽而很快在地球失去踪影。从酷寒的极地海洋到炎热的赤道,经济贪婪、政治和技术的结合,人类的短视和无知,导致鱼群数量锐减和整个海洋遭受蹂躏,海洋慷慨养育的生命由于污染和非本地生物的引入被破坏。在海湾和沿海水域,无生命区已经形成并还在扩张。
资源的再生与利用需要一个合理的平衡点,一旦打破了这种平衡,海洋生物链的断裂将不可避免,我们难以预计这种断裂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灾难。另一方面,海洋生物资源的共有性、共享性和游动性,使得掠取这些资源相对的自由与自私,技术进步逐渐提升了人类索取海洋生物资源的能力,原本富饶的资源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内就变成了短缺。
三、可以想象的未来世界上一些先进国家,在巩固和发展近海渔场的基础上,纷纷向深海远洋进军。围绕这一任务,各种渔业技术:渔业调查技术、新渔场勘探技术、深海捕捞技术,已经利用卫星、遥感、声学和光学技术等发展起来。用雷达、卫导、光声鱼群探测仪等先进技术设备装备起来的工厂化捕捞加工船,以致命的准确性和超大型的鱼网(网容可相当于12架波音747)像滥伐森林一样横扫海洋。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一些破坏性捕鱼作业方式,特别是海底拖网捕鱼,已对海洋生态系统和海底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严重破坏。但目前人类对海洋生物多样性问题仍缺乏必要的知识,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问题上也存在空白。据FOA统计,世界15个主要渔区中的11种鱼的数量在下降,200种主要商业鱼种有60%被“完全消耗”或正在减少。主要原因是新技术的发展使渔民的捕捞强度大于海洋鱼类的繁殖速度。早在1998年,FOA的专家就计算出当时的捕捞能力是可捕鱼数量的两倍。
为了调和现存捕捞能力绝对过剩和海洋生物资源日益衰退间的矛盾,国际社会已经或正在做出多种努力。如各国呼吁采取生态系统的方法,维系海洋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并主张建立限制捕捞活动的海洋保护区以及特别措施海区;建立海洋环境现状的全球报告和评估系统(GMA);一些国家要求主要渔业国加入和执行1995年协定和粮农组织的负责任捕鱼行为守则,对有关鱼类种群加强养护和管理,限制滥捕和过度捕捞,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一些激进的国家和非政府组织甚至提出要在全球范围内禁止海底拖网作业。而一些主要渔业国家认为,海洋生物资源的养护、管理和可持续利用应以科学依据为基础,应加强联合国粮农组织在这方面的作用。认为非法、未报告和无管制捕鱼(IUU)问题才是造成鱼类资源贫瘠的重要原因之一。各国应通过区域渔业管理组织在鱼类养护和管理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矛盾是显而易见的,国际社会各种和平的协调方式面对漂浮在海中唾手可得的现实利益显得过于苍白无力。因渔业利益的争夺而引起的国际争端狼烟四起,甚至在国际贸易争端和国际政治博弈中都能感受到强烈的鱼腥味道。
通过和平方式在国际新的海洋渔业制度下解决世界范围内的渔业争端是全世界人民的美好愿望。但非常可悲的是,就现在的情形来看,为鱼而战仍然是我们不愿看到的可以预见的未来。

2006年3月30日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