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全面推进海水利用工作

国家海洋局副局长 陈连增

来源:陈连增   发布时间:2015-05-21 04:14:21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全面推进海水利用工作

海水利用是解决我国沿海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现实和战略选择。大力发展海水利用技术、推进海水利用产业化发展,对于解决我国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海水利用面临良好发展形势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海水利用工作。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开展海水淡化,强化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

2005年,《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将“推进沿海缺水城市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列入近期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工作。

近期,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也明确提出,要重点研究开发海水预处理技术,核能耦合和电水联产热法、膜法低成本淡化技术及关键材料,浓盐水综合利用技术等;开发可规模化应用的海水淡化热能设备、海水淡化装备和多联体耦合关键设备。要发展海水直接利用技术和海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温家宝、曾培炎等国家领导同志均对开展海水淡化等工作做出过重要指示和批示。2004年,曾培炎副总理在全国海洋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明确指出:“海水的综合利用和淡化,将为我国缓解淡水资源紧缺矛盾提供重要途径”“当前,要特别重视海水直接利用及淡化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对有条件的沿海地区尤其是城市新建区和改造区,在投融资、市场准入、技术开发等方面研究实行必要的优惠政策,支持海水利用技术的产业化,力争在2010年前建成若干个大规模利用海水的沿海示范城市,尽快缓解沿海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压力。”此外,全国人大、政协及国家有关部委高度重视海水利用,分别组织了多次海水淡化与利用的调研和提案。

2005年8月18日,我国首部《海水利用专项规划》由国家发改委、国家海洋局和财政部联合颁布实施。《海水利用专项规划》的发布,是我国海水利用事业上的里程碑,它不仅标志着我国海水利用工作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而且也为海水利用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2006年2月16日,曾培炎副总理在听取国家海洋局专题汇报时又明确指出:“海水淡化要同电厂、盐化工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推动海水利用业的发展。要按照规划要求,研究制定支持海水利用的政策措施。”培炎副总理的讲话高屋建瓴、意义深远,为我国海水利用事业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使我们倍加振奋、备受鼓舞。

国家海洋局党组高度重视海水利用工作。在刚刚结束的全国海洋厅局长会议上,又将海水利用工作列为今后一个时期国家海洋局的八项重点工作之一大力推动。

广大沿海省市也十分重视和支持海水利用工作。目前,全国在建和待建的海水淡化工程规模为160万立方米/天,在建、拟建海水循环冷却工程规模达50万立方米/时,海水利用展现出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和良好的产业前景。

二、我国海水利用基本具备产业化发展条件

我国海水利用经过多年科技攻关,特别是在圆满完成“九五”“十五”国家科技攻关任务后,在海水利用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基本具备产业化发展条件(有条件的区域改用海水冷却、冲厕替代节约淡水,采用海水淡化提供增量高质淡水)。

海水淡化作为水资源开源增量技术,技术日趋经济合理,可有效解决沿海城市(海岛)生活饮用水和工业用高纯水等水资源短缺问题。

在蒸馏法海水淡化方面,海水淡化装置的设备造价比国外可降低50%,吨水成本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2004年6月,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在青岛黄岛建成了目前国内最大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独立设计和加工制造的3000吨/日低温多效海水淡化技术示范工程。一年来该工程运转稳定,淡化水质良好,平均造水成本为4.7元/吨,正在实施海水淡化万吨/日级的示范工程。

在反渗透海水淡化方面,已具备自主设计和装置制造的能力,积累了一整套设计、生产和管理经验。先后在大连、天津、山东等地建起了日产500吨级~5000吨级的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淡化后的海水成为当地居民重要的水源。2003年,国家海洋局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在山东荣成石岛建成5000吨/日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同年,大连石油化工公司建成投产了日产淡水5500吨的反渗透海水淡化装置。2005年,杭州水处理中心承担了10万吨级亚海水淡化项目,在应用规模上逐步与国际接轨。

海水直接利用技术作为水资源开源替代技术,可直接替代沿海地区大量工业冷却用水和生活冲厕用水,技术成熟、经济合理、环境友好。

在海水用作工业冷却水方面,海水循环冷却技术以其经济、环保的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2004年,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相继建成了具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2500吨/时海水循环冷却技术示范工程和28000吨/时海水循环冷却技术示范工程。为企业年节约淡水数百万吨,运行成本较淡水降低50%以上,排污量较海水直流冷却降低95%以上,产生了可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目前,该所正在开展10万吨级海水循环冷却示范工程前期试验研究工作。

在海水用作生活冲厕用水方面,大生活用海水技术经过“九五”“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课题,掌握了包括:海水冲厕系统的防腐和防生物附着技术、海水净化技术、大生活用海水的后处理技术等在内的大生活用海水成套技术。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正在青岛市海之韵住宅小区和厦门市翔安区住宅区实施海水冲厕示范。

海水化学资源利用技术取得可喜进展,通过合理利用海水淡化和海水循环冷却浓海水,为形成海水淡化、直接利用和化学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海水提溴方面,空气吹出法卤水提溴已经实现产业化,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承担的“十五”气态膜法海水(卤水)提溴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了“气态膜法海水卤水提溴节能环保新技术”,建成百吨级示范工程,为启动千吨级示范工程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在海水提钾方面,河北工业大学开发出“沸石法海水提取硝酸钾和硫酸钾高效节能新技术”“沸石法海水提取硫酸钾高效节能技术”和“海水与硝酸铵制取硝酸钾新技术”,完成百吨级中试,正在天津建设1万吨/年海水提取硝酸钾示范工程。

在海水提镁方面,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形成“100吨/年浓海水制取氢氧化镁中试技术”,完成百吨级中试,为万吨级浓海水制取膏状氢氧化镁示范工程研究奠定技术基础。

总之,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化学资源利用产业链,体现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根本要求,对于转变沿海电力、化工、石化等行业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改变我国沿海地区的水资源结构、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显著。

三、对海水利用工作的几点希望

“十一五”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期,也是我国海水利用事业发展的重要阶段。当前,我国海水利用正处于一个重要发展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为顺利完成党和国家赋予我们“十一五”期间的各项任务,全面贯彻落实《海水利用专项规划》,促进海水利用产业发展,我们必须用改革创新的思维、与时俱进的胆魄,来解决当前工作中所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投身到海水利用事业中去。

一是加强海水利用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做好单机规模的2.5万吨/日低温多效蒸馏海水淡化、1万吨/日反渗透海水淡化、10万吨/小时海水循环冷却、百万平米大生活用海水(海水冲厕)和万吨级海水提钾、千吨级海水提溴和万吨级海水提镁等海水利用科技攻关,推进海水利用技术的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建立国家级海水利用技术研发基地。

二是大力开展海水利用示范城市、示范海岛、示范项目的创建活动,研究制定海水利用标准体系和政策法规体系,引导促进海水利用规范发展。

三是深入开展海水利用功能区选划和重大工程论证工作,做好海水利用环境影响评价,逐步建立完善的海水利用评估体系和质量监督体系。

四是强化海水利用的管理和公共服务,组建国家海水利用协会。建立《海水利用专项规划》的实施机制,组织编制沿海省(区、市)海水利用专项规划,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出台“加快海水利用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意见”,提出切实可行的海水利用激励政策。

面对我国海水利用发展的重大机遇和挑战,我们只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统筹海水利用产业发展,认真落实《海水利用专项规划》,扎实工作,锐意进取,海水利用工作必将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为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2006年3月27日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