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讯近日,在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刁口乡,蓬莱安源水产公司经理于明奎从池塘中捞出了一大把海参展示给记者看。他们公司租用这里原有的养虾池,改造后进行海参池塘养殖。经过近7个月的生态养殖,平均亩产达到101公斤,可实现亩产值14000多元。
“刁口位于黄河入海口,滩涂广阔,但以前渔民只是在这里挖一些池塘来养虾,都是粗放式的管理,效益很低。”利津县海洋与渔业局局长左振明说,“现在用来养海参,亩均效益可以达到近万元。”
废旧虾池变成“海参池塘”,增加的效益当然很可观,但长期以来,在利津等西部海域,养殖海参一直存在着几个难题。“海参很喜欢洁净的环境,而黄河入海口海域水质浑浊,盐度变化范围大,水中营养过于丰富,容易腐烂变质,不适合海参生长,过去在这样的泥质海滩上养海参被认为是‘天方夜谭’。”利津县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王金山说。
2004年,利津县海珍品增养殖研究所与中国海洋大学联合组建了科技攻关小组,对渤海湾西部滩涂地区海参人工育苗及养殖技术这一科研项目进行专题研究,经过四年多的实施,探索出了“东参西养”生态养殖的新路子。
“我们建了几个大的蓄水池存储海水,用来调节控制池塘中的盐度变化。同时,在池塘中吊养贻贝或底播牡蛎,吃掉富余的营养成分,‘净化’水质,不仅防止了海参吃到变质的食物,还增加了养殖牡蛎等的收入。”左振明说,“解决了这几个关键环节,原本只能在山东东部沿海生长的海参,如今在黄河口也‘安家落户’了。”
黄河三角洲地区大面积的滩涂,为发展海参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目前东营市已经有10多家烟台、蓬莱等地的海参养殖场家来此养海参。据介绍,今年,利津县海参养殖面积达到3000亩,产值达到2800万元,通过科研项目的推广,辐射带动东营各县区以及滨州、河北等地,发展海参苗种繁育达到5000平方米,工厂化养殖面积达到600平方米,池塘养殖面积达到10000亩。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