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战略是中国能源发展的长远战略

来源:徐志良   发布时间:2015-05-21 04:14:31 

这一周的海洋新闻大都是台风新闻,9月7日大西洋的"弗朗西斯"飓风横扫美国东南部沿海的后,太平洋的"桑达"台风也把日本的北海道搞了个人仰马翻。还未等人们清醒过来,"海马"就到了,这次是冲着中国海岸来的,台湾挡第一波,大陆的福建浙江省挡第二波。而在加勒比海,"伊万"也生成了。然而对于相对比较平静的中国南方沿海来说,最重要莫过于在沿海再建核电站的消息了。

国防科工委公布的核能发展"远景规划"预言,到2020年中国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3600万千瓦,要建成27个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这意味着今后15年每年有两到三台核电机组开工建设,相当于一到两个大亚湾核电站。

中国的核电到2001年,其发电量只占全国总发电量的1.4%,即不超过200万千瓦。而发达国家平均达到16%。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核电能源发展空间无疑是很大的。有关媒体引用专家的观点认为,发展核电也的确是实现中国能源多样化的现实选择。

然而,有点阅历的人似乎还在思考另外一些问题。中国的能源战略的多样化是否就是发展核能?在我看来,不论在中国发展初期如何走火电之路,发展到现在又如何时强调走核电之路,最终的出路还必须整合到海洋上来。只有海洋战略才是中国能源发展的长远战略。这个观点恐怕有人会跳起来。但事实胜于雄辩,你跳也没有用。

首先中国的能源危机不是中国局部的,而是世界性的。美国为什么打伊拉克?当今世界如果说发生国与国,国与地区之间的战争的话,那一定是能源和资源的争夺战。有关专家分析能逼着中国人走向战争的现在只有台湾独立。

我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民族感情的问题,最根本的还是一个中国与世界的战略联系被阻隔,这是无法"变通"的国家利益。

其次中国的能源危机也不只是缺煤缺电,更大缺额的是石油。而就世界可探明的储量而言,海洋石油仍占了世界石油总量的一半以上,既使是中东地区这些在沙漠里的石油,也得靠海上力量得到。前不久,能源部门为解"马六甲困局"而透露"克拉地峡"方案和"中缅输油管线"方案也就是如何安全地得到中东石油的方案。

再次,海洋能也不只是石油这些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现代科技已经证明并逐步进入产业化的有海洋波浪能、潮汐能、海洋风能、盐能,还有海洋生物能等等,有些发达国家已建大规模的波浪能、潮汐能发电站,海洋风能在我国也开始了。这些能源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清洁能源。一次投入永久受益。从安全系数来说,海洋能的利用较接近自然生态,比较分散,不会形成集中的高价值的攻击目标,在战争环境下,不会被首选攻击。而我们今天颇受青睐的石油天然气能、核能,由于市场的牵引,都越来越向发达的沿海地区集中,越来越往人多的地方集中,也都是高价值的攻击目标,没有强大的海上防卫力量,到时候就会出现重大的国家利益问题。

如同我们曾经为煤电的过量发展担心资源与环境一样,我们也要为核电的过量发展和过集中发展捏一把汗。而发展海上力量,开发海洋能源,外可以解危局,内可以保平安,能源专家的目光是否还可放得再远一点呢?

2004年9月16日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