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湾高筑环保"防火墙" 力求把环境代价减到最小
海洋财富网讯 钦州千万吨炼油厂、林浆纸项目;北海中粮基地、风力发电项目;防城港钢铁基地、红沙核电项目……风生水起的北部湾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些重大项目的建设对北部湾近岸海域有何影响?如何赚到“金山银山”又确保绿水青山?各企业的环保设施建设情况如何?6月15~19日,自治区环保局组织区内外主流媒体前往北钦防三市采访。
10年后是否还有安全的海鲜?
疑问:10多年前,上海、宁波在沿海建设石化基地,但据有关专业机构监测结果表明,近年来这些基地近岸海域的生态环境质量欠佳,生物生存环境有所恶化,海鲜体内不同程度含有重金属。这表明石化基地对近岸海域环境存在一定影响。广西石化千万吨炼油项目位于钦州港,10年以后,钦州茅尾海的优质大蚝还能否出现在我们的餐桌上?我们还能不能吃到安全的海鲜?
解惑:在钦州市有关部门及采访组举行的座谈会上,面对记者的提问,没有人能十分肯定地回答这个问题。钦州市有关领导表示,像炼油基地这么大的项目,如果说没有污染是不可能的,问题是如何将污染减到最小。
据介绍,政府部门专门请来新加坡知名公司针对炼油基地废水的排放做方案,排水管道往深海延伸。从环评结果来看,对钦州湾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因为海洋的自净能力强,环境容量大。另外,为保护环境,去年钦州市立案整顿了8家企业,关闭50家污染严重的非法和治理不达标小造纸厂、浸竹片厂、酒精厂,并通过对钦江流域的制糖、酒精、化工等重点工业企业进行重点监督,现在钦江已慢慢变洁净了。
生活污水和垃圾如何优化处理?
疑问:企业本身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给环境带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容易让人忽视的是,随着区域规模的扩大,人口不断增加,生活污水和垃圾也随之增加,这些也会给环境带来较大的影响。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该区域总人口将从2006年的1255万人增加2020年的1900万人。相关部门如何优化处理因人口增多而产生的生活污水和垃圾?
解惑:对于生活污水和垃圾的处理,目前最常用的办法是建设污水处理厂和生活垃圾填埋场。钦州市投资近12亿元建设6个污水处理厂,目前投入运行的有河西污水处理厂,同时在建的还有3个生活垃圾填埋场。北海市红坎污水处理厂二级处理一期工程已于今年5月建成并投入试运行,处理能力为10万吨/日,采用微曝氧化沟工艺。目前每天输送到北海市红坎污水处理厂的污水量约6万吨,废水排放达标。
但仍有不如意之处。比如钦州河西污水处理厂设计处理能力为8万吨/日,现处理量已到6万吨/日。这个项目于2008年1月通过自治区环保局阶段性验收投入试运行,随着重大项目陆续落户,未来几年后,这个污水处理厂即将满负荷运行。虽然有关部门表示,扩大项目已预留土地,届时增加机组即可,但还是让人感觉到项目设计相对滞后。
要说废物、废水的处理,合浦县东园企业做得可以说是最彻底的。6月18日,记者一行来在这里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点:为最大程度地减少下脚料对周边环境产生的污染,东园企业找到了一套变废为宝、对现有资源进行反复有效利用的综合治污模式,用酒糟、动植物药渣等废物以及养殖园种植的牧草,来饲养畜禽鱼;畜禽粪便统一排进沼气池;沼气池产生的沼气用来蒸酒蒸饭和发电;沼气发电为酒厂提供能源支持;沼气池产生的残渣,鱼塘产生的塘泥、塘水,用来种植牧草、果树和无公害蔬菜;收获无公害畜禽鱼产品、蔬菜、花果等源源不断地供往市场和东园饭店。一个循环下来,没有任何废物和废水排放。不仅如此,还“吃掉”了周边几个水果厂做罐头剩下的“边角料”,为这些企业解决了废物处理的大难题。
核电项目对海洋环境影响有多大?
疑问:据防城港核电项目有关负责人介绍,核电站建成后的主要排放物是热水,这些热水排到海里,海洋生物能否适应?另外,核电站的使用寿命是按40年设计的,多年的日积月累,热水的排放会不会对这一片海域产生影响?
解惑:防城港核电项目有关负责人介绍,环评报告是严格按国家有关环保要求编制的,日前已获有关部门通过。据了解,核电站建成后,主要排放的是热水,但经过站内内部循环冷却,只有60%的热量排放。对于“热水的排放到底对海洋环境有多大的影响”问题,该负责人表示,目前他们已委托专业机构对海洋生物进行调查,并准备采取最有效的措施应对。
大项目给当地环保部门提出了哪些挑战?
疑问:就现代工业基地而言,北部湾还是一块“处女地”。比如在防城港,原来的企业屈指可数:两个粮油公司、3个糖厂以及一些海产品加工企业。对于钢铁基地和核电站这样的大项目,当地环保部门可以说从来没有遇到过。防城港环保局局长万里滔说,因钢铁基地落户防城港而增加的工作量目前无法预计,因为配套的上下游项目特别多,估计会增加近200个企业。那么新项目和新环保设施的出现,为当地环保部门提出了哪些挑战?
解惑:众多大项目确实让当地环保部门感到压力,也面临着不少挑战。因为他们既要监管企业实现排放达标,确保青山绿水,同时也要从“外行”到“入行”再到“内行”,切实为企业做好各项服务。万里滔说,虽然环评已通过审批,对于后续的环保设施建设还要不断跟踪,比如说脱硫、除尘、污水处理等设施是否按国家要求去建设等。同时,还要进行这些项目落户防城港前后环境质量对比工作。
“核”对于广西来说是个新课题,为此广西专门成立了核事故应急委员会。防城港市环保局已派出6名管理和监测人员到苏州大学参加国家环保部开办的“核与辐射防治知识培训班”。另一方面,该局还主动跟业主沟通,进行环境摸底调查,包括水、气等方面,对环境进行持续监测。
钦州市环保局负责人也表示了相同的看法。他认为,大企业大项目的落户,对环保部门确实是一个挑战,除了从各方面加强学习,还要“走出去,请进来”,像林浆纸、炼油等项目的监管和服务,就要到外地先进省份去学习。
海洋环境状况谁去监测?
疑问:今年4月份公布的“2008年钦州市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钦州市近岸海域水质状况良好,大部分属于一类水质,海域为清洁海域;在钦州港、茅尾海的部分海域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属轻度污染和较清洁海域。那么,众多大项目、大企业入驻后,北部湾海域的环境能否保持不变?有没有专业的机构进行监测?如何监测?
解惑:自治区北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担负着监测北部湾海域“晴雨表”的重任。随着重大项目的陆续落户,近岸海域环境也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2007年,自治区财政拨款2000多万元建立近岸海域水质自动监测网络,布设16个监测站,其中北海市海域9个,钦州市海域4个,防城港市海域3个。
6月19日,记者一行乘风破浪一个多小时,来到了位于北海市廉州湾冠头岭海域的10号监测点。当天北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的工作人员正例行人工采样与自动监测数据比对的工作,他们表示,当天监测的情况与常规监测的数据差不多。由于这个监测点靠近北海市污水处理厂的排污口,所以亚硝酸盐等含量稍微偏高,但水质基本达到功能区要求。
北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的赖春苗站长表示,大企业、大项目落户北部湾,给广西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第一次改革开放的机遇我们没有抓住。这一次如果再错过,我们有可能会再耽误两代人。”他表示,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将全面服务好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的重大项目,全力做好海洋环境日常的监测工作,为政府的决策提供科学严谨的环境监测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