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与社会进步

来源:王诗成   发布时间:2015-05-21 04:14:37 

海洋是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海洋孕育了生命,孕育了人类,并不断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海洋与人类社会的科技、文化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新时代高科技发展的沃土。21世纪,海洋是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海洋必将为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整个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海洋与社会文明的重大关系

浩瀚的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海洋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巨大而厚实的基础。海洋文明在整个人类文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海洋文明程度的高低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强盛与否密切相关,对整个人类的进步具有深远的影响。为了阐明海洋与社会文明的重大关系,有必要从海洋文明的发展历程说起。
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看,远古时期的文明大多发祥于几大河流域,而在此以后,人类文明的发展则呈现了鲜明的海洋特征。
公元前1600-1450年乃至更早的年代,位于爱琴海的克里特岛上的皮拉斯基人创造了程度较高的古代海洋文明,并使当时的克里特成为海上霸主。它很早就能建造高头低舷的快速远航船,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曾控制过爱琴海的海上贸易,强迫周围的民族向它称臣纳贡。据记载,古代埃及新王国的法老图特摩斯三世曾租用克里特人的船从黎巴嫩向埃及运输木材。现代考古工作者在克里特岛发掘出新王国时期埃及的黄金、象牙及工艺品,证明了当时克里特海上商业之发达。
在希腊、罗马奴隶制社会繁荣时期,地中海地区曾在人类文明史上大放异彩。以地中海为中心,古代希腊、罗马的文明曾影响到广大的周边地区,南至撒哈拉、东南至红海地区、东北至黑海地区、西出直布罗陀海峡、北至高卢与英国,时间长达几个世纪,因此,被人们称为"地中海时代"。古代希腊的雅典由于拥有曲折的海岸线和比利犹斯等良港,为其工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中叶,雅典的比利犹斯港是古代希腊最大的贸易集散地。这里有来自地中海各国的商船、操不同语言的商人;港内有旅馆、剧院、仓库、商品陈列室和银钱兑换所等设施。通过中介贸易,不仅商业奴隶主获得了巨利,雅典政府也抽得2%的关税。历史学家色诺芬在谈到雅典商业时说,雅典的航海贸易最使人向往,它有风平浪静的商港,还有到处可以通用的银币,所以它成了地中海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商业中心。
以大西洋为中心的近代资本主义文明是人类近代文明的突出代表,被称为"大西洋时代"。航海技术的进步、新航线的开辟是"大西洋时代"的发端。13世纪,中国人民的伟大发明--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到14世纪,欧洲人已普遍使用。15世纪,载重千吨的快速多桅帆船制造出来,航海技术进步很快。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地理知识的进步,地圆学说在欧洲日益流行。这些都为新航线的开辟创造了有利条件。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开辟了从欧洲不经过地中海直达东方的航线和横渡大西洋前往美洲的新航线,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著名航海家哥伦布(1451-1506)是开辟新航线的主要人物。1492年8月3日拂晓,哥伦布率领88名水手,分乘3艘帆船,从西班牙南端的巴罗斯港出发,经过69天的艰苦航行,于10月12日到达巴哈马群岛中的一个小岛(哥伦布命名为"圣萨尔瓦多")。1493年3月16日,哥伦布返回西班牙。在此之后,哥伦布又3次西航至美洲,先后发现了牙买加、波多黎各、多米尼加等岛,并到过中美洲的洪都拉斯、巴拿马以及南美洲大陆北岸,为西班牙的殖民扩张打下了基础。继哥伦布等人的探险之后,葡萄牙人麦哲伦(1470-1521)率领的船队经过3年时间的艰苦航行,成功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使地圆学说得到了证实。
虽然新航线的开辟带着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掠夺、扩张、殖民的深刻烙印,就像恩格斯指出的那样:"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但是新航线的开辟对欧洲的社会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新航线发现以后,欧洲商人的贸易范围迅速地扩大了,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欧洲和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往来,原来局部的、孤立的地区,从此卷入了整个世界的经济体系。新航线的开辟,也使世界的主要商路从地中海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使大西洋沿岸的许多城市成了世界贸易的中心,同时,也使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一些经济机构,如证券交易所、股份公司、航运保险公司等逐渐发展起来。
海洋对华夏文明的进步起到了很大作用,使华夏文明深深打上了海洋的烙印。远在上古时代,中华民族就勇敢地迈出了向海洋探求的脚步,至15世纪上半叶,中国人的海洋活动达到辉煌的顶点,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华夏海洋文明。记载中国上古时代典章文献的传世经典著作《尚书》中"四海会同"、"环九州为四海"、"江汉朝宗于海"等文字记述,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大海最朴素的认识。《尔雅》中"物产富饶为陆海"的记载,反映了我们的祖先早在上古时代就客观地认识到海洋与陆地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史记·黄帝本纪》记载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皇帝曾"东至于海"。《周易》中记载:"伏羲氏刳木为舟,剡本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天下。"反映出我们的祖先对海洋利用的理性认识。考古学表明,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北方的龙山文化、红山文化,南方的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等,都具有极其浓烈的海洋特征。龙山文化的典型器物长方形偏刃石锛被考古学家认为是一种专门用来加工舟船的工具。辽宁丹东以及与丹东隔海相望的长海县均发现了距今6000年的舟形陶器。在山东荣成发现的属新石器时代的一艘独木舟,说明北方海域的航海活动在古代就广泛存在着。龙山文化得以传播,有着坚实的航海基础。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6只独木舟的船桨和舟山群岛出土的大量陶器是我国至今发现的最有说服力的航海文物,这些文物不仅说明我们的祖先在六七千年前就造出了舟楫,而且证明他们在5 000年前就已开始航海活动。
据记载,夏、商、周时代,我国就开始了航海活动,舟楫已广泛运用到交通和捕鱼活动中,周武王设有专门负责管理舟楫事务的官员。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钓鱼活动已很普遍。《庄子》记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表明海洋渔业的作业区域由岸边发展到较深海域。《管子·禁藏篇》载:"渔人元入海,海深万仞,就彼逆流,乘危百里,宿夜不出者,利在水也。"说明2 000多年前,我国的船只、网具和捕捞技术已发展到较高的水平。齐国大兴"渔盐之利",成为富甲诸侯的"海王之国",海水制盐业成为国家的主要财富来源之一,出现了专门进行水上战斗任务的古代海军部队--舟师。当时吴、越、齐、楚等各大诸侯国的造船业发达,能制造大翼、中翼、小翼、突冒、楼船、桥船等不同种类的战船,征战在海河之上。公元前485年,吴、齐在黄海进行了一次大海战。中国的黄海大海战要比希波战争的萨拉米斯海战还早5年。
秦始皇为寻求长生不老药,曾派遣方士徐福率领庞大船队,出海东寻"蓬莱"、"瀛州"和"方丈"三神山,反映了人们对海洋变幻莫测景象的迷惑和幻想,从而激发起了人们探索海洋奥秘的高度热情。秦王朝以后,我国的海洋渔业、海水制盐业和航海业有了很大发展,汉代曾出现过江湖之鱼、莱黄之鲐不可胜食的渔业盛况。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时期的造船业发达,船舶类型多、规模大,船舶动力、系泊设施完备,已能制造出"百尺楼船"和轻捷快速的"艨艟"等战船;汉武帝任命过"楼船将军"、"戈船将军"、"横海将军"和"下濑将军"等,楼船军成为中国古代的一大军种,使中国使用的风帆战船的时间比西欧早七八个世纪。三国时期,吴国拥有风帆战船5000艘。公元230年,吴国主帅孙权派卫温将军统率万人船队远航到台湾,吴国的使臣远航至东南亚。
在世界诸多的航海探险活动中,中国做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值得一提的是,最先发现美洲大陆的是中国的僧侣,比哥伦布早约1 000年。公元499年,惠琛和尚在得到皇帝恩准后,向东远航2万里到达美洲去普渡众生,并把华夏文明的种子播撒在美洲大陆。
唐宋时,由于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被应用于航海,促进了航海事业的迅猛发展,使我国的航海走出国门,开辟了众多的国际航线。唐朝组建庞大的水师,利用大型"五牙"战船,多次越海东征高丽。宋王朝则组建众多的禁军水军、厢兵水军和巡海水军抗击金军南渡。唐宋时期,因倡行海运、开放门户,成为我国古代海运最发达的时期之一。"黄田港北水如天,万里风樯看贾船",真实描绘了宋代海上贸易的盛况。唐宋之后的元朝,与世界交往达到历史高潮。元世祖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一次造船达5 000艘,超大型的海船甚至可容粮12000石(1石=100升),被称为"万石船"。据记载,当时与中国发生贸易往来的亚非国家多达百余个。公元1117年成书的《萍洲可谈》中第一次记载了我国航海者"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可见,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早已在古代航海活动中应用了。这是中国古代海洋文明的结晶,对世界海洋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元代,国际大旅行家马可·波罗从我国回到意大利后,第一次向西方人讲述了他在东方海域所乘的船上看到中国人设计的水密隔舱时,着实让西方人大开眼界。据考,我国的海船有多道水密舱的设计在晋代就已出现,到唐代就有了出土的实物船向世人展示这种能增加抗沉性和船只强度的发明。福建泉州发掘出土的宋代古船上的13道水密舱已为世人所共睹。
15世纪上半叶,我国的海洋文明达到了历史上最为辉煌的顶点。15世纪初登基的明成祖永乐皇帝一心要在有生之年建成一种前世未有的万国咸宾的太平盛世。1405-1433年,郑和作为永乐皇帝的使臣,率领一支由数万人和百余艘船组成的庞大的宝船队,以"自强不息、协和万邦"的进取精神,先后7次历时28载远涉重洋,访问了东南亚、印度洋、红海及非洲东海岸马达加斯加等37个国家和地区,谱写了一曲人类征服海洋的壮丽篇章。郑和船队七下西洋的航海壮举,不仅表现了中华民族勇于探索海洋、征服海洋的顽强精神,而且显示了中华民族高超的航海技术和杰出的航海能力。郑和的宝船9桅12帆,最大排水量达14 800吨,可载重7 000吨。《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一部航海图集。郑和船队采用的"罗盘定向"和"牵星过洋"等航海技术,开人类航海史上天文导航之先河。这些都表明了当时中国的造船业和航海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由此不难看出,郑和船队七下西洋的空前航海壮举,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勇于征服海洋的真实历史写照。
郑和是15世纪的伟人。郑和船队的远航,早于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87年,早于达·伽马绕过非洲好望角92年,早于麦哲伦环球航行114年,郑和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地理大发现的先驱。郑和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航海家,还是一位政绩卓著的外交家和和平友好使者。他开通并建立了亚洲海上交通网,把中国的文明教化和尊威传播到西洋各国,并推动了华侨在南洋的发展。此外,明朝还致力于水师与海防建设。明朝初期至中期是海上水师发展的鼎盛时期,海上水师拥有各类战船上千艘,分布在万里海岸线上,形成了最早的海防体系。明成祖永乐皇帝走出国门的举措,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和认识,促进了对外国优秀经济、文化成果的学习和引进,使明朝的经济繁荣昌盛,中华民族的海上力量和航海事业雄踞世界前列。
每一个民族的文明都带有鲜明的民族性格和意识特征。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表明,中华民族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了较强的海洋意识。海洋意识是一种开拓创新意识、征服意识、冒险意识、奋斗竞争意识、进取求实意识。华夏文明历经冲击磨难而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们中华民族所拥有的海洋意识。英国学者威尔斯曾说:"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愚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中华民族兼容了农耕民族和海洋民族的精华,创造了融黄河文明与海洋文明于一体的高层次的华夏文明。
我们可以通过具体剖析齐鲁文化来看历史上海洋文明和黄河文明融合的渊源,来看海洋意识的特征及其历史影响。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在今山东东部沿海地区)和鲁国(在今山东西部内陆地区)在不同的人文环境、政治方略和地理条件下,形成了两个各具特色的文化体系,即齐文化和鲁文化。姜太公初封于齐,由于"齐地负海睸卤,少五谷而人民寡",特殊的地理条件使齐地只能兴海为业。齐统治者在经济上实行"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农工商各业并举,"通货积财,富国强兵",成为富甲诸侯的"海王之国";在政治上主张"举贤而上功";在文化上"因其俗,简其礼",讲宽容,尚变通。齐地风俗"宽缓阔达而足智",伦理观念淡薄而崇尚功利,最终使齐文化发展成为一种合时俗,务实际,具有革新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文化系统,以及豁达、机敏等人文性格特征。周公封于鲁,立国于泰山之阳的平原地区,肥沃的地理适于农耕,从而使鲁文化一开始就建立在单一的农业经济基础之上,使之具有典型的农业文化的特征。鲁国统治者重视家法传统,讲求伦理通经,并在这里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单一农耕结构,造成了经济生活自给自足的封闭性,加上农业社会生活的单调、慢节奏和稳定性,由此造就了鲁文化重经验和传统、崇尚仁义和中庸,以及执著而持重、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宽厚仁爱、重义轻利的性格特征。战国之后,随着齐国对鲁国的兼并和学术、文化上的百家争鸣,使齐鲁两大文化系统不断冲撞融合,走向一体化,从而表现出博大的包容性、认同性和顽强的再生能力,最终使齐鲁文化成为一种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同化力的文化系统。它既稳健持重,又具开放性;既务实而崇利,又在价值观念上富于道德理想色彩;既重视经验传统,又不乏革新进取精神。就意识形态而言,齐文化偏重于海洋意识,鲁文化偏重于内陆意识;齐文化和鲁文化的结合,形成了齐鲁文化,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缩影,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
春秋战国时代、秦、汉、唐、宋都是海洋意识得到推崇的时代,因而加大了对域外的开拓、开放,出现了不少太平盛世。遗憾的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明、清两朝,厉行海禁、闭关锁国达400年,使中华民族宝贵的海洋意识几近泯灭,海洋文明非但没有得到持续发展,反而国力日下,资本主义列强大肆入侵,使古老的中华民族沦落到了丧权辱国的境地。
目前,我国人民的海洋意识还不强,海洋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还不够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当今世界向新的海洋世纪进军的大潮正一浪高过一浪,唤醒中华民族沉睡的海洋意识的时候到了。发展新时期的海洋文明,使古老的华夏文明更加辉煌,已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的神圣使命。
唤起中华民族的海洋意识,首先要转变中华民族的地缘思维方式。作为一个中国人,在思考问题、做出决策的时候,是局限在陆地上,还是既想到陆地又想到海洋?不可否认,绝大多数中国人目前的地缘思维是单元的,即单一的陆地意识。当思考诸如人口、环境、资源问题,思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拓宽就业领域等事情时,又有多少时候涉及海洋?沉重的陆地意识远远压倒了轻淡的海洋意识。缺乏这种双元的陆海意识,海洋经济就永远提不到它应有的位置上,这是发展中国海洋事业的最大障碍。考虑中国的事情,不能见陆不见海,而要陆、海等视齐观。
唤起中华民族的海洋意识,必须对海洋和海洋意识有一个深层次的理解。大海是辽阔的、流动的、变幻的,人类在开发海洋的同时,培养了博大开阔的胸怀和粗犷豪放的性格,海洋资源开发危险性大,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给海上作业人员的生产、生活甚至生命带来了威胁。人们在与海洋做斗争的同时,造就和磨炼了不畏艰险、坚忍不拔的意志。海洋开发是综合性、社会性的产业,目前的海洋开发从水产、盐业、航运、矿产、石油到旅游,从政治、经济、科技、法律到军事等,涉及几十个行业和部门,每一项开发活动本身都需要多部门合作,因此,海洋开发活动培养了人们同舟共济的协作精神和敢为人先的竞争精神。
海洋意识的核心是不怕风险和开放进取。改革开放需要风险意识。邓小平同志说:"不要怕冒一点风险。我们已经形成了一种能力,承担风险的能力。……改革开放越前进,承担和抵抗风险的能力就越强。我们处理问题,要完全没有风险不可能,冒点风险不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4页邓小平同志还指出:"要克服一个怕字,要有勇气。什么事情总要有人试第一个,才能开拓新路。试第一个就要准备失败,失败也不要紧。"《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67页"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不冒点风险,办什么事情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万无一失,谁敢说这样的话?"《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页邓小平同志在这里讲的开放就与开放海洋这个门户,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即海洋意识的本质是一致的。
海洋意识在当今中国显得尤为重要。改革开放需要有海洋意识,爱我中华需要有海洋意识,振兴中华需要有海洋意识。我们既要从我国辉煌的海洋文明史中汲取营养,又要不忘丧失海权的国耻,增强爱国主义信念,同心同德,为我国文明的持续进步做出贡献。

海洋与人类生存的重大关系

海洋与陆地、大气共同组成了地球的基本环境。地球演化学说表明,地球上的水主要是从大气中分化出来的。早期的大气含有大量的水气,由于温度逐渐降低以及大气中含有大量的尘埃,一部分水气便凝结成液态水降落至地面,汇聚在洼地中形成原始的水圈。以后由于水量的增加和地壳形态的变化,原始水圈的绝大部分演化成海洋。有关资料表明,地球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其中,海洋面积为3.61亿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0.8%,其平均深度为3795米;陆地面积有1.49亿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29.2%。
海洋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上,以其巨大的分布面积,足以给人类的生活造成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海洋创造了一个充满生机的生物世界,也创造了地球上的生命。没有海洋,地球也会像月球和其他人类已探知的星球一样,成为死寂的、没有生命存在的星球。海洋调节着全球的气候,创造了人类能够生存的自然环境。科学家们为了探索海洋,进行过现代海-气交换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海洋以其占地球98%的水体(没有海洋,陆地上的2%的水体也不会存在)和巨大的热容量,通过海洋与大气的相互作用,不仅控制着气候的状态,而且影响着气候的变异;产生于海洋的热带低气压、热带风暴以及台风等,对调节地球的气候起着重大作用;海洋吸收4/5的太阳能,海洋植物通过太阳能每年生产360亿吨氧,大气中70%的氧是海洋产生的,海洋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效应气体的储存器,大气中剩余的二氧化碳部分被海洋吸收,海洋中的二氧化碳比大气中的含量高60倍;海洋每年蒸发出淡水44亿立方千米,以降雨的形式返回陆地和海洋,大气中的水分每10~15天完成一次更新;海洋还有很强的净化能力,分解和消除着各种有害物质。
生命起源于海洋管华诗:《海洋开发与"海上山东"建设》。海洋,生命的摇篮,万物的母亲。生命演化的过程大体为:无生命的小分子有机物(甲烷、乙炔)→有活性大分子海洋 生命的"胚胎"→原生动植物→多细胞后生动植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造山运动 两栖动物→鸟类→哺乳类300万年前 人类。至今,地球上生存着近60亿人口,100多万种动物,30多万种植物,10多万种微生物,这些完全来源于海洋。从人类血液和海水成分的比较,可看出人类海洋的烙印。人(血液)海水氯49.3%55.0%钠30.0%30.6%氧9.9%5.6%钾1.8%1.1%钙0.8%1.2%其他8.2%6.5%
海洋不仅创造了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孕育了人类,还是人类潜在的巨大资源宝库。据有关专家测算,地球上的初级生产力每年约为1 540亿吨有机碳,其中的1350亿吨来自海洋,约占877%。海洋中的生物多达20余万种,其中动物约18万种,植物2万余种。在动物中有鱼类25万种,可供人类食用的鱼类有200余种。海洋每年繁殖各种生物约400亿吨,据专家测算,其中鱼类年生产量估计为6亿吨(鲜重)。海洋中含有储量极为丰富的矿藏。海水中含有80种元素,其中镁、溴、碘、钾、铀、金、银等含量丰富。世界各大洋中的锰结核矿总储量可达3万亿吨左右。这种矿含有多种稀有金属元素,其中镍为164亿吨、铜为88亿吨、钴为58亿吨、锰为2000亿吨。据专家分析,除铜可供使用近千年外,其他几种金属元素可供人类使用2万~3万年。近海的矿藏,如砂砾(建筑材料)、甲壳和文石(水泥原料)、锡矿砂、煤炭等也极其丰富。海洋中的无机盐类约5亿亿吨,淡水资源约13亿立方千米。据计算,每立方千米海水中仅氯化钠(食盐)就有2700余吨。如果把海水中的盐类全部提取出来的话,那么,用它将北冰洋填平还有余。地球上的石油资源,估计有一半埋藏在海底。海洋储藏石油资源的沉积盆地面积大约有5000万平方千米,估计石油资源储量为1350亿吨左右,如将天然气计算在内,储量更是大得惊人。
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能量。海洋能资源潜力相当大,其中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温差能、盐差能、海流能、潮流能等。据美国学者估计,世界海洋能源的理论蕴藏量为1 500多亿千瓦,可以开发利用的为738亿千瓦,其中波浪能27亿千瓦、温差能20亿千瓦、盐差能26亿千瓦、海流能0.5亿千瓦、潮汐能0.3亿千瓦。
海洋还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广阔空间。海洋空间包括海面、海洋水体、海底和海岸带。整个海洋水体空间比高出海平面的陆地体积大十几倍。海洋空间可以用于海洋交通运输,也可以用于生产、生活、娱乐、储藏、倾废、通信和电力输送等。
总之,海洋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海洋作为人类生命系统的基本支柱,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人类的生存、发展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海洋与人类的生存关系重大,因此,保护海洋环境也是人类的共同责任。目前,全球面临的三大危机之一的环境问题,在海洋方面也非常突出:局部海域污染严重、次生灾害增加、部分海洋资源和自然景观受到破坏等。以中国海为例,我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逐年退化,近海污染范围有所扩大,特别是一些海湾、河口地区,如辽东湾、大连湾、锦州湾、胶州湾、长江口、杭州湾、舟山海区、珠江口等海域环境状况日趋恶化。目前,我国每年有近100亿吨污水携带着大量的有害、有毒的污染物排入海洋,导致渔业资源衰竭、生物种类锐减、海洋灾害频繁发生。海洋污染不仅危害海洋资源,而且危害人体健康。众所周知的1988年1月上海暴发的近40万人患甲肝流行病,就是因为食用受污染的毛蚶造成的。近几年,随着海洋化工的发展而造成的污染也相当严重。据科学研究证明,橡胶在海水里净化分解需几百年、上千年的时间;金属汞和无机汞渗到水下的污泥里以后,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能够转化成有机汞,有机汞被水中的鱼类和贝类吸收以后,就会蓄积在体内。
目前,在全球海洋中,核弹头、氢弹、核反应堆等核装置有近百个,它们是"未设防"的"核武库"。21世纪,人类面临着来自大洋深处的核威胁。世界核大国当属美国和俄罗斯。1989年4月7日上午,前苏联新一代核潜艇6 400吨的核动力攻击型潜艇"共青团"号,沉没在挪威海1685米深处,艇上供反应堆使用的116千克铀和2枚核弹头中装有的6000多克钚-239一起沉入海底。1986年10月,一艘前苏联时期的K-219型装备核弹头的潜艇,在百慕大群岛以东960千米处,沉没于5500米深的大西洋,艇上的4名艇员与32枚核弹头一同葬身海底。1971年,一艘前苏联时期的K-8型核潜艇在比斯开湾起火沉没,出事地点水深达4000米,船上有2个反应堆和10枚核弹头。
核大国美国,近年来也有不少核武器沉没于大海。除了像前苏联那样,有核潜艇沉没于大海外,其飞机携带的核武器也接连投向了大海。1956年,在地中海上空,一架携带2颗氢弹的B-47轰炸机失踪。据推测,飞机和这2颗氢弹都沉没于大海。1957年,一架美国运输机在发动机发生故障后,将2颗氢弹扔进了大西洋。1958年,一架美国B-47轰炸机在与一架战斗机相撞时,把机上携带的一颗原子弹丢入了大海。1959年,一架美国海军P-5型飞机在太平洋上空飞行时,丢失了一颗原子弹。1961年,一架美国B-52轰炸机在英国领空失事时,将一颗氢弹扔进了大西洋。1965年,一架携带有原子弹的美国轰炸机在从冲绳岛以南海域一艘美国航空母舰上起飞时,坠入大海。另外,1963年,在大西洋北部,美国核潜艇"鞭尾鱼"号沉于2560米的海底。1968年,美国核潜艇"羯子"号在亚速尔群岛附近海域遇难,沉没于3 345米的海底。1981年,美国导弹核潜艇"华盛顿"号在大西洋沉没。专家们认为,如果对这些暂时沉眠于海底的"核武库"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那么,这些"核武库"将不会再继续沉眠下去;有朝一日,便会自然地或人为地大发淫威,给人类带来灾难。
据美国《旧金山考察家报》1996年11月24日报道,1986年10月沉没的前苏联K-219型潜艇上的核弹头已经破裂,致使数量不详的放射性钚进入大西洋。这种致命元素的泄漏是"冷战"时期最机密的情报之一,只是到现在才透露出来。这是用于制造核武器的钚从潜艇泄入大海的第一起事故。这家报纸说,当时,一枚核弹头由于潜艇的爆炸而被毁,其他一些核弹头由于潜艇沉入深水区时受到高压而被毁,从而造成拥有大约90千克放射性钚-239的核弹头裂开,使数量不等的这种物质泄入大海中。
1996年9月10日,第50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为实现彻底消除核武器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对于消除来自大洋深处的核武器,还需要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在21世纪做出巨大的努力。
海洋污染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灾害性后果已触目惊心。用牺牲环境利益的办法换取经济的畸形发展是十分有害的。污染容易,治理污染则相当困难,西方发达国家在污染问题上所走的弯路也证明了这一点。大量事实证明:健康的海洋环境使人类得以繁衍和发展,而恶化的海洋环境特别是海洋灾害,可以给人类造成最沉重的损害。毋庸置疑,人类对海洋的利用和控制能力在不断提高,但无论这种能力提高到什么程度,人类都不可能摆脱海洋环境对自己的支配性作用,都不可能不受海洋环境状况的影响。因此,保护好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后一个空间,是个重大战略问题,这是历史赋予当代人的神圣使命。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通过对人类海洋发展史的回顾,使我们粗略地认识到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而把握这些规律性的东西,对于保证和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则是至关重要的。这些规律归结起来,最根本的一点是海洋与一个沿海国家的兴衰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海洋兴则国家兴,海洋衰则国家衰。海洋与沿海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活动密切相关。正如七下西洋的郑和所预言的那样:"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自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今后全球的竞争是政治、经济的竞争,也是综合国力和高科技的竞争。谁要立于不败之地,谁就要做好海洋这篇文章。海洋的重要战略地位和作用将会在21世纪上半叶充分展示出来。海洋经济既有它的优势,也有它的带动性和融和性。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将加快我国经济走向世界的进程。回顾中华民族的发展史,辉煌的时代大多是向海洋拓展的时代,而落后屈辱的时代则与轻视经略海洋乃至丧失海权密切相关。因此,必须加深对中国生存空间范围的理解。要认识到,中国人多地少,但辽阔海域是战略性的后备资源。什么时候重视经略海洋,国家就富足,民族就强大;什么时候忽视经略海洋,国家就疲弱,民族就萎靡不振。海洋问题,绝不是一个区域经济问题,而是一个牵动全局的核心问题。尽管我国海洋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还必须从全球的高度重视海洋、增强忧患意识。应当说,社会主义制度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政策为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但是,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对于海洋的重大战略意义认识不足,往往就海洋论海洋,看到海洋产业直接产值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比重还较小,就认为海洋发展无足轻重,这是认识上的一个严重误区。国民的海洋意识、海洋国土意识还非常淡薄,重陆轻海的观念还严重存在,目前"海盲"队伍仍比较庞大。从海洋经济的发展看,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小,仅占2%左右,决策部门还没有把海洋经济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来对待,没有把发展海洋事业提高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从海洋管理和海上武装力量来看,海洋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管理体制不顺,管理力量薄弱;我国的海防力量离现代化水平还有很大一段距离,也不够强大。从宏观上看,我国如何实现由一个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的跨越,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
可喜的是,我们的国家面对滚滚而来的世纪海洋大潮正在觉醒。《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已正式出台,这为我国更好地开发海洋、利用海洋和保护、管理好海洋提供了政策指南。21世纪,我国的空间发展战略必须进行大调整,即从重陆轻海转向海陆并举,优先开发海洋。进军海洋,这是时代的召唤,是人类进程中的必然选择,我国正在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对这种挑战的最好回答。
中华民族是以龙为图腾的民族,龙归大海方能尽显其威,只要我们不失时机地抢占海洋这个新世纪的经济发展制高点,必定能够迎来民族的振兴与腾飞。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生效,21世纪海洋世纪的到来,对于世界历史的发展是一个新的里程碑。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发展大趋势,对中国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展望21世纪,中国新的希望在海上。现在是进一步唤起全民族海洋意识的时候了,是进一步动员各行各业关注海洋的时候了,是进一步研究、开发、保护、保卫好中国海疆的时候了,是把经略海洋纳入国策的时候了!

2004年7月23日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