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水利部门:防灾能力已有大提升,但工程进展还要加快
目前,道滘镇律冲水道石堤已经建成。苏仕日摄
6月初的一天,一段长约2公里的律冲水道石堤上,道滘镇水利所副所长庄钥尧给记者指出去年“9·24”风暴潮中决口120米的堤围位置。“当时全镇防灾减灾工程已经完成八成,否则垮掉的就不止这120米了。”庄钥尧说,随着第一批防灾减灾工程的基本建成,今年再发生“黑格比”那样的风暴潮,也能确保大堤无恙。
东莞市近年来实施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首批实施的工程项目206宗,已经完成144宗。其后第一批、第二批补充项目共计215宗,已有63宗完工。这些建成项目在防御洪涝灾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道滘正是这些项目的受益者之一。
防灾工程是福星不是祸首
当时道滘蔡白村的受灾村民将决堤原因归咎于当时正在施工的石堤加固工程。对这一说法,水利所所长赖应池并不认同。“恰恰是因为建设了防灾减灾工程,才没让更多地区受灾。”他说
2008年9月24日,道滘蔡白村的村民眼睁睁看着大水漫过2.5米的土堤,然后又将大堤冲开两段共计上百米的缺口,村里500多亩冬瓜地被淹。记者当时曾前往决口处,在明显没有完工的青石堤围上有一段长达三四十米的缺口。堤后的泥土虽然高出石堤数米,但缺口处却留下明显因冲刷造成的凹陷。当地村民在村里距离决口处约百米的一栋建筑上,刻下了当时的水位。
那天晚上,庄钥尧曾在现场观察过水位变化。“往常19时—20时涨潮,过了23时就开始退潮,那天晚上一直涨到第二天凌晨5时。”当天下午,记者曾在水利所门口的黑板上见到了那场超两百年一遇风暴潮留下的连串纪录———9月24日凌晨0时30分,沉洲堤外水位1.35米,20分钟后涨到1.45米。到4时40分,水位已经涨到2.5米,已与堤围顶持平。5时20分,水位涨到最高点2.54米!而当地历史上的最高水位是2005年的2.35米。道滘多数堤围高程在2.5米左右,比一般涨潮水位高0.5米,比历史最高水位高出0.15米,但比“9·24”的纪录低了0.04米。正是这0.04米,让大水冲开堤围。据当地三防部门统计,“黑格比”淹没农田1.7万余亩,其中8000亩鱼塘,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5亿元。
受灾的不仅仅是道滘,据三防部门统计,当时全市至少出现5处决堤。而刚刚发布的《2008年东莞市海洋环境质量公报》透露,那场风暴潮导致72360人受灾,受损房屋57间,直接经济损失4.45余亿元。
当时道滘蔡白村的受灾村民将决堤原因归咎于当时正在施工的石堤加固工程。对这一说法,水利所所长赖应池并不认同。“恰恰是因为建设了防灾减灾工程,才没让更多地区受灾。”
赖应池说,道滘全镇共有130公里堤围,原来的堤围仅有2.5米高程,而且不少是土堤,“我都不知道能称为多少年一遇的标准”。到2006年开始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时,尚有70多公里堤围没有达标。2006年,道滘开始建设首批防灾减灾工程项目共28宗,其中石堤加固工程29.9公里,新建达标石堤44.2公里。到2008年9月24日“黑格比”来袭前,已经有八成的工程竣工。律冲水道石堤则属于当时仍在建的工程。“那次风暴潮,凡是已经竣工的工程基本上都经受住了考验,律冲水道石堤也有一部分完工,没有垮掉,垮掉的是没有完工的部分。”
记者了解到,新建的石堤全部按50年一遇防洪标准建设,堤高3.9米,宽4.5米,防洪能力远远超过原有土堤。赖应池说,竣工工程保护了道滘大部分地区,否则后果可能更加严重。
今年再来“黑格比”也不怕
东坑的神山排站工程于2008年4月竣工及投产试运行,排涝能力达到“十年一遇、24小时连场暴雨一天之内排干”的水平。在去年造成严重灾害的连续暴雨洪灾中,新排站发挥重要的排涝作用,避免了往年沿内河两岸洪涝灾害的现象。
当地水利所提供的材料显示,道滘首批防灾减灾工程28宗,第一批补充项目5宗,第二批补充项目4宗,并且还在规划第三批补充项目。赖应池说,到现在,道滘首批项目已经完工95%,即使再遇到去年“黑格比”那样的风暴潮,也能确保大堤无恙。
不仅仅是道滘,随着全市防灾减灾工程的陆续建设完工,各镇街防灾减灾能力都得到质的提高。东坑的神山排站是另一个典型。
神山旧排站建于1976年,1977年汛期正式投入使用,2007年8月25日停泵。在这三十年里,排站对当地防洪排涝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2006年12月,新排站破土动工,主体工程于2008年4月竣工及投产试运行,排涝能力达到“十年一遇、24小时连场暴雨一天之内排干”的水平。在去年造成严重灾害的连续暴雨洪灾中,新排站发挥重要的排涝作用,避免了往年沿内河两岸洪涝灾害的现象。
尽管这些防灾减灾工程发挥了巨大效益,但基层不少干部群众还是有些意见:工程建设进度能不能再快些?能不能在两年汛期间隔期施工?配套工程建设能不能也跟上?
防灾减灾工程能否特事特办
有的村曾因为堤围抬高,认为挡住本村的风水而要求降低堤围,变更方案。“如果经过论证可以降低,我们可以降堤围,但是这样一来设计期延长是不可避免的。”专家说。
2006年东莞实施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以来,一些工程项目进度相对滞后,影响了工程效益发挥,甚至个别工程在汛期施工时,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行洪排涝。防灾减灾的成为可能加剧灾害发生的,这种情况谁都不愿意见到。
记者从一些基层干部群众处了解到,目前影响工程效益发挥主要是几方面原因。首先是各项审批时间较长,一些施工方案又多次变更,导致反复折腾,严重影响了工程实施。
赖应池掰着指头给记者算,设计2—3个星期,立项审批1个星期,财政审批2—3个星期,招投标也需要2—3个星期,前前后后差不多3个月时间,而这已经算比较快的。
据记者了解,一些工程项目审批时间更长,这是目前有关审批制度的规定。但一些基层水利干部也提出,防灾减灾工程工期紧,要求高,希望有关部门能采取特事特办的措施,尽量减少审批时间,让工程加快实施。一位水利专家说,汛期10月15日结束,次年4月15日开始,短短半年时间还要扣除春节元旦,实际施工时间非常紧张。“工程想完全避开汛期是不可能的,但是多争取一个月就能让工程早一个月投入使用。”
而设计方案的多次变更,是导致工期拖延的另一个原因。如果出于实际需要变更,那自然无可厚非,但有些变更理由却让专家哭笑不得。
记者了解到,有的村曾因为堤围抬高,认为挡住本村的风水而要求降低堤围,变更方案。“如果经过论证可以降低,我们可以降堤围,但是这样一来设计期延长是不可避免的。”
部分防灾减灾工程配套设施跟不上,也影响了工程效益。如某镇建设的大功率排站设计能力很高,但镇内排水管网的口径较小,跟不上排站排水速度,出现了大功率排站“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尴尬。
针对这些情况,水利部门采取了多项措施推进工程建设,“现在抓紧工程建设,几年内全市的防灾减灾能力将得到显著提高。”有关负责人说。 记者段思午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