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海洋大省到海洋强省的新跨越
----山东省科技厅副厅长、青岛国家海洋科学中心主任 李乃胜
来源:李乃胜 发布时间:2015-05-21 02:33:50
进入新的世纪,人类社会在空间、资源、环境、技术、产业等方面,对海洋提出了新的要求,谁抢占了海洋科技的制高点,谁就率先占领了海洋空间,谁就控制了未来的战略资源。
按照新的海域勘界标准,山东的近海管辖面积超过了陆地。海底的油气、煤炭资源,地下卤水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滨海砂矿资源,海岸港航资源等在全国名列前茅。因此,海洋的资源及产业,对山东的未来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就目前情况而言,山东充其量算作一个海洋大省,远没有达到海洋强省的目标。有些方面差距还很大,例如海洋科技资源重复分散、人才结构不尽合理等。
如何把以科学发现为目的的公益性、基础性海洋调查研究逐渐转向以支撑产业发展为目的的技术创新,是山东海洋科技工作的重点。
作为中国东部沿海省份,北临渤海、东濒黄海的山东省,正在努力打造山东半岛海洋特色经济区,实现从海洋大省到海洋强省的新跨越。
从海洋大省到海洋强省
众所周知,山东是一个人口大省、经济大省,也是一个海洋大省。从地理环境来说,山东的海岸线长达3121公里,占全国的1/6。拥有326个海岛、200多个海湾、17万平方公里的近海管辖水域,称得上是地理上的海洋大省。
从产业来说,山东的海洋水产业、港口运输业、盐化工产业在全国名列前茅。2006年海洋产业产值3000多亿元,占全国的16.3%;海水养殖产量400多万吨,约占全国的1/3;海盐产量2000多万吨,占全国的一半以上;溴素系列产品达7万吨,占全国80%以上;港口吞吐量和集装箱运输量在国际上也属于第一梯队。因此从经济上说称得上是海洋产业大省。
就科技发展来说,山东凝聚了堪称国家队的海洋科技力量,拥有国家级的海洋考察船队。“国”字号的重大科技项目几乎占了全国的半壁江山。因此,海洋科技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也称得上是著名的海洋科研基地。
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山东充其量算作一个海洋大省,远没有达到海洋强省的目标,有些方面差距还很大。例如:海洋科技资源重复分散,人才结构不尽合理。首先,驻鲁海洋科研机构多头管理、专业领域“高水平”重复。80%以上的海洋科技人员从事公益性海洋调查和基础理论研究,缺少海洋高新技术领域的领军人物。其次,涉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够。原创性成果主要集中在大院大所,而企业的技术力量和研发投入明显不足,结果是绝大部分企业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最后是海洋产业科技含量不高,资源消耗型和劳动力密集型的传统产业仍占主流地位,而新兴产业发展相对缓慢。
李建国书记主政山东以来,首先主持召开了省内最高规格的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进而提出了实施海洋经济战略的宏伟构想,目标就是建设海洋强省。那么如何理解海洋经济战略的内涵?笔者认为可归结为4句话——强化海洋意识,发展海洋经济,突出科技兴海,实施海陆统筹。
“强化海洋意识”就是从思想认识上深刻理解海洋对山东未来发展的特殊意义,进一步树立海洋国土意识、海洋资源意识、海洋环境意识、海洋产业意识。因为山东人口密度大,每平方公里土地需要养活600人。而世界上国土面积大于750万平方公里的国家中,俄罗斯每平方公里只有9个人,加拿大3个人,美国24个人,澳大利亚2个人,巴西也不过17个人。而且山东省15.7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中,鲁中山区、泰沂山区、胶东丘陵,加起来占了近一半,还有莱州湾畔一片白茫茫的盐碱地,真正可耕地面积非常狭小。所以说陆地人均资源十分有限,不堪重负,最终只有“华山一条路”,就是建设“海上山东”。
而海洋给山东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沿海具有“一洲二带三湾四港五岛群”的综合优势。即: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黄金海岸产业带和阳光海岸旅游带;莱州湾、胶州湾、荣成湾综合经济区;青岛、日照、烟台、威海四大港口及临港产业群;滨州近岸岛群、长山列岛岛群、威海周边岛群、青岛近海岛群、日照东南岛群等五大海岛开发保护区。
按照新的海域勘界标准,山东的近海管辖面积超过了陆地。随着技术发展,逐渐向远海甚至整个专属经济区发展,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海底的油气、煤炭资源,地下卤水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滨海砂矿资源,海岸港航资源在全国名列前茅。因此,海洋的资源、空间、环境、技术、产业,对山东的未来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发展海洋经济”是海洋经济战略的核心。建设海洋强省首先是建设海洋经济强省。首要目标是做大做强海洋经济,使海洋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其增加值达到全省GDP的10%以上。具体目标是区域布局合理、产业结构优化、生态环境良好。所谓“区域布局合理”,就是解决小而全和低水平重复的问题,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提高科技含量,形成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所谓“产业结构优化”,就是依靠科技支撑,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创造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名牌产品和有竞争力的新兴产业群。所谓“生态环境良好”,就是通过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确保山东沿海的河口、海湾和近海水域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水域达到一级标准。同时,改造海水养殖环境,实施资源修复工程,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和谐海洋”。
“突出科技兴海”就是发挥山东的海洋科技优势,用现代海洋科学技术引领、支撑海洋产业发展。构建以青岛为科研龙头;以环渤海的潍坊、东营、滨州和沿黄海的烟台、威海、日照为两翼;以产学研结合为载体,特色鲜明的山东半岛海洋科技创新体系。用基因转移、细胞克隆、多倍体诱导、人工性别控制等现代分子生物技术支撑海水养殖苗种工程;用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提升海洋装备和海洋工程产业;用新型有用元素提取技术推动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和卤水资源开发。最终通过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提高山东海洋产业的科技含量。
“实施陆海统筹”就是海陆一体化发展。海陆之间资源互补、产业互动,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沿海对内地的辐射带动作用,把发展海洋经济与建设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山东半岛城市群、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纳为一体,综合布局,全面推进。首先是发挥港口的带动作用。2007年山东的港口吞吐量超过5亿吨,成为全省乃至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主要出海口,在国际海运领域占有重要地位。此外,船舶装备产业链,盐化工产业链,水产品加工产业链,油、气、煤、电为核心的能源产业链,滨海旅游产业链等都是巨大的海陆统筹发展体系。
从传统产业到新兴产业
山东是海洋大省,拥有广阔的海域面积和丰富的海洋资源,以科技为支撑发展海洋经济是其向海洋强省迈进的必由之路。郑金武/摄影
目前,山东的海洋产业总体规模在国内位居前列,不少指标在全国排名第一,但是存在不少突出的问题。第一是产业布局低水平重复;第二是劳动力密集型的粗浅加工;第三是资源消耗型的产品出口;第四是缺少有竞争力的产品品牌。这些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缺少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缺少突破关键技术的创新能力。
在传统产业笼罩山东沿海的总体格局下,如何使新兴产业后来居上?这是新时期海洋产业发展的焦点。那么,如何界定新兴海洋产业?笔者认为,第一,时代上是新兴起,就是近几年或十几年新发展的产业。所谓传统产业,就是前人干的事,主要是“渔盐之利、舟楫之便”。第二,发展上是高层次,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按照这两项指标,山东的新兴海洋产业涵盖七大领域。
第一,生物技术产业。以现代分子水平的生物技术为依托,发展新型的海洋生物技术产业。包括优良苗种产业,就是利用转基因、多倍体、细胞融合等分子水平生物技术来发展一些高产优质、无特定病源、抗逆抗病、适应环境的新品种。也包括利用活性物质提取技术开发海洋天然产物,重点是创新型海洋药物、生物制品、微生物酶制品、甲壳质系列产品。
第二,新型海水产业。以海水为资源形成一个新的产业链条。一是工业海水,就是直接利用海水来完成冷却、化盐、冲渣、冲淤等工业过程。二是淡化海水,通过海水淡化解决生活用淡水和沿海工业用淡水,甚至包括锅炉用淡化水。三是生活海水,把海水用作居民小区冲厕,布设海水景观,建立海水泳池,开发海水源空调技术。四是灌溉海水,盐生植物、抗盐蔬菜、抗盐作物,甚至滩涂粮食生产,逐步实现海水灌溉。
第三,精细化工产业。一是以卤水资源深度开发为代表的盐化工产业,山东的原盐、纯碱、烧碱、溴素在国内居第一位,但锂、镁、硼、钾等方面的开发不够,期待着技术上的突破。二是新型海藻化工产业,由碘、胶、醇三大产品逐渐向海藻纤维、海藻多糖、海藻农药、海藻肥料等新品种发展。三是新兴的功能涂料产业,特别是防金属腐蚀、防生物附着的各类新型功能涂料。
第四,新兴能源产业。利用海上风能发展海上风电,烟台、青岛、滨州已初具规模,其他地市也在着手准备,抢占海上风场已成为一些外国公司的热门话题。利用水能发电在山东历史悠久,乳山白沙口潮汐发电站,尽管规模不大,但几十年发电不辍,几个工人用上世纪60年代的设备每年发电200万度。随着新的政策支持,海洋水能产业展现出广阔的前景。海水源空调、海水源热泵是一项正在蓬勃发展的新产业,青岛发电厂、奥帆中心已开始大规模应用。此外,海洋生物质能源,特别是利用野生废弃海藻资源开发生物柴油、燃料乙醇,有可能迅速发展成一个海洋新兴能源产业。
第五,海底矿产资源产业。渤海南堡特大型滩海油田、蓬莱19-3特大型海上油田的发现令石油勘探领域耳目一新,南黄海油气资源开发指日可待。在未来几年内,莱州湾畔的滩涂浅海、近海海域有可能出现新的油气田,青岛胶南的董家口半岛极有可能成为新的南黄海石油基地。此外龙口的煤矿在沿海已探明11亿吨的储量,各类砂矿资源在山东沿海储量丰富,甚至将来的海底可燃冰,都有可能发展成一个新产业。青岛海洋地质所已建成国内规模最大、科研水平最高的海底可燃冰实验室,为未来的开采利用奠定了科技基础。
第六,海洋仪器装备产业。海洋科研装备、产业装备、工程装备及军工装备是制约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瓶颈技术。目前90%以上大型科研设备依赖进口,国内海洋产业装备的自动化程度非常低。随着国家海洋仪器装备研发基地落户山东,一个新兴的装备产业会迅速崛起。大到船舶平台,小到测试仪器,通过广泛的国际合作和产学研的大联合,会迅速推出一批国产化的系列产品。
第七,海洋工程技术产业。港口建设、码头工程、桥涵隧道、水下炸礁、跨海光缆、海底管线以及一些军工设施等,都需要工程技术支撑。一个巨大的新兴海洋工程产业,正在逐渐形成。例如,国家海洋一所仅海底光缆选线勘探每年都有数千万元的收入。青岛航务二公司2006年上市,2007年承接了89个工程,产值超过50亿元。而且国外订单纷至沓来,这标志着海洋工程技术已发展成一个国际性的新兴产业。
从科学发现到支撑发展
首先,山东的海洋科技全国领先。建国58年来,全国完成了查清中国海,进军四大洋,登上南北极的三大目标,其中山东的海洋科技队伍发挥了先遣队的作用。其次,5次蓝色产业浪潮发起在山东。中国水产品总量之所以达到5200万吨,得益于鱼、虾、贝、藻、参5次产业浪潮。5次浪潮从山东推向全国1.8万多公里的海岸线,其弄潮儿或者说原始的知识产权持有者都在山东。最后,三大品种成功引入国内。国内外公认的海湾扇贝、南美白对虾、英国大菱鲆等成功引进的三大品种,都是驻鲁的海洋专家干的,都是从山东海域推向全国的。
说到山东的海洋科技特色,可以归纳为3句话。第一,中国海洋科技事业的发源地。最早的海洋科研机构诞生在山东,从海洋调查到海洋产业,中国海洋科技发展史上若干个“第一”大多出自山东。第二,海洋科技队伍代表了“国家队”水平。目前工作在山东、科研业绩出自山东的两院院士有18名,还有6位已去世和调往外省工作,可以说山东历史上产生了24位海洋界的两院院士。高级职称以上的海洋科技人员达1500人之多,全职从事海洋科研和教学的科技人员有一万多人。第三,承担国家项目约占全国一半。海洋“973”计划自“九五”启动以来,一共下达了15项,其中12项落户在山东,占全国的80%以上;海洋“863”计划在研课题约120项,基本上是全国的一半。海洋领域国家支撑计划、国务院重大海洋科技专项,山东也承担了接近一半的份额。
这一切说明,海洋科技已成为山东科技的第一品牌。但是,由于人才、项目、设施的历史积淀和管理体制的制约,山东的海洋科技定位一直是以基础研究为主,应用性研究明显不足;研究内容主要是公益性调查和数据积累,缺乏引领产业发展的实用技术;科研成果主要是论文专著,缺少支撑产业发展的发明专利。因此,山东的海洋产业呼唤科技引领,海洋强省建设需要科技支撑!
如何把以科学发现为目的的公益性、基础性海洋调查研究逐渐转向以支撑产业发展为目的的技术创新,是山东海洋科技工作的重点。也就是说,如何把攀登科学高峰与惠及人民群众有机结合、统一布局。既鼓励一些尖子人才从事战略性基础研究,也动员一大批科技人才从事战略性高技术和应用开发研究。总体思路是:立足国际技术前沿,瞄准国家海洋科技规划,突出山东海洋科技特色,发展新兴海洋产业,打造山东海洋品牌,为全国作出示范。具体说来,包括下列5个方面。
第一是瞄准国家目标。山东海洋科技既然拥有国家队水平的人才队伍,就必须瞄准国家目标,承担国家任务。运作一批“国”字号的大型科技项目,建设一批“国”字号的重要科研基地。这既是科技经费的重要来源,也是树立山东科技形象的重要砝码。利用国家投入,推出一批上游的原创性成果,然后接续国家项目向下游推进。当前最重要的是3项工作:一是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建设。科技部已正式批复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的筹建,这是全国海洋科技界的一件大事,对于整合海洋科技资源、凝练海洋科技目标、积聚海洋科技实力具有特殊的意义。二是建造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国家发改委已正式批复,拨款5亿元,建造一条现代国际水平的4000吨级的综合调查船,实现专业操作,共管共用。这是国家“十一五”期间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也是山东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单体科技项目。三是争取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国务院重大海洋专项、国家科技部“五大科技计划”、国家基金项目、有关部委的海洋科技专项都是工作的重点。
第二是突出地方特色。山东的海洋科技优势突出,地理资源特色明显。莱州湾畔的卤水资源,黄海之滨的港航资源和水产资源堪称得天独厚。全省7个沿海地市,其地理环境、海洋资源、海洋产业各有千秋,而且有些方面在全国非常突出。譬如在地理特色上,黄河三角洲每年新增3万亩土地,这在全国绝无仅有。在资源特色上,潍坊的卤水化工在全国首屈一指。在科技特色上,青岛的海洋科研力量全国领先。在产业特色上,威海的海洋经济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25%,烟台的目标是到2010年达到25%。此外,东营围绕石油装备制造业,出现了100多家大大小小的企业,尽管大多数还只是零部件生产,但已经成为一个特色鲜明的规模产业。再如烟台、威海的沿海村办企业,许多已达到几十亿元的规模。此外,建设山东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其中青岛作为海洋科研龙头,瞄准海洋高新技术开发,用战略性高技术引领未来产业发展。而渤海沿岸的潍坊、东营、滨州作为西北翼,以高水平的精细化工产业和卤水资源开发为特色。黄海沿岸的烟台、威海、日照作为东南翼,以港口航运和海洋生物技术产业为特色,形成一个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为载体的区域创新体系。
第三是立足科技创新。山东有资源,但不是把资源型产品简单出售,而是通过科技创新,推出一些高附加值的终端产品。有些司空见惯的技术,稍加改造就焕然一新。譬如鲜湿海带加工问题,过去海藻加工企业都是买来干海带,泡湿之后再加工,耗费大量淡水。能否将鲜湿海带直接加工?一批海洋专家正在威海的寻山集团探索,一套初步改装的设备每天处理200吨左右。既提高了得率,又节约了淡水!又如“液体盐”的问题,以前都是把卤水制成原盐,然后再化成卤水来制碱,能否直接用卤水制碱?这需要技术上的突破!潍坊的海化集团正在实验。再比如油盐联产问题,石油和卤水都需要钻井,但采油的不管盐,采盐的不管油。而许多化工产品都是油和盐的共同产物,为什么非得分开呢?东营的有关方面正在着手研究。还有海藻加工问题,大量的野生废弃海藻,涨潮时堆得像山一样,这都是有机碳,可以变成生物柴油、燃料乙醇,可以变成海藻纤维。对此,青岛的明月集团正尝试着新的技术突破。这一切都是科技创新的具体行动。
第四是建立示范基地。选择一批集成创新能力强、科技示范作用大的机构,建立示范基地,以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带动辐射整个产业链条。譬如海洋仪器装备基地,目标是开发国防安全装备、海洋科研装备、海洋产业装备的共性关键技术。经过一年多的策划运作,科技部已在青岛正式挂牌。总体设想是以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所为科研牵头部门,以海信集团为产业牵头部门,联系有关海洋科研和产业部门,建立一个代表国家水平的海洋仪器装备研发制造基地。同时,不断完善和建立一批特色鲜明的海洋产业示范基地。例如海水养殖优良苗种基地,目的是通过多倍体育种、基因转移、细胞克隆、性控技术等现代生物技术加快新品种的培育、改良和引进。水产品精深加工基地,目标是发展海洋药物、海洋生物制品、海洋微生物制品、海洋功能食品等一系列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海藻化工基地,方向是褐藻胶、甘露醇、生物碘、海藻纤维、海藻农药、海藻肥料,甚至海藻柴油、海藻乙醇等有国际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卤水精细化工基地,目标是围绕地下卤水资源综合利用,形成纯碱系列、苦卤系列、精细化工系列的产业集群,建立绿色化工和循环经济示范工程。
第五是创造海洋品牌。这对涉海企业来说是个非常急迫的任务。山东的涉海企业众多,海洋产品面大量广,但是缺少知名度高的品牌,尤其缺少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品牌。目前的主要产品大多工艺简单,属于资源消耗型、原材料型的加工出口,其利润空间非常小。因此,着力塑造山东的海洋品牌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标准、新设备改造传统海洋产业,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延伸加工产业链条,最终形成具有市场占有率、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名牌终端产品。也只有做成品牌才能真正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否则只能是外国公司的预处理车间。
立足海洋世纪的起点,纵观山东海洋科技的形势,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十七大精神鼓舞下,广大驻鲁海洋科技工作者和海洋产业工作者一定会积极实施海洋经济战略,高举科技兴海的旗帜,努力拼搏、不辱使命,为海上山东建设贡献聪明才智,用青春年华铸造蓝色辉煌!
原载 科学时报 20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