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是各沿海国家提交外大陆架划界申请的最后期限,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一旦申请获得通过,申请国就有权勘探位于该国划界范围内的海床上和海床下的矿产。
海底丰收绝非痴人说梦,海床争夺战到了这一刻更达到了白热化地步。
日前,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对这场海底世界争夺战的情况作了披露,本刊组织选摘了其中两篇报道,并约请海洋地质学家汪品先院士就此点评。我们希望想借此机会再次呼吁国人——关注海洋,关注海底世界!
——编者
沿海50国纷纷提出新要求 大洋的争执在发酵
说不定有一天会派上用场——这就是最近国际上又一次出现的抢占海底热的指导思想。这股争占热在5月13日达到高潮,因为那一天是提交大陆架延伸要求的最后截止期。
1867年,俄国把阿拉斯加卖给美国的价钱是2美分一英亩(5美分一公顷),当时以为是把一堆没用的冰换来了钱。后来那里发现了金子,俄国人追悔莫及。而今天从那里出发还可以要求占据大片的海底,有朝一日还会带来巨大的财富。
这场瓜分海底热的法律依据,就是1982年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公约规定,凡是在1999年5月13日以前批准这份公约的国家,都有十年时间可以提出申请,将正常的200海里(370公里)大陆架向外继续延伸,但是这延伸区距离水深2500米的点不能超过100海里,距离陆地不能超过350海里。其他国家在批准公约之后也有十年时间来提出要求。那时,这些国家就像当前提出要求的国家一样,都要拿出详尽细致的证据,证明其划界主张所提到的海床的确位于大陆架。
一旦这些关都过了,提出申请的国家就可以在其范围内开采海底和海底下的矿产,只是获得的利润也要让贫穷和内陆国家分享。对于捕鱼和水层中的生物资源并没有给新的权益,但对那些在收获季节在海底和海底之下静止不动的生物,可视作矿物一样处理。这种收获决不是幻想,制药公司几经在把海参剁碎了制药,医治癌症。当然海参是会移动的,别的一些有用的动植物钻在泥里。
更加诱人的恐怕是金属矿和能源。能源不光是石油,还有可燃冰——一种白白的、冰糕样的东西,在海底大量存在,蕴藏的能量可能比所有已知的矿物燃料加起来还要多。可燃冰通常分布在大陆坡,虽说真要开采眼下还非常困难,而对像日本、印度一类陆上缺少能源的国家来说,或许就十分宝贵。
对于许多国家来说,要求占有新海底的首要目标还是石油或者天然气,因为两者从深海海底开采都比较容易。俄罗斯肯定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在2001年第一个递交了大陆架延伸的要求,试图扩展其在太平洋和北冰洋的权利。六年后,一架俄罗斯潜水器到北极底下水深4000米的海底插上了钛合金的俄国国旗。
俄罗斯之后,有49个国家跟上,有的在不同海域提出多项要求,有的几家联合在同一海域提出联合要求。还有的国家不止一次提出申请,比如英国,在和法国、爱尔兰、西班牙一起提出对凯尔特海和比斯开湾的要求后,又单独提交了关于南大西洋的阿森松岛,关于北大西洋的哈顿-罗科尔地区,以及关于南大西洋的福克兰群岛等的第二、第三和第四份划界案。
英国的第四项要求和阿根廷相冲突,为此两国1982年在福克兰岛(阿根廷称马尔维纳斯群岛)干过一仗,这回又对立起来。但是阿根廷最新提交的申请书,从图上看所要求的海洋和陆地的权益已经到了南极。
印度洋的麻烦也正在发酵。坦桑尼亚和塞舌尔之间,为着阿尔达布拉岛附近的海域而争吵。毛里求斯对包括查戈斯群岛在内的罗德里格斯群岛周围区域提出划界申请,然而英国却把查戈斯群岛看作其印度洋领地的一部分。
另一个老牌帝国主义法国,也想尽量利用其剩下的殖民地,但这么一来就跟加拿大产生了矛盾,争议在于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那是离加拿大纽芬兰只有25公里的小群岛,面前就是富藏石油的大陆架。而这群岛现在属于法国。
加拿大2003年才批准海洋法公约,因此2013年前用不着递交要求。丹麦要到2014年才必须递交要求。美国没有期限,因为它没有批准公约。有五个国家(俄、加、美、挪、丹)围绕着最富饶、也最微妙的北冰洋,丹麦也在里头是因为拥有格陵兰。五个国家个个虎视眈眈,想要多分到一块北冰洋的海底。
北冰洋大部分是大陆架,所以其大部分海底早晚会给五个北冰洋沿岸国家中的一个所拥有(冰岛对于北极圈以内也要求有一小块)。由于北冰洋在现代史上大部分时间常年冰封,所以是各大洋里最疏于勘查的。因此要论证对海底的要求,也就格外困难。
北冰洋油气丰富。有人认为,全世界尚未发现的油气有1/4在北冰洋海底。虽然在公约框架里,俄国早就提出了由四部分组成的海域要求,但其中北冰洋的部分实际上已经搁浅,只有挪威提出的要求才在讨论之中。但是北冰洋其他各个周边国家,都在忙着勘测,忙着为已经公布的海域要求准备数据。
海底世界“战犹酣”
□汪品先
今年5月13日星期三,是个再普通不过的日子。但是在海洋外交圈子里,却像是掀起了一场“淘金热”,一些国家纷纷赶在此前提交大陆架扩展的要求。
1982年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肯定了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和沿海国对大陆架自然资源的权利,同时又规定大陆架在200海里以外还可以延伸,在5月13日之前,申请划界国要向大陆架划界委员会提交科学证据,说明要扩展的是海域还是大陆架。
其实这只是个技术委员会,管不了国家间海域的划界问题。正像《经济学人》杂志文章所说,一些政府正是抱着“说不定有一天会派上用场”的心态,才来赶这场热闹。但这也并非空穴来风,这股热风的来源,正是国际海底之争的升温。
海上之争古来就有,这回的焦点却在海底。所谓沿海国对大陆架自然资源的权利,指的不是海面、不是渔业,而是海底,更确切地说是海底的矿产和固定的生物资源。
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很晚:直到15世纪,欧洲人不知道地球上有太平洋;20世纪早期,还以为深海是一片死亡世界,没有生命、没有运动。关于深海的知识绝大多数来自上世纪的后半叶,60年代证明洋底在扩张,70年代末发现深海有热液喷出、形成黑烟囱,接着又发现不靠光合作用的“黑暗食物链”,直到深海底下上千米的地壳里,还有微生物生活。一个深海海底的广阔世界,突然呈现在面前,带来了资源的新宝库。海洋经济也从几千年来的“渔盐之利,舟楫之便”,扩展到了海底:先是太平洋海底的多金属结核(“锰结核”),后是海山上的钴结壳,现在又是金属硫化物矿床(见《经济学人》文)。这些金属矿至今没有商业开采,主要是经济上的原因——开采成本太贵。
但是成本的概念是变的:深海石油当年也嫌技术太难、成本太高,随着能源枯竭、石油涨价和开采技术的发展,现在成了海洋经济里发展最快的一枝独秀。既然海底权益意味着能源,各国当然使出浑身招数延伸大陆架、扩大海域主权。
从来不被注意的北冰洋海底,据估计蕴藏着全球未开发石油的1/4。前年夏天,俄罗斯深潜器穿过冰层将国旗插到4000米深的北冰洋海底宣示主权,而带队人是七十多岁的俄罗斯国家杜马副主席奇林加罗夫。
与几百年来依靠炮舰的海上权益之争不同,当代国际的海底之争在很大程度上是科技之争;反过来,海洋科技活动的背后,也常常拖着权益之争的影子。
在这场争夺海底世界的新竞争中,我国的处境并不乐观。看一看本版所附的地图(见上):在我国岸外的西太平洋海域,几乎布满了各国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而我国传统的管辖海域,无论南海或者东海,大片都是所谓主权争议的海区。
从“国际海洋法公约”得益最多的是岛屿,凭一个小岛就拥有一大片海底资源,图上众多的“烧饼”状专属经济区就是这样来的。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近年来一个荒芜的小岛会引发那么多国际纠纷。
我国历来对于海洋疏于关心,传统管辖海域内的岛屿也不例外,这种情况直到上世纪末才有所改观。这里有历史和实力的原因,也有着主观意识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利益已经远远超出了陆地和近海,不允许我们再对海洋的国际竞争掉以轻心。
六百年前的郑和船队,曾经是全世界最强大的海上力量。人们说,我国当前的经济经历着汉唐以来的又一盛世,海洋事业也在获得空前未有的重视。如果能够吸取历史的教训,排除体制上的障碍,就有可能在海洋科技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重振海上雄风。20世纪中国的沦落是列强从海上入侵开始的,21世纪华夏的振兴也应当在海洋竞争中实现。
海底丰收绝非痴人说梦,海床争夺战到了这一刻更达到了白热化地步。
日前,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对这场海底世界争夺战的情况作了披露,本刊组织选摘了其中两篇报道,并约请海洋地质学家汪品先院士就此点评。我们希望想借此机会再次呼吁国人——关注海洋,关注海底世界!
——编者
沿海50国纷纷提出新要求 大洋的争执在发酵
说不定有一天会派上用场——这就是最近国际上又一次出现的抢占海底热的指导思想。这股争占热在5月13日达到高潮,因为那一天是提交大陆架延伸要求的最后截止期。
1867年,俄国把阿拉斯加卖给美国的价钱是2美分一英亩(5美分一公顷),当时以为是把一堆没用的冰换来了钱。后来那里发现了金子,俄国人追悔莫及。而今天从那里出发还可以要求占据大片的海底,有朝一日还会带来巨大的财富。
这场瓜分海底热的法律依据,就是1982年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公约规定,凡是在1999年5月13日以前批准这份公约的国家,都有十年时间可以提出申请,将正常的200海里(370公里)大陆架向外继续延伸,但是这延伸区距离水深2500米的点不能超过100海里,距离陆地不能超过350海里。其他国家在批准公约之后也有十年时间来提出要求。那时,这些国家就像当前提出要求的国家一样,都要拿出详尽细致的证据,证明其划界主张所提到的海床的确位于大陆架。
一旦这些关都过了,提出申请的国家就可以在其范围内开采海底和海底下的矿产,只是获得的利润也要让贫穷和内陆国家分享。对于捕鱼和水层中的生物资源并没有给新的权益,但对那些在收获季节在海底和海底之下静止不动的生物,可视作矿物一样处理。这种收获决不是幻想,制药公司几经在把海参剁碎了制药,医治癌症。当然海参是会移动的,别的一些有用的动植物钻在泥里。
更加诱人的恐怕是金属矿和能源。能源不光是石油,还有可燃冰——一种白白的、冰糕样的东西,在海底大量存在,蕴藏的能量可能比所有已知的矿物燃料加起来还要多。可燃冰通常分布在大陆坡,虽说真要开采眼下还非常困难,而对像日本、印度一类陆上缺少能源的国家来说,或许就十分宝贵。
对于许多国家来说,要求占有新海底的首要目标还是石油或者天然气,因为两者从深海海底开采都比较容易。俄罗斯肯定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在2001年第一个递交了大陆架延伸的要求,试图扩展其在太平洋和北冰洋的权利。六年后,一架俄罗斯潜水器到北极底下水深4000米的海底插上了钛合金的俄国国旗。
俄罗斯之后,有49个国家跟上,有的在不同海域提出多项要求,有的几家联合在同一海域提出联合要求。还有的国家不止一次提出申请,比如英国,在和法国、爱尔兰、西班牙一起提出对凯尔特海和比斯开湾的要求后,又单独提交了关于南大西洋的阿森松岛,关于北大西洋的哈顿-罗科尔地区,以及关于南大西洋的福克兰群岛等的第二、第三和第四份划界案。
英国的第四项要求和阿根廷相冲突,为此两国1982年在福克兰岛(阿根廷称马尔维纳斯群岛)干过一仗,这回又对立起来。但是阿根廷最新提交的申请书,从图上看所要求的海洋和陆地的权益已经到了南极。
印度洋的麻烦也正在发酵。坦桑尼亚和塞舌尔之间,为着阿尔达布拉岛附近的海域而争吵。毛里求斯对包括查戈斯群岛在内的罗德里格斯群岛周围区域提出划界申请,然而英国却把查戈斯群岛看作其印度洋领地的一部分。
另一个老牌帝国主义法国,也想尽量利用其剩下的殖民地,但这么一来就跟加拿大产生了矛盾,争议在于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那是离加拿大纽芬兰只有25公里的小群岛,面前就是富藏石油的大陆架。而这群岛现在属于法国。
加拿大2003年才批准海洋法公约,因此2013年前用不着递交要求。丹麦要到2014年才必须递交要求。美国没有期限,因为它没有批准公约。有五个国家(俄、加、美、挪、丹)围绕着最富饶、也最微妙的北冰洋,丹麦也在里头是因为拥有格陵兰。五个国家个个虎视眈眈,想要多分到一块北冰洋的海底。
北冰洋大部分是大陆架,所以其大部分海底早晚会给五个北冰洋沿岸国家中的一个所拥有(冰岛对于北极圈以内也要求有一小块)。由于北冰洋在现代史上大部分时间常年冰封,所以是各大洋里最疏于勘查的。因此要论证对海底的要求,也就格外困难。
北冰洋油气丰富。有人认为,全世界尚未发现的油气有1/4在北冰洋海底。虽然在公约框架里,俄国早就提出了由四部分组成的海域要求,但其中北冰洋的部分实际上已经搁浅,只有挪威提出的要求才在讨论之中。但是北冰洋其他各个周边国家,都在忙着勘测,忙着为已经公布的海域要求准备数据。
海底世界“战犹酣”
□汪品先
今年5月13日星期三,是个再普通不过的日子。但是在海洋外交圈子里,却像是掀起了一场“淘金热”,一些国家纷纷赶在此前提交大陆架扩展的要求。
1982年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肯定了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和沿海国对大陆架自然资源的权利,同时又规定大陆架在200海里以外还可以延伸,在5月13日之前,申请划界国要向大陆架划界委员会提交科学证据,说明要扩展的是海域还是大陆架。
其实这只是个技术委员会,管不了国家间海域的划界问题。正像《经济学人》杂志文章所说,一些政府正是抱着“说不定有一天会派上用场”的心态,才来赶这场热闹。但这也并非空穴来风,这股热风的来源,正是国际海底之争的升温。
海上之争古来就有,这回的焦点却在海底。所谓沿海国对大陆架自然资源的权利,指的不是海面、不是渔业,而是海底,更确切地说是海底的矿产和固定的生物资源。
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很晚:直到15世纪,欧洲人不知道地球上有太平洋;20世纪早期,还以为深海是一片死亡世界,没有生命、没有运动。关于深海的知识绝大多数来自上世纪的后半叶,60年代证明洋底在扩张,70年代末发现深海有热液喷出、形成黑烟囱,接着又发现不靠光合作用的“黑暗食物链”,直到深海底下上千米的地壳里,还有微生物生活。一个深海海底的广阔世界,突然呈现在面前,带来了资源的新宝库。海洋经济也从几千年来的“渔盐之利,舟楫之便”,扩展到了海底:先是太平洋海底的多金属结核(“锰结核”),后是海山上的钴结壳,现在又是金属硫化物矿床(见《经济学人》文)。这些金属矿至今没有商业开采,主要是经济上的原因——开采成本太贵。
但是成本的概念是变的:深海石油当年也嫌技术太难、成本太高,随着能源枯竭、石油涨价和开采技术的发展,现在成了海洋经济里发展最快的一枝独秀。既然海底权益意味着能源,各国当然使出浑身招数延伸大陆架、扩大海域主权。
从来不被注意的北冰洋海底,据估计蕴藏着全球未开发石油的1/4。前年夏天,俄罗斯深潜器穿过冰层将国旗插到4000米深的北冰洋海底宣示主权,而带队人是七十多岁的俄罗斯国家杜马副主席奇林加罗夫。
与几百年来依靠炮舰的海上权益之争不同,当代国际的海底之争在很大程度上是科技之争;反过来,海洋科技活动的背后,也常常拖着权益之争的影子。
在这场争夺海底世界的新竞争中,我国的处境并不乐观。看一看本版所附的地图(见上):在我国岸外的西太平洋海域,几乎布满了各国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而我国传统的管辖海域,无论南海或者东海,大片都是所谓主权争议的海区。
从“国际海洋法公约”得益最多的是岛屿,凭一个小岛就拥有一大片海底资源,图上众多的“烧饼”状专属经济区就是这样来的。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近年来一个荒芜的小岛会引发那么多国际纠纷。
我国历来对于海洋疏于关心,传统管辖海域内的岛屿也不例外,这种情况直到上世纪末才有所改观。这里有历史和实力的原因,也有着主观意识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利益已经远远超出了陆地和近海,不允许我们再对海洋的国际竞争掉以轻心。
六百年前的郑和船队,曾经是全世界最强大的海上力量。人们说,我国当前的经济经历着汉唐以来的又一盛世,海洋事业也在获得空前未有的重视。如果能够吸取历史的教训,排除体制上的障碍,就有可能在海洋科技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重振海上雄风。20世纪中国的沦落是列强从海上入侵开始的,21世纪华夏的振兴也应当在海洋竞争中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