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再造海阳

来源:李晓辉 高波 曲怀生   发布时间:2015-05-21 04:21:13 

本报海阳讯 海阳人今年回家过年,都为一大惊喜而兴奋:四年前,海阳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奋战五年再造海阳”,如今提前一年实现。到2005年底,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02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82亿元,财政收入4.12亿元,分别是2001年的2.04倍、8.3倍、2.3倍;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30.8亿元,城市建成区面积15平方公里,分别是2001年的3.2倍和2.1倍。
海阳,曾是烟台市重点帮扶县市之一,到2001年底走出贫困,人心思进。怎样乘势而上走向富裕发达?市委明确提出一鼓作气,不懈努力,促使发展步入新天地,力争奋战五年,再造一个新城区、一个固定资产规模、一个销售收入额、一个财政总量,争做后进地区率先崛起的排头兵。
四年来,海阳市凝心聚力,实施了大开放、大园区、大项目、大旅游、大绿化五大战略,狠抓了一港三区一核电。一港,就是海阳港,总投资7亿元,建成两个1万吨、1个3万吨级泊位,年吞吐量300万吨,扭转历史上有海无港的局面;三区,即做大做强工业园区、开发建设旅游度假区,实现与老城区的融合,把海阳建成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和半岛城市群中的新兴热点城市、链条节点城市。一核,就是总投资600亿元、规划容量600万千瓦的海阳核电。按照目前进度,一期工程将于2010年并网发电。四年间,全市新引进项目1450个,总投资300多亿元,其中投资过亿元的项目由1个猛增到35个。纺织服装、机械电子、新型材料等成为支柱产业群体。连接青、烟、威三市的高速公路、沿海大道四通八达,到达三市均为1小时车程。全市森林覆盖率由18%增加到31%,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再造海阳,他们注重城乡统筹、和谐发展。在农村重点实施“三通一扶”,硬化进村路600多公里,528个村通上了自来水,730个村通上了有线电视。在机关干部常驻后进村帮扶下,56个村已变成经济特色村。2005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00多元。
干事创业,关键在激发人的创造力。海阳创新考核评价体系,不论基础论发展、不吃老本立新功、升降去留凭贡献。市委书记李树军说:“再造海阳的同时,再造了一个催人奋进的用人机制,再造了一代奋发进取的海阳人,这是海阳挺进‘十一五'最宝贵的资本。”

2006年3月23日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