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大海要陆地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张道航   发布时间:2015-05-21 02:34:44 

近年来,国家对土地实行了更为严格的保护制度,尤其是我国18亿亩耕地红线划定后,像过去那样大规模地随意圈占土地已不大可能。不过,一些沿海地区却又打起了海洋的主意,毁掉滩涂和盐田建设工业厂区和居民新区,甚至填海造地,把开发的空间进一步伸向大海。填海造地速度之快、面积之大、范围之广,令人始料不及。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从2002年至2007年,我国围填海总面积从20平方公里快速增加到134平方公里。沿海各省市的“十一五”规划中,均有围海填海的相关计划。

这值得思考,难道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只有依赖空间拓展这一条路吗?

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初期当我们还不具备包括一些基础设施在内的发展条件时,拓展空间和增加投入应该说是必需的。1980年中央决定兴办4个经济特区,以后又逐步发展到14个沿海开放城市,并出现了一批沿海经济开发区。但是任何的资源投入和空间拓展都不可能是无限的,而且经过一段时期的投入和拓展,已经为我国进入更高层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正是基于这种判断,“九五”时期中央不失时机地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即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实际上是宣布,依靠大规模拓展空间和资源投入来实现发展的初始阶段应告结束,取而代之的将是以优化结构和提升技术为主要特征的发展的新阶段。

但是,这一新的阶段不但在“九五”时期未能如期而至,就是在经过了“十五”乃至到“十一五”也未能完全如愿,个别时期甚至还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逆转。2004年清理整顿开发区时,全国竟有6000多个开发区。

一味依赖空间拓展和规模扩张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所带来的不仅仅是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承受、群众利益受到伤害,增长自身也会日益显现出乏力和疲惫态势,而且一旦经济环境出现某些不利因素,这种模式的弊端就会显现。

中国的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尤其对东部沿海地区来说,在经历了这场金融危机后如果仍把发展建立在不断地进行空间拓展的基础上,甚至陆地不行就向海上拓展,那将丧失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难得契机,甚至会给后来的发展带来隐患。更令人扼腕叹息的是,即使在那些绕过了国家严格土地管理的禁令而向滩涂和海洋拓展的空间上,所摆布的也还是一些传统项目。

为什么空间拓展和粗放增长的负面效应已经显现,但是这种发展方式却仍然难以刹住前行的车轮,也不愿意转轨易辙,究竟是什么力量在左右?我想,这种力量主要来自于各级地方政府。地方政府要对当地经济发展负责,而经济发展的主要考核指标又是GDP的增长,加之地方官员的行为多趋向于追逐任期内的政绩,很少考虑下一届的事情和当地经济的长远发展。于是,在短期内可以拉动GDP增长并带来政绩的空间拓展和粗放增长,就成为施政首选。而优化结构、提升技术、转变发展方式尽管是长远发展之大计,但眼下却未必能增加GDP并带来政绩,自然也就摆不到议程。而且在我国尚不完善的市场经济中,地方政府又在相当程度上主导了土地和资金这两种最重要生产要素的配置,再通过不遗余力地招商引资和各种政策优惠,于是一轮又一轮低水平的空间拓展和重复建设也就不断地翻新着花样得以重复。所以,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加快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将政府职能从以往直接抓经济建设转移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例如,可以设立单位面积产出率、单位面积投资强度等考核及评价指标,从而使地方政府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多下功夫,而不只是在空间拓展上大做文章。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