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探索水产养殖病害防治前沿

——记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检疫与病害防治处处长、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陈爱平

来源:周玉国   发布时间:2015-05-21 04:14:57 

走在探索水产养殖病害防治前沿——记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检疫与病害防治处处长、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陈爱平

作者:周玉国 05-16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水产养殖产量逐年上升,到2005年底,我国水产养殖产量已占到全国水产品总量的67%左右,占世界养殖总产量的70%以上。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加强水产养殖病害防治越来越成为一个关系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的重要课题。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检疫与病害防治处处长、高级工程师、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陈爱平,8年如一日奋斗在这一领域,为中国水产养殖病害防治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深入思考与研究中国水产养殖病害的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提出预防与控制水产养殖疾病、动物卫生与健康保护的新概念
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体系应包括法律法规体系与标准体系、队伍与机构、基础设施等内容。陈爱平把研究和工作的视角重点放在近20年。她把中国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体系建设分为四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70年代的“探索式”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体系,这一阶段是在计划经济下的以研究为主体的病害防治体系,体系特点是处于空白;20世纪80年代“原始式”的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体系,这一阶段是以政府控制研究疾病为主的病害防治体系,体系特点是处于极不发达阶段;20世纪90年代“多元式”的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体系,这一阶段以推进产业化为重点的病害体系,重点提高对流行性疾病的“扑灭、控制、诊治、预防”的能力,体系特点是初具体系化;现阶段“公益式”的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体系,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病害防治体系特征应体现“政府行为、公众参与”的精神,在体系建设过程中遵循国际惯例,采取分类指导,对社会参与的组织、企业将实施“扶优扶强”的政策,对公职单位的病害防治能力的建设,采取“填平补齐、填补空白”的做法。
对于中国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体系发展阶段的深入研究,使陈爱平认识到该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即体系创新能力差、不完善、不健全;与市场经济体制不适应;与畜牧业的动物防疫体系差距大;与国际不接轨。因此,陈爱平提出,必须把“完善法规、建设制度、创新理论、健全机构、增强设施功能、配套标准、保证资金、组织管理”作为体系建设的主体内容,大胆提出了预防与控制水产养殖疾病、动物卫生与健康保护的新概念。陈爱平认为,只有通过树立公共卫生的观念、产品质量的观念、依法治病的观念,才能更好地达到预防、治疗疾病的目的。
以新的观念开拓创新,创建了水产养殖病害监测体系和信息平台,组建了防疫队伍,使我国水生动物防疫工作实现了零的突破
随着水产养殖规模的扩大和品种的增多,我国水产养殖病害越来越重,每年因养殖病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亿元。这使得各种化学药物、中草药物、生物制剂等在水产养殖中大量使用。水产养殖病害管理工作如何与养殖产品质量和食用安全相结合,与养殖生产增效、渔民增收相结合,已成为水产养殖病害管理工作适应形势发展和加入世贸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政府转变职能、拓展公共服务的领域、提高服务质量的时代要求。作为一个检疫与病害防治部门的负责人,陈爱平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
5年来,陈爱平把水产养殖病害监测工作作为病害防治工作的重点,突出其公益性、社会性、广泛性,力图将其做强、做大、做实。1999年,陈爱平主持并组织30个省(区、市)开展水产养殖病害监测工作。从方案设计和技术路线提出,到组织实施,包括测报员队伍建设在内,陈爱平不辞辛苦,在主管部门和站领导的支持下,带领队伍日夜奋战。经过5年多的努力,目前已在全国建成“总站—省—市—县—点”五级监测网络,基层监测点3000多个,能够对100种大宗水产养殖品种的150种~200种养殖病害进行监测。
为充分沟通信息和发挥监测数据的作用,使行业主管部门、科研与教学单位及时了解养殖病害情况,建立健全病情发布渠道与定期发布制度,陈爱平组织编印了《全国水产养殖动植物病情月报》和《2000年~2005年度中国水产养殖病害监测报告》。该报告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当年水产养殖病害发生与流行情况及危害程度、造成的经济损失等,并通过分析发病原因,提出相应的措施与对策建议。
为进一步提高测报数据的可靠性,陈爱平提出“疾病诊断科学化、数据传输网络化、数据处理自动化”的设想,以求进一步规范测报工作。2002年,她组织有关单位编制测报软件,并于2003年在全国推广应用。同时,她组织并参与编辑了《水生动物疾病诊断图鉴》供测报员使用,并编写了《水生生物疾病诊断技术手册》等参考材料,参与制订《水生动物疾病命名与名词术语》、《水生生物产地采样规范》、《水产养殖病害发病率、死亡率、经济损失计算方法》、《水生动物无害化处理规范》等行业标准,得到农业部、国家质检部门、教学与科研单位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赏,同时受到NACA、FAO等地区或国际组织的关注。
2000年,陈爱平组织编制了80万字的《水生动物检疫员培训教材》,采用理论培训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对检疫员进行动物卫生法律法学、疫病检验与监管技术、行政管理等多方位的培训。2000年~2004年间,共组织举办了38期水生动物防疫检疫员培训班,培训人数达4400人。学员单位涵盖了省市县2349个,并对水生动物检疫员实行网络电子档案管理,所有培训合格人员可在网上查寻,实现了全社会监督。在此期间,陈爱平还参与编制了《水生动物疫病应急预案》,组建水生动物防疫标准化工作组,制订《水生动物防疫标准化体系表》和2003年~2007年水生动物防疫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修订《淡水鱼类检疫方法第一部分》,参与制订《水生动物检疫规范》和修订疫病名录等多项工作,为加快防疫标准化建设,提高水生动物疫病的管理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8年的辛勤耕耘,陈爱平收获了累累硕果,被同事和同行们亲切地誉为鱼病专家
多年来,陈爱平注重业务钻研和知识的更新与积累,结合业务实践著书立说,成为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的技术业务骨干和水产疫病防治领域的核心技术人才及业务带头人。同时,由于她业务熟练,专业水平高,加之在水产疫病防治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和产生的重大影响,被大家亲切地誉为鱼病专家。
多年来,陈爱平参与编撰了《水生动物疾病检疫图鉴》、《渔用药无公害使用技术》、《拉汉英法西德俄日世界海洋鱼名词汇》(获1999年农业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等重要科学论著,并翻译了《日本鳗鲡初期生活史与种苗生产展望》(作者:多部田)专著译文,在《鳗鲡养殖》期刊上连载,在业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她在从事具体工作的同时,笔耕不辍,个人论著颇丰。近5年来,她共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中,《2002年南美白对虾养殖与病情综述》英文版成为2003年NACA组织召开的南亚区域南美白对虾健康管理研讨会的参考文献;《渔药调查报告》为理顺渔用药的管理职能起了关键性的作用;《2000年~2005年度中国水产养殖病害监测报告》则由农业部渔业局、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以内部材料送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中国科协等单位,并下发到各地人民政府、农委、财政、计委和渔业主管厅局及各监测点,还在中国科协召开的“年度农业病虫害分析报告会”上宣读,录入当年编制的《病虫害防治绿皮书》;其他如《加快推进水生动物防疫步伐》、《国外兽医官体制介绍》、《渔用药、饲料发展战略研究》专题报告等著作均在业界获得好评。
陈爱平在水产疫病防治领域获得广泛认可和赞誉。她曾获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农业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先后被评为科技进步带头人、中国水产学会全国优秀水产科技工作者、农业部优秀工作者、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并先后被聘为中国科协病虫害防治专家、中国水产学会资深会员和鱼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评委、兽药评审专家等。

2006年5月17日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