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港创新升级之道

来源:中国企业报   发布时间:2015-05-21 02:36:15 

近年来,青岛港的集装箱业务发展突飞猛进,引起了世界航运界的高度关注,这其中凝结着常德传和青岛港广大干部职工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的心血。从上世纪90年代初青岛港仅有2万标准箱,到2007年完成940万标准箱,不得不让人震撼。

把中远请到青岛来

1995年,日本大地震神户港陷入瘫痪,拥有大量国际货源的中远集团遭受很大的损失。常德传敏锐地意识到,青岛港集装箱发展的重大机遇就在眼前。他马上给中远集团发电报:一方面对中远集团表示慰问;另一方面提出了将中远的集装箱中转站由日本转移到青岛的建议,并一再表示,无论中远方面有什么困难,青岛港都会尽力解决,甚至愿意无偿服务。正在生病的常德传连夜打着吊瓶赶到北京中远总部,一直等到深夜,见到了刚开完会的中远领导,并当场拍板,答应了中远集团17条要求。中远集团被常德传的诚意和执着深深感动。在中远集团的信任和帮助下,在青岛海关的大力支持下,青岛港发展成为中国大陆港口第一个国际集装箱中转港,实现了质的飞跃。根据国际航运市场集装箱化的发展趋势,青岛港开始在新港区建设前湾二期、三期大型集装箱专用码头,使青岛港的集装箱船舶靠泊能力从第三、第四代提升到第八代。

2002年,经过多年调研论证,根据港口集装箱生产建设的实际情况,青岛港成功地实施了青岛港外贸集装箱由老港区向前湾新港区战略大转移。仅用不到9个月的时间,就成功地将原老港区拥有的50多条国际航线、每月310个航班、40余家船东、10余家场站、数以千计的代理和货主构建的航运网络,全部转移到了新港区,不仅做到了一个船公司未少、一条航线未撤、一个箱子未丢,而且当年即新增航线18条,实现了青岛港航线的“全球通”,创造了世界港口新老港区生产布局调整的奇迹。当年集装箱吞吐量即增至341万标准箱,比上一年净增50万标准箱。2006年以来,青岛港又走出去,与威海港合资成立了青威集装箱码头公司,共同经营威海港集装箱码头,合资第一年没有增加任何投资,依靠理念、文化和管理,实现了集装箱箱量增长70%,利润增长5000万元。2007年与日照港合资成立日青集装箱码头公司,共同经营日照港集装箱码头。同年7月,青岛港与怡之航集团在冰岛总统府隆重签约,合作经营中国最大的5.5万吨单体冷库项目,该合作项目被称为21世纪企业合作的典范。青岛港的集装箱吞吐量超过了日本所有的港口;今年将完成940万标准箱,明年港口吞吐量将超越3亿吨,集装箱将超越1000万标准箱。

把晒太阳工程变成聚宝盆

青岛港20万吨级二期油码头是国家决定用资3亿元专为原油出口建设的。80年代末建成后,由于无油出口而不能投产,风吹雨淋日晒,锈蚀日益严重。长期下去,不用几年整个码头就会烂透垮掉,成为一堆废铁。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常德传认真分析了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形势,提前做出判断,认为国家原油将由出口转变为自给自足,再转变为大量进口,如果将20万吨级原油码头的出口管道改为进口管道,码头就会有新的作用和发展空间。他毅然决定对码头进行返输改造,扩大功能,使原油能进能出,同时下决心建油罐。先后筹资16.2亿元,用8年时间,分五期建设了180万立方米油罐群,使码头从1995年开始接卸进口原油,由当年的进口100多万吨发展到2006年的2784万吨,占全国进口原油总量五分之一。到目前累计已接卸进口原油1.7亿吨,创收40多亿元,相当于赚回了10个原来的码头,产生了巨大的效益,把这座耗资3亿元濒临废弃的码头盘活了,并成为我国最大的进口原油中转基地。

现在来看,不仅二期油码头一吨原油没有出口,就是一期油码头的原油出口也早已断流。如果没有二期油码头的盘活,整个油港就是一个废港了。正如后来员工所总结的,油码头改造救活了一个公司、盘活了两座码头。同时,依托这一优势,黄岛成为国家发改委确定的首批4个战略石油储备基地之一。依托港口20万吨级油码头和油罐群而建设的青岛1000万吨大炼油项目也已开工。

打造世界级的“金饭碗”

青岛港80年代只能接卸12万吨级的铁矿石船舶,年吞吐量100万吨。10多年来,青岛港紧跟矿石船舶大型化的发展变化,适度超前进行码头建设改造,不断打造核心竞争力,为钢厂节支降耗服好务。

一是组织对老港区进行了拓宽航道、浚深泊位、增加设备等“五位一体”改造,使靠船能力扩大到5万吨级;二是与南非ISCOR公司合作,将一个年通过能力50万吨的多用途泊位,改造成为年通过能力600万吨的10万吨级矿石专用泊位,一举成为当时中国北方最大的矿石中转港;三是1996年随着矿石进口量的急剧增长,又租用了两艘20万吨级海上过驳浮吊,形成海上过驳平台,能够接卸20万吨级的超大型矿石船;四是经过多年论证,并经国务院批准,筹资18亿元,建设了20万吨级兼顾30万吨级的矿石码头,并采用了亚洲最先进的设备。按常规,这样的码头一般需要45年才能建成,青岛港打破常规,大胆创新,研究制定科学的工艺,采用先进技术,组织大兵团,海上、陆上同时作业,仅用18个月耗资18亿元,就使码头建成投产,创造了港口建设史上的奇迹。原先全港9个泊位1000多人的工作现在被一个码头139人替代,并且昼夜卸率由1万吨提高到13万吨,直接影响到香港的租船市场。打造了青岛港的又一核心优势。码头投产后,20万吨级的大矿船接踵到港,全国实载量最大的30万吨级的“大凤凰”轮也成功靠泊作业。许多钢厂的老总由衷地说:“没有青岛港的20万吨级大码头,不用说青岛港钢厂没有大发展,就连进口矿石船都没有码头接卸,更不会有我国冶金业的大发展。”

2004621日,温家宝总理视察青岛港时指出:“青岛港作为全国的基础原料港口,地位很重要,很有战略意义。要看全国的煤电油运情况,到青岛港来看就行,青岛港这儿就是晴雨表。”

十几年来,青岛港先后筹资100多亿元,建成投产了六大工程、八大码头,进行了上百项重大技术改造。港口生产方式实现了由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根本性转变,工人们高兴地说:“鼠标革了铁锨的命”。在世界港口大会上,青岛港被誉为“21世纪的希望之港”。

世界一流、可停靠20万—30万吨级油轮的原油码头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