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三角”有望升为“国”字号——访山东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山东省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贵斌

来源:周传虎   发布时间:2015-05-21 02:39:08 
编者按 在像雄鸡一样昂首挺立的中国版图上,“黄三角”是东部沿海最后一块待开发的“处女地”,800万亩可利用土地、每年1万亩的造陆速度等后发优势将使这块共和国最年轻的国土继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之后,成为中国区域经济新增长极。“十五”以来,山东省开发黄河三角洲的步伐不断加快。今年3月24日至31日,由国家发改委牵头,财政部、教育部、科技部等22个部委和国务院直属单位组成的联合调研组来山东调研,中央已经原则同意将“黄三角”纳入国家层面。然而,与“黄三角”同处环渤海的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曹妃甸、辽宁“五点一线”都已进入国家战略,对周边资源吸附力极强,因此,“黄三角”开发在面临重大历史机遇的同时,挑战也前所未有。近日,记者就此专题采访了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山东省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贵斌。


郑贵斌,工商管理博士、研究员,山东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山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山东省海洋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山东省海洋经济研究所基地首席专家、中国海洋经济学会副会长。主要兼职:中国社会科学院上市公司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山东经济学院特聘教授,山东省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山东省对外经济学会名誉会长,济南市规划专家组成员,青岛市政府经济顾问。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海洋经济。主持国家和省级重大课题20多项,发表论文400多篇,出版专著12部,合著10部,主编(合编)著作60多部。论著和观点多次被《新华文摘》等报刊转载。代表作有《比较利益与协调发展研究》、《“海上山东”建设概论》、《海洋经济前沿丛书》、《海洋经济集成战略》、《现代经济学学科的演变与发展》等。
黄三角”的角色
记者:郑院长您好!首先请您介绍一下“黄三角”在山东和环渤海经济圈中的地位。
郑贵斌(以下简称郑):“黄三角”是环渤海经济圈中的一个重要区域。之所以说它重要,是因为它是河海交界区,世界上的大江大河入海处都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黄三角”资源丰富,同时又适合建设港口来带动城市发展。而在环渤海经济圈中,“黄三角”又是最具有特色的区域——这里不仅是河口区而且是生态区,这是它最大的特色。此外,“黄三角”还是山东对接“环渤海”的重要枢纽。因此,在环渤海经济圈中,它的地位非常显著。
从山东省来讲,山东处于环渤海经济圈和长三角经济圈之间,在全国的地位十分重要。而山东本身从区域上可以划为三块,就是我们说的“一体两翼”,主体是以胶济铁路为轴线形成的横贯东西的中脊隆起带,“北翼”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南翼”是鲁南经济带。这是从陆地角度来说的。我们不应该忘记,山东是一个陆海复合区,它还有海洋这一块。山东海洋国土是14万平方公里,陆地总共15.7万平方公里,所以,对山东来说,是陆海相当。我们提“海上山东”,就是说海洋是山东社会经济发展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山东现在既要融入“长三角”,又要融入“环渤海”。从目前国家层面来看,在环渤海经济圈中,滨海新区是中央政府一个主要的用力点。山东要融入“环渤海”,黄河三角洲将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整个黄河三角洲对山东的区域布局、协调发展,特别是对外合作,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黄三角”如果上升到国家战略,将是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很大的机遇。
记者:“黄三角”要实现跨越发展,它自身还存在哪些制约因素?
郑:我认为,长时间以来,“黄三角”在它的发展中一直存在这样几个问题:第一,作为我们国家唯一一个还没有被开发的三角洲,山东省已经把它作为一种生态经济区来规划,出台了发展规划和三十三项政策,国家“十一五”规划中也专门写了一段话,但是一直没有上升到国家战略。不进入国家战略,就得不到相应的政策支持,发展相对来说比较慢,最突出的就是基础设施发展缓慢。之所以倾力争取“黄三角”升级为“国字”号,就是因为山东目前是国家战略的“盲区”。周边的长三角、天津滨海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都已经进入国家发展的大战略,现在涵盖河南、安徽等6省的“中部崛起”也正在进入国家层面,而山东至今还是空白。当然,现在“黄三角”的铁路也开始修了,高速公路、飞机场、港口也基本建好,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主要是政策问题和资金问题。因此,总体来说,“黄三角”的基础设施相对还是滞后。
第二,产业结构层次低,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成经济优势。黄河三角洲石油、天然气、盐卤等资源丰富,发展石油化工和盐化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长期以来,工业以资源采掘业为主体,结构单一,资源优势没有转化成经济优势。比如黄河三角洲石油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但是当地原油加工指标十分有限,严重制约了当地石化行业的发展。地方工业总量规模较小,多数产品以初加工、粗加工为主,产业链条短,区域内产业关联度不强,聚集效应不明显。
第三,就是“黄三角”的水利生态非常脆弱,水利设施跟不上,水资源短缺。虽然它本身就是黄河口,但是还经常缺水,黄河三角洲人均水资源每年仅有288立方米,低于山东平均水平,居民生活及工农业生产用水主要依赖黄河水。而黄河来水量的逐年减少和不稳定性,已经成为黄河三角洲开发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海岸防护设施标准偏低,风暴潮、海水入侵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此外,由于成陆时间较短,土地盐碱化程度较高,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前几天,国家部委来调研之前,我参加了一个会,说黄河三角洲不是“十二五”进入国家战略,而是要争取“十一五”就进入。省委、省政府领导为此做了大量有远见和有成效的工作。那么,“黄三角”现在准备上升到国家战略了,国家战略就是区域发展战略上升到国家层面,区域战略布局,有管理层次。有省级,也有国家级,国外一些大的地区性的区域,就是分为好几个级别。这些级别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整个区域发展地位的提升,意味着政策支持力度的增大。
“国”字号的憧憬
记者:上升到国家战略的话,对“黄三角”的发展来说有哪些好处呢?
郑:首先就是形成制度和政策优势。“黄三角”加快发展,就要扬长避短。上升到国家战略,国家层面的制度、政策不仅可以发挥现有的区位和生态优势,还要给予先行先试的实验区和一系列的配套政策,这样就可以形成综合优势。
第二,放到全国布局中,在生态和产业方面加大投资和扶持。上升到国家战略,投资和政策扶持有利于它的生态建设,有利于产业积聚和城市发展。“黄三角”现在是6市19县,我认为,区域范围还可以再扩大一点,以更好地带动区域和产业发展。
第三,资源的全国性优化配置,能够进一步促进经济转型、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增长,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这个增长极既是山东的,也是环渤海地区甚至全国的。
第四,有利于提升软实力和品牌形象。软实力很重要,“黄三角”是全国品牌还是山东省的品牌,这是不一样的,国家战略就是提升软实力和品牌形象。
第五,有利于山东省整体形象的大幅提升,同时有利于环渤海地区的错位发展。山东省的工业发展一直比较快,但是近年来搞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的任务很重,这个能源消耗大省的形象不太好。现在,“黄三角”要上升到国家战略,它是一个生态区,符合节能减排的发展趋势。同时呢,它还有利于环渤海地区的错位发展,如果说整个环渤海地区产业结构都相同的话,相互之间必然会有竞争。现在“黄三角”是生态区,在产业结构上与其它地方形成错位,有利于自身发展。
第六,有利于乘数效应的形成。上升到国家战略,它就有示范效应,这种示范效应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不是加法而是乘法,因为各方面的力量都有,山东省的,国家的,其它各个省的。这样就容易形成环渤海地区一体化的支撑点,甚至是整个国家发展的一个新的引擎,因为通过“黄三角”的发展,将来可以使地区之间的发展形成合作,互动、互助、互补、互联。
记者:按照现有规划,“黄三角”包括6个市,您能从“黄三角”整体布局的角度对这个6个市做一下分析吗?
郑:从整体上来讲,目前的6市19个县都属于环渤海黄河口区域,它们的区位特点基本上是相同的,但是里面有一些细微的不同。
中心城市应该是东营。河口区主要是在东营,而且东营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生态区,它本身最大的亮点就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时,东营的土地优势非常明显。黄河每年排沙量都很大,东营的土地在不断增加,它有这种土地潜力。将来,东营完全可以发挥土地优势,把湿地建设好。再一个,“黄三角”的海堤、河坝也主要在东营,将来水利建设主要就是在这里,因此,东营的生态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很重。同时,东营的产业发展和经济转型也面临着艰巨的任务。
滨州近几年工业发展得比较快,主要是北边河岸一带的海洋化工,还有依靠港口的产业园区建设。对东营和滨州来说呢,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协作竞争,再一个是伴随型增长。协作竞争首先要有合作,在合作中竞争,避免只有竞争导致两败俱伤的情况。经济发展中有一种现象就是集聚效应,随着一个地方经济的发展,周边的生产力逐渐地都往这集中。此时,作为它周边的地区,如果处理得好,利用这个地方的发展条件,可以实现伴随型经济增长。同时,经济发展中还有一种现象就是扩散效应,随着集聚效应的增大,一个地方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了,这个时候就需要往外扩散,就是经济中心的优势要往外转移。东营和滨州就可以在前期抓住“黄三角”这个机遇,开展协作,实现伴随增长,当中心城市形成扩散的时候,也可以接受它的扩散转移,进一步加速度发展。
潍坊、烟台、莱州也有相同的地质、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等条件,都是环渤海经济圈的优先区。莱州湾和黄河口的生态建设和高效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这些地区的发展,我认为最好通过规划进行通盘考虑,在地区之间形成合力,比如说一些港口、园区、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合作,竞相发展,因为都是一个经济区的,要减少内耗,增加协作,实现由行政区域向经济区域转变。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记者:您认为,“黄三角”发展的主要思路是什么?
郑:黄河三角洲作为高效生态经济区,主要的发展思路就是“海陆统筹”,创新发展模式。黄河三角洲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大海,将来通过大海促进环渤海经济区的交流,包括物流、信息流、科技流,来打通这个通道,和产业园区建设结合起来,实现共同发展。
我前几年就提出发展“黄三角”,要进行海陆统筹。实际上,环渤海地区整体上发展很快,每一部分都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地区,相互之间的交流就是通过大海进行。从滨海旅游来看,在“黄三角”要实现与环渤海各城市之间的无障碍旅游,发展油轮,去大连、秦皇岛、天津,那么这个地方就是一个通道。每一个油轮都是一座楼,油轮多了就形成一个“海上城市”,“海上城市”连起来就可以实现联合发展了。要进行海陆统筹,就要求资源互补、产业互动、区位布局互连。
作为高效生态经济区,“黄三角”的定位还不是十分明确,有些时候,生态区和经济区存在矛盾。比如对生态补偿不到位,那么它的生态就建设不好。还有,现在提出生态区了,但是产业没有规划,基础项目不到位,经济没法落地。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影响了它持续健康的发展。现在讲“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我认为它主要还是经济区,“生态”和“高效”一样都是“经济区”的定语。生态是这一个经济区显著的标志和特色,但是我们不能只是强调生态,否则就是生态区,就不是经济区了。最重要的还是要建设经济区,实现产业集聚和城市发展,使这个地方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区。“黄三角”的定位要实现高效发展与生态建设双重目标。
因此,我们选择一些重点产业发展项目的时候,一定要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这次国家部委来调研,有很多是生态专家,他们都强调生态方面,这是对的,但是我们还要强调经济。强调经济,主要是要土地管理、生态补偿和产业转型政策,现在有好多项目不能落地,就是一个耕地指标的问题,国家控制得非常严格,18亿亩耕地的红线不能动。“黄三角”有大量的未开发土地,可以作为生态用地试点。再一个就是生态建设,环渤海地区生态要求十分严,也使得很多项目落不了地。国家必须建立一个土地实验区来促进“黄三角”的经济发展。还有就是水利政策,一个是增加黄河水调水指标,将来很多项目的发展,包括生态发展,一些产业优势的发挥,水是很重要的;再就是完善“黄三角”的基础设施。只有上升到国家战略了,这些政策才能得到可观的支撑。
记者:您认为,“黄三角”上升到国家战略之后,山东首先要做的是什么?
郑:按照国家有关部委的要求,首先就是要配合国家政策完善建设规划。目前,我们省也有规划了,还有三十三条政策,我们要进一步完善、提升这个规划。现在,已经提了一些建议,比如规划的协调、产业的界定、农业试验区和土地实验区,还有一些基础设施的项目等等需要深化研究。山东要做好多种准备,把一些细致的工作做好,迎接“黄三角”大发展大跨越的历史机遇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