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入世后过渡期”急需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来源:丘昭 黄建明   发布时间:2015-05-21 04:15:09 

香港12月14日电 商务部部长薄熙来14日在香港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六次部长级会议上透露,中国2005年进口总额将达到6000亿美元。在赞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取得骄人成就的同时,有专家认为,中国亟须通过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以获得更为持久的经济活力。

在加入世贸组织后的4年里,中国抓住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时机,快速、有效地优化了农产品结构、调整了工业布局并催生新兴产业,并在2004年跃升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

尽管中国切实履行了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而且市场经济地位也在逐步确立,但有关专家认为,走进“后过渡期”的中国,在未来几年将面临更大的风险与挑战。

清华大学经济合作研究所所长于永达说,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中国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如中石化、海尔等已大步跨入国际市场。《财富》2005年度世界500强排名中,中国内地上榜企业有15家。而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发布的2005年主要国家和地区国际竞争力排行榜中,中国的排名却从上年的第24位下滑至31位。他认为,“后过渡期”要求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的压力加大,各种贸易摩擦也会增多,中国企业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认为,中国企业将要面临的各种挑战,究其根本,还是囿于一些产业国际竞争力不强,也就是还缺乏在相同原料和能耗条件下,可持续地创造比竞争对手更多产出的能力。目前,中国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领域,在高科技领域的优势也多表现在硬件制造方面。

他说,国内部分企业至今未能完全摆脱粗放型的经营方式。一些产业仍然依靠高投入、高消耗来支撑高增长,这不仅不符合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也难以维持长久的竞争优势。此外,作为行业中基础单元的中小企业,目前开展国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均显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整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冯飞说:“总体上看,中国初级产品的比较优势正在减弱,而制成品的优势尚不明显,这直接关系到中国众多产业的发展后劲。”

在市场经济中历练有年的中国企业对此更有切肤之痛,于是,“创新”、“转型”和“提升国际竞争力”时下成为中国企业界最流行的热门词汇。

与此同时,中国相关立法机构正力争尽早将产业竞争力调查纳入法律体系。目前,商务部根据国家外贸法的有关原则,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正积极参与产业竞争力调查规则的制定。

据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局长王琴华介绍,中国在2003年底启动了产业国际竞争力调查与评价工程。他说,“这将有助于企业更加清楚地了解竞争对手,进一步参与国际竞争。”

有专家认为,中国企业努力提升自身国际竞争力取得成效,将可能转变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低端地位,并将会引发中国产业的转型,即由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向技术创新过渡和升级。

冯飞说,当前世界正面对再一次的经济全球化浪潮,技术研发的国际化成为新的趋势。他认为,中国提出要进一步加大在知识产权保护,以及科技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恰恰反映了中国经济持续高效发展的内在要求。(完)

2005年12月19日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