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做强山东经济圈——访山东省旅游局副局长于风贵

来源:海洋财富网   发布时间:2015-05-21 02:39:35 


编者按:上世纪80年代,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崛起。南粤大地彻夜不灭的工厂灯火,创造了一个个工业制造的神话。此后,经济圈现象引起业界的普遍关注,因为它决定着区域发展战略。近几年,产业转移,城市运营,一个个新理念催化着产业积聚,出现了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京津经济圈,甚至有人提出山东经济圈。山东经济圈如何构建,山东如何抓住机遇发展?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长期关注并从事城市发展战略研究的山东省旅游局副局长于风贵。
《财富周刊》:于局长您好。经过我们了解,这些年您一直在关注区域经济的发展,关注城市的定位等问题。您觉得山东经济圈是否已经形成?
于风贵:应该说经济圈的形成是经济规律使然,它率先在经济要素发育充分的中国沿海地区出现。最早是得益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政策而出现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圈,此后随着产业转移出现了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上世纪90年代初,国内业界提出环渤海经济圈建设构想,这个经济圈主要指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同时可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的中东部,约占中国国土的12%和人口的20%,经济总量和对外贸易占到全国的1/4强。山东半岛目前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家电、电子生产基地。青岛港与天津、大连、秦皇岛等中国重要港口联成一体,构成环渤海海岸线上的港口群。从这个意义上说,山东经济圈是存在的,并且与京津经济圈相互补充,相互竞争,相互促动。
《财富周刊》:经济圈是一个很大很宽泛的概念,每个经济圈的出现都有它的历史背景和内涵,您认为山东经济圈应是怎样一种模式?
于风贵:不是模式,应该有一个科学的定位。现代经济是在激烈的竞争中互动发展的。如何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的战略机遇期,关系到我们能否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占有重要一席。世界上许多重要经济圈和大都市都是经过充分论证,来确立自己的定位,明确前进的坐标。如上海的定位是两中心一基地,即知识生产中心、知识服务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我们山东资源富集,工业门类齐全,制造业基础雄厚,又邻近日本、韩国,在东北亚经济圈中占有重要的区位优势。山东还有圣人之乡的美誉,文化昌达,人杰地灵,民风纯朴,诚信好客。鉴于此,我认为山东经济圈可确定为两地一中心,即:中国制造业基地,世界旅游、度假、会展胜地,区域性国际金融、物流、信息中心。
《财富周刊》:您的意思是说,既要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又要靠自己来推动发展?
于风贵:是的。一定要选择科学的发展战略。战略是管全局、管长远的。我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中期。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工业化进入中期以后,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继而对服务业产生巨大需求。服务业的迅速膨胀和发展,又提升了制造业的整体水平和产品素质,提高了城市的集聚能力和辐射带动功能。随着工业化的实现,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城市经济逐渐成为主体,城市化、服务化也随之完成。因此,我省今后一个时期,要制定实施“三化”战略,即大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服务化。
《财富周刊》:这“三化”目前正炒得很热,特别是十六大以后,走到哪里都能听到谈新型工业化,您能否结合山东的实际展开说一下?
于风贵:我们不要受“炒作”的影响,应该踏踏实实地走路。工业化的实施,我觉得是“制造业基地”的打造。发达国家传统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转移已是大势所趋。明摆着,我们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巨大的市场和低廉丰富的劳动力。像日本这样的制造业大国,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也不得不带着国内产业“空心化”的忧虑,向中国大陆大规模转移传统制造业。山东作为沿海经济大省,又近邻日本、韩国,应积极承接这种国际性产业的转移。与此同时,我们也要不断加大重大技术、核心技术自主开发的力度。因为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绝不会把核心技术一并给我们。我们如果不搞研发,就只配做一个加工基地,永远跟在发达国家后边爬行,很难产生真正的“山东制造”。实际上,“制造业基地”必须是研究开发、制造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的产业基地。我们在引进、吸收、改进的同时,必须加大研究开发力度,争取在重大核心技术方面不断有所突破。在追踪发达国家的同时,逐步实现赶超。要实现制度、机制创新,不断增加科研经费,提高科研开发实效。可以组织专家委员会,论证确定影响我省经济发展的重大技术课题,面向海内外公开竞标;也可以制定我省的“863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整合科研力量进行科技攻关等等。
《财富周刊》:现在各地都在“加速”城市化,您对城市化有何见解?
于风贵:我觉得城市化就是彻底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并将“三农”问题转化为城市经济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的重要过程。这需要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是随着大中城市二、三产业的发展,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二是通过种植养殖专业化、农牧产品加工深度化、农村服务业高度化,形成农业产业集群化,吸引农村人口相对集中,加快小城镇建设,从而就地消化、吸纳农民。
《财富周刊》:您说的服务化对山东的产业发育有什么影响?
于风贵:服务化主要是指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城市经济。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的同时,也实现了服务化。目前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到60%以上,美国等高度发达国家甚至占到80%。美国已经达到主要依靠出口技术、服务获得高额利润,形成美国人开发技术,发展中国家制造产品,再由美国人消费的“良性”循环。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我们的服务化与工业化、城市化严重脱节。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要做大做强第一、二产业,必须有高度发达的服务业作支撑。像金融、信息、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已成为现代工农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同时要有完善的城市功能,这代表城市的素质。可以想象,一座没有高度发达的文化、教育、医疗、保健、休闲、旅游产业的城市,不可能成为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城市。
《财富周刊》:做大做强山东经济圈,是否要在城市发展上大做文章?
于风贵:非常必要。我认为要做大做强山东经济圈,必须引入经营城市群的概念。对山东的城市群要进行统一定位、统一布局、统一筹划,整体推进。各城市再进行具体定位,并按照经济形态、文化形态、空间形态进行合理布局,科学分工,形成各具特色,分工协作,相互补充,相互推动的城市分布格局。像青岛、济南可以确定为区域性国际化综合中心城市。同时两市又各有偏重。青岛可以以海洋大学、海尔集团为依托,积聚相关产业,形成配套的产业群,打造海洋生物、电子产品制造为主的世界性研究、开发、制造、销售中心。济南可以以重汽集团为依托,发展成中国载重汽车城,或者以机床制造为依托,发展柔性、智能性制造业,以浪潮集团为依托,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使省城成为中国装备业和IT业制造中心。两中心城市要集中突破,尽快开发高精尖产品,占领世界制高点。还应该提及的是城市建设方面,必须集中财力建设一批能够享誉世界,融艺术性、实用性于一体的高端项目。同时,两市要全面发展现代服务业,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真正成为在东亚大经济圈中颇具影响的金融、信息、物流中心,成为在国际上知名的旅游、度假、会展胜地。为发挥整体带动辐射作用,两城市之间要大力发展高速交通。除现有的济青高速公路外,应下大决心,尽早建设高速铁路,争取济青之间的直达时间从现在的四五个小时,缩短到两小时以内。
《财富周刊》:现在各地都在重视城市建设,都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您有什么看法?
于风贵:我强调的是,宏观一点说,城市首先要有特色。从微观来说,城市必须有完备的功能。山东17市不见得个个都是国际大都市,不现实,不必要,不可能。城市要按照“一业特强、全面发展”的思路,尽可能少地选择“主导产业”,做专、做精、做大、做强,进而形成配套能力强、专业分工细的产业集群。这样才能打造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山东完全可以打造一大批以科技开发、配套服务为先导,以制造加工为依托的棉之都、玉米小麦之都、果品之都、蔬菜之都、牛羊之都、鸡鸭之都、化工之都、建材之都、汽车之都、电子之都、度假中心、会展之都等等,推出一系列专业化名牌城市。
《财富周刊》:看来要发展山东经济圈,主要是重视产业的培育发展。
于风贵:是的。但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总体来说,山东要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必须做大做强制造业。但具体到一个城市,尤其是一些中小城市和卫星城市,完全可以直接选择服务业为主导产业。因为城市也是集群化的,所以前面我提到“三化”。有些小城市可以通过为大中城市配套服务,获得高额利润,成为产业结构高度化的现代城市。像旅游业就是国际上公认的服务业龙头产业,不仅可以增加税收,扩大就业,还可以拉动其他服务业迅速膨胀,从而完善城市功能,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旅游还是扩大城市影响,增强城市辐射力的重要途径。从另一方面来说,旅游城市是城市建设的最高境界。好的旅游城市,同时是知名度高、最适合人类居住、创业的城市,这本身是产业发展追求的目标,也是做大做强山东经济圈不可缺少的因素。

人物简介

于风贵,男,198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先后专修经济管理和产业经济学。现任山东省旅游局副局长,长期关注并从事城市发展战略研究。

(2003-01-29 海洋财富论坛发表)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