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确定捕鱼标准的工具“鱼尺”在沪诞生

来源:董立万   发布时间:2015-05-21 02:42:49 

本报讯记者董立万 通讯员孙恒俊报道 防止捕捞过度,促进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一直是世界性的难题。近日,记者在华东师范大学喜获解决这一难题的科技新招——“鱼尺”。由该校程和琴教授主持的科技部与欧盟科技合作专项——海岸带管理多用户交互工具模型协议研究课题取得重大进展,研发出可以量体裁鱼、确定捕捞标准的 “鱼尺”。

以程和琴为首的项目组经过对我国江苏、上海、浙江、福建沿海的大量调查认为,建立一种专家、渔民、鱼商和消费者共同认可的科学捕鱼标准,是杜绝过度捕捞现象的关键问题之一。然而,渔民是以捕鱼为生的,如果捕鱼数量不够,生存就会出现问题。因此要想让 “鱼尺”上的 “尺度”发挥作用,只考虑科学结论是不行的,还必须考虑到渔民的利益。于是课题组在理论开捕体长与渔民、市场建议开捕体长基础上,提出了东海区带鱼、小黄鱼、银鲳、鲐鱼以及黄鲫5个鱼种可以被大家共同接受的尺度,并开发出了相匹配的 “鱼尺”。

据程和琴教授介绍,这种 “鱼尺”上印有常见经济鱼类可以被捕捞的最小体长,类似钢卷尺,能卷起来放在口袋里。 “鱼尺”上标注的每一种鱼最小的体长,是根据对该种鱼生长规律的研究结果而设定的,只有达到这个体长的鱼,它们中的绝大部分才长到了性成熟期,也就意味着它们已经基本上完成了繁殖后代的任务,可以被捕捞。如果渔民捕捞小于这个体长的幼鱼,吃了“子孙鱼”,整个鱼种的数量就会越来越少,还可能会灭绝。程教授说,这个 “鱼尺”还有个作用,就是可以让渔民们据此来调节渔网网眼的直径大小,防止小鱼钻进渔网。

程和琴还呼吁,相关部门要加快相关法律的制定,在社会中营造出使用 “鱼尺”的氛围,为子孙后代留下渔业资源这份家产。有关海洋专家认为, “鱼尺”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将可为保护海洋渔业资源带来希望。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