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庆瑞院士担任的国内外学术团体职务、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国内外学术团体职务
国务院学位委员第二届、第三届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第一、第二届管理科学评议组成员及第三届管理学科评议组组长;国家教委管理工程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机械电子类工业管理工程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理事;中国企业管理协会理事。担任《管理工程学报》主编,《研究与发展管理》杂志常务编委,《系统工程学报》编委,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高级会员,国际系统动力学学会会员兼中国分会筹建负责人之一,Journal of Enterprising Culture 国际咨询委员。第一届、第二届技术管理与技术创新国际会议主席。
国外学术交流、讲学与合作研究
l 1980.8-1982.9,由中国科学院委派,到美国MIT 斯隆管理学院及斯坦福大学管理工程系访问并从事科技管理、系统动力学方面的研究。
l 1984.6-9,赴西柏林工业大学、慕尼黑大学等大学考察管理教育并参加在挪威举办的系统动力学国际会议。
l 1986.4,到英、法、比、联邦德国四国考察能源经济与管理。
l 1989.3-4,参加国家教委赴加拿大管理教育考察团考察管理教育并参加两次国际会议。
l 1989.5,访日本早稻田、一桥等三所大学,进行学术交流。
l 1989.7-8,赴联邦德国参加国际会议,做大会特邀报告,顺访瑞士与ETH进行学术交流,并在意大利Padova大学讲学与进行学术交流。
l 1990.3-5,赴加拿大联合指导博士生,在Carleton大学讲学,顺访MIT做学术交流;并与加拿大、美国五所大学签定了关于科技管理的合作研究协议。
l 1990.7,访问MIT,同斯隆管理学院国际科技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爱德华、罗伯茨教授和冯。希伯尔教授签定了合作研究协议。
l 1991.3-5,访问多伦多大学、西安大略大学等大学,对MBA进行为期两月的调研,调研成果发表在管理工程学报上。
l 1993.7-8,出席在墨西哥召开的国际系统动力学会议,做题为“企业新产品开发及其资金分配优化”的学术报告,并应邀访问阿根廷的圣保罗大学。
l 1994.2-3,参加在维也纳举行的“数学模型国际会议”,做题为“广义R&D投入模型”的学术报告,并应邀访问匈牙利学院;应哥本哈根管理学院邀请,为该院MBA做“中国管理学”的讲学,并应邀访问塞维利亚大学的管理学院。
l 1994.6-8,应MIT斯隆管理学院邀请,做“中国科技管理”的讲学;应世界银行邀请,做“中国R&D与技术创新”的学术报告。
l 1994.10-11,在莫斯科参加中苏管理科学研讨会,并应邀做“中国经济改革及其展望”的大会报告;应瑞典卢里亚大学管理学院的邀请,做“中国的技术与创新管理”的学术报告。
l 1995.7-8,访问MIT,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并应邀为世界银行做“工程研究中心运行机制及其评价”的学术报告;为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做“关于工程研究中心的比较研究”的学术报告。同年11月,在香港举办的“走向21世纪的经济”的学术研讨会上,做“中国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学术报告。
l 1996.2,访问国立马来西亚大学与马来西亚科学大学,并做“中国技术创新与管理发展”的学术报告。同年7-8月,在加拿大参加IEEE工程管理国际会议,并做“工程研究中心运行与管理”的学术报告;参加土耳其伊斯坦堡举行的系统动力学国际会议,并做“环境组合激励及其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学术报告。
l 1997.1,访问新加坡大学与南洋理工大学,商讨两院建立合作研究与教学交流事宜。
l 1997.7,在美国克里夫兰的技术转移国际会议上做“基于技术能力的技术转移”的学术报告;在英国Cambridge 国际系统动力学年会上做“技术、经济、教育动态协调发展”的学术报告,参加在Portland 举行PICMET 第二次学术会议和第16届国际会议,并在两次会议上 做“技术创新组合模式”和“绿色技术创新”的学术报告;在温哥华举行 IEEE工程管理国际会议上做“工程研究中心运行与管理”的学术报告。
l 1998.1,访问国立新加坡大学,进行合作研究,并在该校做“中国技术创新与管理”的学术报告。
l 1999.6,访问MIT斯隆管理学院并商谈浙江大学第二轮资助MBA教师进修事项;在新西兰参加系统动力学国际会议和PICMET国际会议,并做“高技术条件下科技、教育、经济协调发展”等学术报告。
l 2000.7-8,在美国参加PICMET国际会议和IEEE工程管理国际会议,并做 “基于核心能力的组合创新模式”等学术报告。
l 2001.7-8,在美国参加系统动力学国际会议、PICMET国际会议,并做“R&D投入和技术能力积累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等学术报告;访问麻省理工、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San Jose与北岭分校)和咨询公司,与MIT和哈佛的Edward Roberts教授、David Sarnoff教授、Eric von Hippel,教授、James Utterback, 教授、Tom Allen教授、Kathleed Hartford教授进行学术交流;与西海岸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San Jose与北岭分校)及咨询公司的Nathan Rosenberg教授、Michael Menke教授、Burton V. Dean San Jos 教授、Alan M. Glassman教授进行学术交流。在波特兰技术与工程管理国际会议(PICMET)上,与美国西北大学Michael Radnor教授、美国威斯康新大学Jay Lee、 John Peterson, Lucent 的技术战略管理专家、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平津冷博士、宗泽拓郎教授等共十余人进行学术交流。
l 2002.3,访问国立新加坡大学,进行合作研究,并在该校做“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 ”的学术报告。
主要科研成果
自1987年至今,主持并完成近20余项国际、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和70余项企业咨询课题。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重大与重点项目4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2项。
主要科研成果是:《系统动力学在科研管理中的应用》、《科学技术的预测、评价、决策和规划系统研究》、《关于改善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对策和技术引进体制、战略的研究》、《科技-教育-经济综合动态系统的的理论和模型》、《中国社会企业经营战略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沿海地区企业经营战略的研究》、《企业集团发展趋势和对策研究》、《技术创新与劳动生产率》、《我国科技发展道路研究》、《技术创新与持续发展: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技术创新的组合理论与方法研究》、《技术扩散的模式与速度》、《教育、科技、经济协调发展的机理与模式》、《浙江省中小企业经济与环境同步增长的战略研究》、《技术创新模式》、《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研究》、《国有企业技术存量激活研究》、《高技术条件下科技—经济—教育协调发展研究》、《杭州市高技术产业发展对策与空间拓展研究》、《技术能力增长机理与途径研究》、《国有企业经营管理基本规律研究》等。
著作和论文
近年来,出版著作10余本,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英文论文70余篇, EI、SCI 、ISTP共收录15篇。主要著作是:《研究与发展管理》(1986,1988年)、《工业企业经营管理学》(1986,1988,1990,1992,1994年)、《工业企业经营学》(1985年)、《生产管理学》(1988年)、《技术创新管理》(1990年)、《企业经营战略》(1993年)、《技术管理与技术创新》(1995年)、《技术创新与持续发展》(1995年)、《生产与业务管理》(1986年)、《管理学》(1997年)、《第二届技术管理与技术创新国际会议论文集》(1998年)、《管理学》(2000年)《研究、发展与技术创新管理》(2001年)、《企业经营管理基本规律与模式》(2001年)等。
获奖情况
l 1988年度浙江大学科技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l 中企协最佳论文奖:“技术创新与经营战略”,1990。
l 浙江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1991年。
l 1991年度浙江大学科技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l 国务院颁发“做出突出贡献”的特殊津贴和证书,1991年10月1日。
l 国家级优秀教材奖:“研究与发展管理”,1992年。
l 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二等奖:“工业企业经营管理学”,1992年。
l 浙江省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我国科技发展道路研究”,1993年。
l 浙江省企协最佳论文奖“技术创新与劳动生产率”,1994。
l 1994年度浙江大学科技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l 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二等奖:“工业企业经营战略”,1996年。
l 浙江省计经委现代化管理理论成果二等奖:“国有企业改革理论与模式研究”,1997年。
l 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企业技术创新统计研究”,1999年。
l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2001年。
l 浙江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001年。
l 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1年。
l 中国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