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泛华低空经济研究院
国家正在开启“向天空要GDP”的新时代。随着无人机、eVTOL等技术的突破,低空经济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方向,各地纷纷布局物流、交通、旅游等应用场景。然而如何平衡基础设施投资与产业培育、破解空域管理难题、激活社会资本参与,仍是多数城市面临的现实困境。唯有以战略思维统筹全局、以系统思维整合资源、以平台思维构建生态、以项目思维推动落地,聚焦“模式、制度、路径、金融”四大创新,才能为低空经济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解决方案。
一、模式创新,探索“区域经济+低空经济”融合发展模式
耦合区域经济,催生新兴业态。低空经济作为赋能型产业,面向城市和乡村地区不同应用场景,与地区农业、林业、文旅产业、应急产业等特色产业深度耦合,围绕“核心场景+低空经济”融合发展,以无人机智慧巡检、低空物流配送、立体化城市交通等场景为牵引,构建“科创驱动+场景定制”新业态矩阵,形成“空域共享+数据互联”产业协同模式,激活农业植保、文旅观光、应急救援等传统业态内生动能,为城市在“有中生有”基础上创造“无中生有”的低空新业态,既重塑传统产业空间形态,又孵化出低空制造、智能运维等配套链条,为城市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新增长极,探索“区域经济+低空经济”融合发展模式。
低空要素赋能,低空经济育城。统筹空域开发运营、低空协同保障和低空产业运营等综合服务功能,通过建设“低空经济数字运营平台”实现数字孪生技术促进低空要素聚合,导入工业设计、产品研发、产教协同、供应链金融等低空高端要素,构建“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应用”全链条服务体系。通过数据贯通实现无人机智造、空域管理、场景运营的深度耦合,创新“科技金融+产业孵化”融合机制,搭建低空产品展示交易数字窗口,形成要素共享、产城联动的育城生态,既能加速低空经济与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业的跨界融合,又通过要素集成创新,为地区构建“平台赋能-集群发展-城市升级”的新型产业演进路径。
构建完整体系,区域协同联动。低空经济是一个巨系统,基于县域、市域、省域等不同空间范围协同发展关系,探索低空经济“1+N”行动计划,在区域中心城市或基础条件较好的城市,打造1大低空经济创新中心,通过低空市场换产业,逐步构建“示范场景+产业园区+场站建设+运控平台”的低空经济完整发展体系,形成低空经济“点线面体”建设项目,发展低空总部经济,实现低空经济“港产城人”融合发展,在全省其他地区布局N个低空应用示范基地和低空产业协同基地,实现全域低空产业协同分工与场景多元化应用,共筑区域低空经济产业新集群。
二、制度创新,探索“空域改革+特许经营”政企合作机制
强化空域改革,激发低空活力。地方政府可主导低空飞行基础设施建设,但空域审批、飞行安全监管等职能仍由中央统筹,民用航空法修订草案提出“明确空域划分兼顾低空经济发展需求”,推动分类管理(开放区、限制区、禁飞区)和动态调整机制,为飞行器运营提供法治保障。因此,地区政府应强化以空域制度创新为引擎,通过建立空域分类管理、动态适配机制和城市数字化空域平台,突破传统空域资源碎片化瓶颈;同步推进适航认证、运行监管等配套制度体系,释放无人机物流、空中交通、低空旅游等业态发展动能。
注重顶层谋划,提升示范价值。制度瓶颈是低空经济发展的核心制约,需在国家制度与地方实践间寻找平衡。地区低空空域改革应站在国家或全省层面,以“政策突破+技术迭代+场景落地”为主线,通过建设“国省级低空经济示范区”探索地区空域制度创新设计,以空域运营权促进城市低空场景开发、低空产业链延伸、低空技术应用等协同发展。谋划"顶层设计+场景驱动"的改革模式,既保障了空域安全高效利用,更催化出低空经济产业链,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和经济增长极提供制度性支撑,通过试点积累经验后推广至省内(国内)更大区域范围。
构建经营体系,创新合作机制。以空域制度创新为突破口,构建低空经济的特许经营体系,整合空域资产、土地资产与数据资产等核心资源,构建低空经济特许经营权授权体系,通过政企协同探索“授权管理+市场运营”合作机制,通过政策设计明确空域使用的准入条件、运营规则和收益分配机制,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的协同发展模式。通过明确空域使用规则与权责边界,打造开放共享的低空经济生态,激发多元主体参与活力,推动无人机配送、空中通勤等场景规模化落地,为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系统性制度动能。
三、路径创新,探索“场景示范+人才培养”科学发展路径
拓展低空场景,建设应用基地。低空经济的生命力在于应用场景的规模化落地,需以试点示范带动技术迭代与市场培育,以场景示范带动场景开发、产品设计、组装生产等产业链延伸。聚焦农业植保、文旅体验、应急救援等特色领域,建设低空场景应用示范基地。完善场景开发政策工具包,以示范基地为载体推进适航认证、空域划设等制度创新试点,构建“特色场景挖掘-技术产品适配-商业闭环验证”的全链条培育体系,推动低空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强化人才培养,塑造低空优势。抢抓当前国家低空人才巨大缺口发展机遇,构建"政企校"三位一体低空产教融合平台,围绕无人机运维、空域智能管理、航空器制造等产业链需求,建立人才定向输送机制与技能等级认证标准,探索建设“低空经济产业学院”等项目,以人才培养促进地区特色产业与低空经济深度融合,加强教育链与产业链协同,完善人才供给链,形成"产教资源共享-人才联合培养-技术协同创新"的可持续发展生态,为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真正有效链接起院校端和低空产业端,实现“人在哪儿,产业就在哪儿”。
找准低空切口,创新发展路径。以“场景示范+人才培养”为突破口,按照"示范引领-人才筑基-产业延链"的梯次推进逻辑,制定城市低空经济发展路线图。初期以农业植保、景区巡检等技术成熟度高的低空场景为突破口,建设示范性应用基地,同步搭建产教融合实训中心培养无人机操作、空域规划等紧缺人才。中期通过场景数据沉淀反哺技术迭代,延伸发展智能航电设备研发、低空数据服务等产业链环节,配套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孵化物流无人机、eVTOL等创新业态。远期形成涵盖基础设施运营、智能装备制造、空域管理服务的产业集群,构建"场景验证牵引技术突破-人才供给支撑产业升级-集群效应激活生态繁荣"的演进路径。
四、金融创新,探索“红利资金+社会资本”金融支撑体系
包装重大项目,释放政策红利。瞄准国家最新政策导向,围绕"新基建、新城建、平急两用设施、标准化/定制化厂房+低空经济"融合发展方向,系统谋划低空经济重大项目集群,聚焦无人机起降枢纽、空域管理数字平台、低空通信导航系统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引进中央预算内资金、专项债、超长期特别国债等资金红利,同步构建涵盖研发制造、运营服务、数据应用的低空产业生态体系,形成"基础设施先行-应用场景拓展-产业集群集聚"的良性发展格局,最大化释放国家低空经济政策红利。
设立低空基金,加速产业孵化。打通低空经济“科技-产业-金融”循环体系,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模式设立低空经济产业基金,整合企业、金融机构等多方资源,围绕低空经济产业链关键环节进行布局,重点投向基础设施、技术研发和场景应用三大领域,形成“政策输血-基金造血-产业活血”的良性循环,破解重资产、长周期、高技术壁垒的行业融资难题。通过基金撬动社会资本形成放大效应,配套建立科创孵化器与产业加速器,构建“基金招商+技术转化+园区承载”的产业培育机制。
多元金融支撑,打造价值高地。通过构建“财政引导-资本撬动-产业聚合”的结构化金融体系,以政策性红利资金(如政府专项债、低空产业引导基金)为杠杆,激活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探索与城市新基建专项债、REITs等融资工具联动,形成“投贷债保”组合式金融服务体系,加速低空经济科技成果商业化进程,构建多元资金支撑体系赋能低空产业生态,打造区域价值投资新高地。
低空经济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是一场系统性变革,泛华集团已正式布局低空经济赛道,成立了“泛华低空经济研究院”,联合战略合作伙伴,打造集区域经济研究、场站规划设计、低空基地运营、低空技术研发、低空场景开发、低空产业运营、人才开发及运控保障等综合运营业务能力,聚焦地区多元化低空应用场景,构建“智库+空域开发运营+低空人才培养+投建运一体化”全周期服务模式,因地制宜导入低空经济高端要素及产业资源,推动低空项目落地投资运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将为城市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数字化、可操作、可持续、伴随式、强运营的系统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