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山东海洋故事——宋秀凯:向“生态杀手”互花米草“宣战”
【编者按】依海而立,向海图强!海岸线占到全国近六分之一的山东,发展的最大优势和潜力都在海洋。建设海洋强省的道路上,留下了无数齐鲁海洋工作者的奋斗身影。近期,山东省海洋局与大众日报联合推出专题采访《讲述山东海洋故事》,聚焦山东海洋高质量发展和海洋人物,讲述山东海洋故事。本期采访嘉宾为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滨海自然保护地与湿地研究中心主任宋秀凯。
【人物档案】宋秀凯,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滨海自然保护地与湿地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海洋生态监测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研究,获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三等功2次表彰,所在团队荣获“20届全国青年文明号”“2023年度省自然资源厅直属机关青年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主持和参与海洋公益科研专项、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山东省海洋发展类项目10余项,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海洋与渔业青年科技奖1项。编写著作10部(9部为主编/副主编),发表核心论文60余篇;授权专利30项,软件著作权26项。2020年作为“山东省互花米草综合治理工作专家委员会”秘书开展省委、省政府批示的互花米草治理防范工作,编制《山东省互花米草治理实施方案》《山东省互花米草治理技术手册》,为山东省互花米草防治提供技术支撑。
近日,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滨海自然保护地与湿地研究中心主任宋秀凯和同事们整装出发,开启了今年新一轮互花米草野外监测工作。
“要实地看看治理后的区域有没有互花米草复生,检查一下治理区域生态系统恢复情况。”宋秀凯向记者介绍,2020年,山东省成立了由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为牵头单位的技术攻关小组,承担互花米草空间分布调查、治理技术研发和治理成效评估,为全省互花米草防治工作提供技术支撑。目前,在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山东省海洋局的组织安排下,山东省互花米草已经基本清除完毕,进入治理后期的管护和生态修复阶段,后续主要任务是防复发和开展修复工作。
互花米草,曾经的“海岸卫士”,如今的“生态杀手”。1979年,我国引入互花米草用于保滩护堤、促淤造陆,然而,极强的繁殖能力使其快速蔓延,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带来严重影响。随着生态“负效应”日益显现,2003年,互花米草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同时被列入世界最危险的100种入侵物种名单,互花米草成为一种不得不清除的入侵物种。
2020年下半年,一场没有硝烟的战草行动在山东沿海地区打响。宋秀凯介绍,山东省互花米草分布在沿海7市的23个县(市、区),总面积约13.56万亩。2020年8月,按照边试点、边推广的模式,山东启动实施全省互花米草治理工作,成为全国范围内最早开展省域一体化治理的省份。
由于各地实际情况不同,治理互花米草不能一刀切。山东沿海各地因地制宜,主动探索适合的防治路径。
“东营是我省互花米草防治工作的主战场。”宋秀凯说,在黄河三角洲,互花米草分布面积大、作业难度大。当地采取“刈割+翻耕”“挖掘深埋”等防治方法,实行地表植株清零行动,有效遏制了互花米草的蔓延势头。对于复发扩散或新入侵的互花米草片区,纳入治理任务清单,强化监测管护并及时清除。经过三年多的攻坚防治,东营境内互花米草已全部得到治理。同时,当地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推动本土生物种群恢复,有效维护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安全。
在丁字湾区域,情况又有所不同。“这里的互花米草面积虽不及东营,但淤泥易陷,机械设备难以进入,治理难度极大。”宋秀凯和团队在莱阳市先行先试化学治理方法,采用靶向药剂清除丁字湾周边互花米草,同时进行了靶向药剂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作用机理等方面研究。经烟台莱州、莱阳和潍坊昌邑等不同地区试点后发现,互花米草化学治理方法具有成本低、治理后不易复发、生态风险可控的特点,为全省互花米草治理提供了新思路。通过3年多的防治,莱阳全域互花米草基本清除,治理后的区域养殖户开始缢蛏养殖,未利用区域盐地碱蓬大面萌发,湿地生态功能稳步提升。如今,化学方法在全省得到广泛应用,应用面积从初期试点的100公顷扩大到全省近3000公顷。
“目前,山东已基本没有连片生长的互花米草,但鉴于其繁殖力强和易复生的特性,遗漏或复生植株若不及时清除,大面积复生仍有可能发生。”结合治理实践,宋秀凯建议,强化省级统筹,继续将互花米草治理纳入海洋生态文明考核体系,压实属地治理责任。建立跨部门协作平台,整合生态修复与海洋经济发展目标,推动治理与区域产业转型协同。为实现互花米草动态清零,各地应加强遥感影像、无人机监测等技术应用,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实现动态监测和复发风险预警。同时,各地应根据滩涂功能分区制定适宜性修复方案,在生态敏感区(如黄河三角洲)优先恢复盐地碱蓬、芦苇等本土植被;在传统养殖滩涂推广“底播贝类养殖+植被修复”模式,做到分区分类施策,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更加协调统一。
来源: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张文婷 设计 孔令怡 统筹 张晓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