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艾格生物深远海育种育苗基地里,黑鳕鱼苗在游动——经过数周的培育,这种在北极圈深海生活的鱼类已在这里安下了“家”。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今年,我市谋划实施的101个乡村振兴重点项目提前完成年度投资计划。随着一批亮点项目的建设、落地和投产,它们已成为我市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
“游”到乳山的黑鳕鱼,正是我市育苗育种工作成果的典型代表。作为市场上公认的优质鱼种,黑鳕鱼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市场上能卖到150元一斤。但这种鱼类常年生活在冷水域中,如何在威海落脚?产业化正是关键。
引进全球先进的恒温控制和海水循环养殖系统,艾格生物深远海育种育苗基地项目规划了科研中心、育种车间、智能加工车间等,实现种苗研发、生产加工、电商物流、综合服务一体化运行,并依托强大的育种能力,辐射30多家养殖工厂,带动上下游企业直接增收2亿元,吸纳200多名村民就业,走出了“富民强村”的新路径。
进入11月,寻山集团有限公司鲍鱼产业示范园内,一场“走南闯北”的鲍鱼育苗接力正在上演。
鲍鱼生长对水温有着明确的要求。为此,“北鲍南养”逐渐成为近两年来荣成鲍鱼养殖的主旋律。如何更好地提升品质、打造品牌?寻山集团以项目为抓手,投资1.5亿元打造4座规模化育苗车间和7栋综合交易楼以及鲍鱼交易市场,吸引来自福建的400多家鲍鱼养殖户入驻,实现从“原料产地”到“集散交易”的转变。
聚焦产业数字化进行融合创新,这里还将打造鲍鱼智慧化交易中心,实现交易数据的实时展示和市场的实时监控,推动鲍鱼这一我市特色农产品更好地实现标准化发展。数据显示,项目的落成,连同寻山集团的加工生产线,为周边村庄提供了5000多个灵活就业岗位,带动村级增收300余万元。
随着“蓝色粮仓”的不断充实,广袤田野里,更多威海特色农产品正随着项目的落地建设,给村民带来增收致富“原动力”。走进环翠区桥头镇雅格庄村,一座座整齐排列的崭新大棚格外引人注意。棚内成百上千盆蓝莓苗正在“排排坐”,在基质土栽培等先进技术的加持下茁壮生长。
该项目与吉林农业大学李亚东教授团队合作培育新型蓝莓品种,并进口水肥一体化设备,高精度控制蓝莓生长,有效降低生产成本。通过温室、冷棚、露天三种盆栽模式,将蓝莓供应期从以前的2个月拉长到6个月,以错峰上市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我们的产品主打北上广深等市场,丰果期预计年产蓝莓250余吨,带动周边9个村集体增收。”项目负责人说。
在位于经区龙山湖水库不远处,一座座大棚框架雏形已现——这里是龙山湖创意农业样板片区项目正在建设的11座日光温室。
两年前,龙山湖水库竣工验收。但库区产业如何发展?回迁村民如何增收?借助样板片区项目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成为“破题”的关键。
“日光温室引进第九代棚,是目前全国最先进的棚,相当于一个农业数字化车间。”威海广安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企业发展部部长王金明说,今年12月底,11座日光温室就将投入使用,届时将引入寿光拥有自主产权的奶油黄瓜、口感番茄等品种,实现“特菜特种特卖”,亩均收入10余万元。
全要素盘活乡村资源,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该项目还与山东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引进山农酥梨、蓝莓、黑麦等一系列优质作物,并通过改造废弃果园和闲置农房,探索“酿酒葡萄种植+葡萄酒加工+民宿旅游+民俗文化”的产业融合发展方式,将带动20个集体经济组织增收1200万元,帮助5560户村民增收。
来源:Hi威海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