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蓝”力量的三个突破口

来源:山东海洋   发布时间:2024-11-11 17:00:55 

因海之大,万物勃兴。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据世界银行的调研数据显示,全球有约60%的经济体量来自于港口海湾地带及其直接腹地。

山东是名副其实的海洋大省,拥有蜿蜒3500多公里的海岸线和近16万平方公里的蔚蓝海域。2023年,山东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7018.3亿元,居全国第二位,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7.2%。

“蛟龙号”“海葵一号”“深蓝2号”等大国重器从山东交付启航;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的原研海洋一类新药GV-971、国际首个免疫抗肿瘤海洋多糖类药物“BG136”等海洋医药在山东创新研发……在海上交通、海工装备、海洋医药、海洋牧场等多个领域,山东的表现可圈可点。

面向未来,做好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山东锚定“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的目标,建设海洋强省。而在新形势下如何再突围,透过山东这几年在产业培育、政策规划、国际合作等领域的作为,发展路径日益清晰。



人类近几百年的经济繁荣,从某种意义上讲都是从海洋开始的。因此,海洋是开放的代名词,海洋经济带有“天然国际化”的特征。

山东的海洋经济,具有深厚的“国际”特色,并一直在全球坐标中定位自身。

10月24日至25日,2024海洋合作发展论坛在青岛举办。论坛紧跟全球海洋热点,把握全球海洋发展趋势,围绕“蓝色粮仓”、“蓝色药库”、“蓝色金融”、深海开发、绿色航运、科技创新以及海洋可持续发展等前沿领域,设置热点议题。

这一论坛,是山东在海洋领域与世界融合的一个缩影。

制造业是山东经济的顶梁柱,海洋制造则是山东海洋产业的强项。在大型设备制造领域,山东立足全球,精准对接客户需求,正成为世界的高端海工装备制造基地。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承接了全球70%以上的绿色船舶订单,造船三大指标以载重吨计分别占全球总量的55.1%、74.7%和61.4%。这其中,山东企业功不可没。

在青岛,北海造船与青船公司两大船企生产订单均排产至2028年,“绿色动力”的中型集装箱船、大型散货船、养殖工船已成为青岛制造的一张名片。

在威海,招商局金陵船舶(威海)有限公司内,多艘客滚船同时在建,其高端客滚船订单生产工期已排到了2028年,航迹广布英国、法国、瑞典、西班牙、意大利、土耳其、加拿大等世界各地。

与此同时,山东海洋装备制造屡屡突破“上限”,成为业内引领者。

8月16日,我国对外交付的重量最大、集输能力最强的国际海洋油气平台,从青岛起运出境。该平台由海洋石油工程(青岛)有限公司为沙特阿美承建,标志着中国企业国际海洋油气工程建设能力实现新突破。

此外,中集来福士自主研发建造的蓝鲸系列平台,在我国南海可燃冰试采中创造多项世界纪录。今年刚投产的“海葵一号”是亚洲首艘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主要负责水下开采出来原油的加工、存储和外输,“海葵一号”的投产标志着我国深水油气装备自主设计建造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耕海1号”是全国首个智能化大型生态海洋牧场综合体平台,突破了海洋工程、现代海洋牧场、渔业智慧养殖等领域80余项核心技术,是全国最大单体养殖水体。

在新能源装备赛道,山东也不断加速。比如,东营依托自然禀赋,大力发展海上风电装备产业,高标准规划建设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吸引了上海电气、中船海装、金雷科技等15家头部企业进驻。产业园从纤维树脂到叶片,从桩基、主轴、塔筒再到风电主机,基本构建起了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链条。



未来的竞争是科技的较量。要想提升海洋经济的成色,必须夯实科技创新的底色。

放眼全国,山东在海洋科创领域优势明显。目前山东共有“国字号”海洋科研平台50个,集聚了全国约40%的涉海高端研发平台,全国近一半海洋科技人才、1/3海洋领域院士集聚在山东。“十三五”以来,山东海洋领域共有16项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占该领域全国获奖总数的40%以上,居全国第一位。

厚重的科研实力,为山东海洋产业和海洋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过去60余年里,我国海水养殖的“藻、虾、贝、鱼、参”五次产业浪潮均发源于山东,成形于山东,靠的就是科研创新。

近年来,将深远海养殖从蓝图变成现实的“国信1号”也诞生在山东,它是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于2022年交付使用。今年上半年,“国信1号”成功产出大黄鱼800吨。目前,“国信1号”已经形成30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突破了船载舱养、水体交换、减摇制荡、减振降噪、清污防腐、智能集控六大关键技术。项目累计形成系列技术成果60余项,申请专利保护40余项。

如今,深远海养殖山东已实现领跑,累计建成重力式深水网箱2600余个,大型深远海养殖装备28台(套),养殖水体达280万立方米。一批产量大、自动化程度高的现代化养殖装备投入使用,为全国发展深远海养殖积累了经验。

众多科研机构的产出,以及浓厚的海洋文化,大大提升了产业转化的可能性。

这几年,青岛重点发展海洋观监测装备、无缆水下机器人(AUV)、有缆水下机器人(ROV)等高端智能装备,培育了青岛海舟、镭测创芯、澎湃海洋、森科特、罗博飞等领军企业。

青岛明月海藻集团通过产学研融合,推动海藻生物产业向高端化、高值化发展,与大连理工大学、中国海洋大学联合组建“海洋食品加工与安全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如今,明月海藻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海藻生物制品生产企业,主导的明月海藻酸盐产品生产规模、产量、销售量均居全球首位。

当然,山东在海洋科创上也有一些短板。比如,海工装备关键核心技术被欧美垄断,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与世界水平有一定差距,科研成果转化率也有待提升,新兴海洋产业虽发展较快但规模尚未实现突破,等等。

为此,山东从顶层设计上予以规划、扶持。《山东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中专门提到,推动海洋科技创新加快发展。具体包括发展自主可控的海洋信息技术和装备、构建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技术体系、强化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技术支撑。



海洋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港口则是撬动海洋经济的关键支点。

一流港口能够吸引更多的货源和航线,促进贸易和投资,对推动区域经济繁荣发挥着重要作用。

山东的港口在世界港口版图中已经占有重要的一席。以2019年整合成立的山东港口集团为例,货物吞吐量跨越五个亿吨大台阶,从2019年的12.7亿吨攀升至2023年的17.1亿吨,增幅达34.6%;集装箱吞吐量从2709万标箱增长至4132万标箱,增幅达52.5%,总量分别位列全球港口第一位和第二位。青岛港、日照港、烟台港进位争先,分别位列全球沿海港口排名第四、第七、第十位,渤海湾港货物吞吐量是成立之初的3倍。

来往于山东海湾的密集船只,成为山东与世界深度融合以及山东高水平开放的现实写照。山东的雄心不止于此。根据最新规划,到2025年山东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将突破20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000万标箱。

货物畅达的背后,不仅能壮大港口的实力,更能提升区域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因港兴城的案例在世界上比比皆是。山东港口集团总部所在的青岛,正在构建层次更高的现代航运服务业体系,打造世界一流国际航运中心,以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

需要注意的是,从“超级港口”到“超级城市”并非一蹴而就,持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打造商贸、金融、法律等高端航运服务的“软实力”,从“数箱子”转向“数票子”,才是加速海洋创新要素集聚、进一步提升海洋资源全球配置能力的关键。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一个明显的轨迹,就是由内陆走向海洋,由海洋走向世界。

在这个持续成长的赛道,山东发挥优势,做好高端制造、科技创新和港口建设三大板块,山东的深蓝之路就会大有可为。

来源:山东宣传(原创 于君怡 主播 黄蕊)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