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蓝色生态系统 推动蓝色经济发展--面向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海洋科技创新论坛综述
8月23日~25日,面向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海洋科技创新论坛在海南省三亚市举办。论坛由海南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和澳门大学联合主办。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英国驻华大使馆等机构的官员,以及21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围绕海洋开放科学、蓝碳(海洋碳汇)监测与评估、蓝碳科学与政策、滨海湿地保护与修复、热带海岛可持续发展、人工智能在海洋环境中的应用、珊瑚礁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等话题进行了讨论。
论坛还举办了“应对气候和人类挑战:滨海湿地的未来之路”中英对话、“联合国'科学十年’视角下的海洋可持续发展”研讨会;邀请联合国第三次全球海洋评估海洋植物和海草床等章节作者,围绕海洋植物和海草床的现状及挑战等话题进行探讨。
保护蓝色生态系统,促进可持续发展
"当前全球生态系统面临严峻挑战,保护和恢复自然的成本远低于其受损后的修复费用。通过创建和有效管理生物圈保护区,特别是在蓝碳生态系统中,可以实现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平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前秘书长米格尔·克鲁斯纳-戈特教授在详细介绍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在自然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的创新作用后,呼吁各国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投资,并倡导“30x30”目标,即到2030年保护全球30%的土地和海洋区域,以应对加速的物种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
在探讨滨海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未来发展方向时,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崔丽娟提出了“近自然恢复”的理念,强调通过生态保护和修复技术的创新,提升滨海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特别是在碳封存方面。她呼吁建立国际合作机制,推动全球范围内的滨海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以确保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尽管可持续发展是全球应对环境和社会挑战的核心理念,但在实施中仍存在诸多局限,如缺乏社会共识机制和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亚洲气候变化教育中心郑大渊教授探讨了可持续发展固有局限的克服方法,强调通过建立纵向的环境优先框架,加强政府的治理能力,尤其是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致力于社会共识内化。
菲律宾棉兰老国立大学主校区校长赫尔南多·巴科萨教授、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太平洋地理研究所阿纳托利·卡楚尔教授和澳门大学海洋科学系主任徐杰教授,分别对菲律宾蓝色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俄罗斯远东沿海和岛屿生物圈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以及珊瑚礁水域微生物过程对温度变化的响应进行了探讨。
“蓝色生态系统在调节地球温度、储存淡水和防风防浪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这些生态系统正面临着气候变化、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多重威胁。”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项目官员刘思佳表示,环境署倡导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管理方法,结合区域海洋计划和可持续蓝色经济倡议,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李黎博士表示,在联合国“科学十年”倡议框架下,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对海洋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要进一步普及海洋科学知识,提升公众保护意识,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提升滨海湿地的气候韧性
'要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以确保候鸟栖息地的长期保护。”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区学院雷光春教授探讨了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沿线关键栖息地的修复方法及措施。这些栖息地面临的主要威胁包括围垦、污染和外来物种入侵。他建议通过微地形改造、水位调控和湿地生态修复等措施构建高潮位栖息地,可以有效恢复候鸟的栖息环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德里办公室科学部项目专家贝诺·伯尔博士介绍了“浮动红树林”这-创新理念,并强调其在应对全球环境挑战中的潜力。“传统红树林面临的土地竞争和保护压力日益增加,可以利用可回收海洋塑料搭建浮动结构,在海洋上种植红树林,不需要土地也无须灌溉。目前,这一项目己在部分地区测试,未来有望在全球范围内推广。
香港城市大学海洋污染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梁美仪教授介绍了通过生态工程创造生机勃勃海岸线的前沿研究。他强调,通过引入生态砖和生态板等技术,可以显著提高海堤的生物多样性,并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海平面上升挑战。梁美仪呼吁,在未来的海岸线建设中更多地应用这些创新技术。
'沿海湿地如盐沼和潮间带滩涂在碳储存和海岸防护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然而,这些生态系统正面临来自海岸开发、沉积物供应减少和外来物种入侵等多重威胁。”天合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张海呼吁采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如通过潮汐交换、沉积物补充等措施来恢复和保护关键栖息地,以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双赢目标。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周毅研究员深入探讨了中国海草床的退化现状及生态修复技术。三亚珊瑚礁生态研究所所长吴川良重点讨论了三亚地区珊瑚礁的分布现状及保护策略。斯里兰卡国家水生资源研究发展署高级科学家萨拉特·贾扬塔呼吁,通过科学研究、政策支持和国际合作,进一步推动蓝碳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以确保其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加强国际合作,加快海洋植物生态系统修复
海草床、红树林和盐沼等海洋植物对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海岸线以及发挥碳汇功能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由于气候变化、沿海开发和污染,这些关键生态系统正在迅速退化。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杰森·霍尔-斯宾塞教授重点讨论了全球海洋植物生态系统面临的严峻挑战与潜在的恢复机会,呼吁加强全球合作,通过科学研究和政策支持,加快修复海洋植物生态系统。
红树林是全球最县生产力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具备重要的生态功能,包括沿海保护、水质净化和栖息地提供。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王友绍研究员深入探讨了红树林生态学。“基因研究揭示了红树林在重金属、低温和干早等极端环境下的适应机制,要加强国际合作,推进红树林的生态修复与保护,以应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带来的挑战。”王友绍表示。
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讲师埃里克·范·多恩博士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法治保护海洋植物。他强调,国际和区域法律框架在保护海岸环境和减缓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湿地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多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公约在海洋物和生态系统保护中具有重要作用,要进一步推动全球海洋植物保护和生态恢复的法律进程。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的邹元春研究员探讨了气候变化对中国红树林潜在分布和碳储量的影响。韩国启明大学的多尔萨夫·克尔法希助理教授探讨了地中海海洋植物的现状及其面临的威胁。苏丹红海大学纳希德·奥斯曼副教授探讨了红海海洋植物的现状及其面临的保护挑战。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维护生态平衡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鼓励通过科学研究、社区参与和国际合作等,确保未来的生态环境和物种的生存。”英国驻华大使科技参赞万达·格林提出了提升公众生态保护意识的必要性。
关注海草床保护恢复,加速海草蓝碳科学发展
海草生态系统在缓解和适应气候变化中具有巨大潜力,不仅能够支持渔业生产,还能提供沿海保护和改善水质等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印度尼西亚国家研究与创新署海洋研究所所长乌迪埃科·赫尔纳万教授详细介绍了加速海草蓝碳科学发展的策略,呼吁通过优先研究、增加资金培养更多科学家、促进合作以及加强数据共享等措施,加速发展海草蓝碳科学,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贡献。
海南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赵鹏副研究员介绍了全球海草床生态系统的最新研究进展。“相较于之前,联合国第三次全球海洋评估更多地关注了海草床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关键作用,特别是在蓝碳储存和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方面的作用。”赵鹏呼吁,要进一步加大对海草床的保护和恢复力度,并通过国际合作推动相关政策制定和实施,以确保这些重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巴西里约热内卢州立大学的乔尔·克里德教授探讨了西南大西洋地区蓝碳和海草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性。伊朗国家海洋学研究所埃马德·库查克内贾德博士深入探讨了印度洋西北边缘海域、波斯湾和红海海草床的现状及其面临的威胁。巴西伯南布哥联邦大学的若泽·菲略教授探讨了2019年大西洋最大的一次石油泄漏对巴西海岸海草床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泰国宋卡王子大学理学院院长安查娜·普拉提普教授探讨了海草床在缓解气候变化中的关键作用。
“城市化对海洋环境产生了巨大压力,增加了沉积物、营养物质和污染物的输入,威胁到海草生态系统的生存。”马来西亚理科大学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萨兹丽娜·萨利赫博士探讨了蓝碳与城市海草床保护的政策影响和生态系统健康问题。她强调,城市海草生态系统具有独有特征,需要制定针对性的保护策略。她呼吁通过建立城市海草保护区,推动科学研究与政策结合,以增强城市海草床的韧性,并支持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项目专家杉浦爱博士强调了开放科学在海洋研究中的关键作用。她指出,开放科学的透明性、包容性和全球合作,使科学知识更加公开,从而有助于应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全球海洋挑战。她呼吁各国加大对开放科学的基础设施、能力建设的投资和政策支持。
印度尼西亚海洋-气候和海啸浮标运行计划项目主任瓦休·潘多博士详细介绍了印度尼西亚在全球变暖、海洋酸化、气候变化对海洋和沿海生态系统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深圳华大智造科技研发体系副总裁陈芳分享了环境DNA测序技术在滨海湿地和海洋物种保护中的应用前景。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白雁研究员探讨了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近海碳汇进行监测与计量的前沿方法。挪威陶朗集团亚洲区公共事务副总裁常新杰探讨了如何通过陆地解决方案应对海洋塑料污染问题,呼吁在海南自贸岛建设现代化回收体系,推动循环经济转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单光存教授介绍了人工智能与机械技术在海洋科学中的应用。“将人工智能与机械技术结合,研发智能水下机器人,用于勘探海底地形地貌、监测海洋环境和资源调查,将极大助力海洋科学的研究与进展。”单光存表示。
“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海洋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海南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沈义俊探讨了海洋科技新质生产力在助力海南自贸港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沈义俊指出,海南在深海科技、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能源等领域具有显著优势,应加快形成与自贸港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推动深海资源开发和清洁能源利用,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信息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