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的蓝色“碳”索之路

来源:山东海洋   发布时间:2024-07-30 16:51:50 

“蓝碳”,即海洋碳汇。从2009年联合国有关部门与组织正式提出“蓝碳”概念,到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海洋碳汇核算方法》《蓝碳系列技术规程》《“一带一路”蓝色合作倡议》等多部政策文件,蓝碳发展进入到规范化、系统性的新阶段。随着国家“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的推进,蓝碳经济作为经济转型和发展的新引擎,迎来广阔的发展前景。


近年来,威海重视“蓝色实力”落地问题,借助海洋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蓝碳经济,创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碳汇研究平台和交流中心,开展海洋碳汇交易试点,开展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升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全方位发挥海洋生态系统的资源价值、经济价值及社会价值,推动威海基本建成具备专精特色的“蓝色活力之都”。


串“碳”成链,蓝碳产业链条稳健延伸,为蓝碳经济发展输出更多“威海方案”


如今,在文登南海新区的海岸线上,碱蓬、柽柳、藜麦、狗牙根、月见草等20多个品种在含盐量高达15‰的土地上茁壮成长,而在十年前,这里却是“寸草不生”。这是威海市蓝色经济研究院扎根“种草”的成果。


这里是全国唯一的海洋碳汇主题园区,威海市蓝色经济研究院和海洋生态经济研究院在此实施了浅海贝藻标准化碳汇扩增养殖模式构建与示范等项目,开发出柽柳汽水、碱蓬籽食用油等蓝碳衍生产品并推向市场,一条由蓝碳引发的产业链从无到有。


毋庸置疑,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在威海,看不见、摸不着的“蓝碳”正变成“真金白银”。

威海有着得天独厚的蓝碳经济发展条件,拥有16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33处省级海洋牧场项目,2015至2020年牧场养殖的非投饵型贝藻类年均减排二氧化碳48.12万吨,占全省减排量的三分之一。在全国率先出台了《蓝碳经济发展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底,蓝碳经济将在威海全市海洋经济中占比超过30%。


近年来,威海大力发展以海带、牡蛎为重点的贝藻类养殖,持续增强海洋渔业碳汇能力,成为我国重要的渔业碳汇库。2023年,全市贝藻类养殖产量约209万吨,相当于储碳15.27万吨。此外,在全国率先将海草床修复列入人工增殖计划、海岸带整治修复项目,在全国首创“政府+团体+企业”海草床公益修复模式,吸引各类修复资金超1亿元,全市海草床面积达到7000亩,储碳6.48万吨。建设5处盐生植物种质繁育产学研基地,筛选出碱蓬、柽柳等16种高效固碳品种,通过繁育推广加快滨海湿地生境恢复,全市盐地碱蓬湿地面积达到8200余亩,储碳7000余吨。


蓝碳资源宝库的蓄藏,为威海蓝碳经济的发展提供基础,一项项关于“蓝碳”的技术攻关,助力蓝碳产业链条稳健延伸,价值实现倍速提升。发挥唐启升海草床生态系统碳汇观测院士工作站、焦念志海洋生态经济院士工作站集聚辐射引领作用,开展重点养殖品种碳汇方法学制定,突破碳汇机制、碳汇计量、增汇技术、生境修复等关键技术;与清华大学科研团队合作,完成全国首个“蓝碳”方法学——海带养殖碳汇方法学编撰工作,同步申请国内第一个蓝碳行业团体标准。举办2022海洋生态经济国际会议,持续提升全球蓝碳“策源地”品牌效应。南海新区香水河生态小岛60余吨碳汇权益转让给海洋生态经济国际会议,成功实现会议“碳中和”,助力威海市蓝碳交易破题,推动海洋碳汇交易走向国际,力争逐步将蓝碳交易体系拓展为国际化市场体系。


点“碳”成金,蓝碳金融属性不断拓展,“海洋蓝”澎湃“绿动能”


应对气候变化,推进低碳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要实现“双碳”目标,仅靠海洋生态系统固碳增汇还远远不够。对此,利用市场机制来控制和管理温室气体排放,成为更强有力的减排手段。


当“碳”成为一种可交易资产时,无疑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和推进经济发展转型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从威海荣成市海滨向海远眺,当地一家海产品养殖企业的10万亩确权海域一望无际,看似与寻常海水养殖基地无异。“给这片海做个三维透视,才能看出藏在海面下方的奥秘。”企业负责人介绍,眼前海域是一套立体养殖模式,上层养殖海带、裙带、龙须菜等藻类,中层养殖贝类,底层是人工鱼礁,养殖鱼、海参等。


采用这一模式,不仅单产比传统模式提高近30%,“蓝色碳汇”也从中产生。藻类、浮游类植物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贝类又以藻类为食,将碳分子以生物沉积的形式排解到海底,这些沉积物又成为海参、沙蚕的“美食”。如此一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沉入海底,形成海洋碳汇,变现由此实现。

2021年,威海在全国率先发放总额2000万的“海洋碳汇贷”,该企业正是依靠这项技术拿到首笔贷款,质押物是42.5万吨碳排放权。由此,看不见、摸不着的“蓝碳”从无价变得有价,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实现“双向奔赴”。


在金融“活水”的滋养下,威海越来越多的蓝色产业不断迸发出新的发展活力。时隔一年,2022年5月,中国人寿财险威海市中心支公司与荣成市荣成楮岛水产有限公司成功签订“海草床碳汇指数保险合同”,国内首款商业性海草床碳汇指数保险在威海成功落地。该险种以海草床碳汇富余价值,包括固碳经济价值和修复成本等作为补偿依据,以海草床因特定海洋环境变化造成的碳汇减弱事件为保险责任,充分保障海草床固碳的生态效益和经济价值。不久后,牡蛎养殖碳汇指数保险合同成功签订,全国首批渔业碳汇指数保险再次落地威海。


“海洋碳汇保险和贷款,一个是为了保障固碳效果,一个是将固碳效果转化为资金。”威海市蓝色经济研究院副院长丛永平介绍,这些创新贷款与险种的开发应用,是碳汇价值多元转化的一次金融尝试,对扩大海洋资源利用、推动绿色金融创新、推动山东省海洋生态高质量发展具有开拓性意义。“我们正在为更多涉海企业申请‘海洋碳汇贷’提供碳汇计量与评估报告,让蓝碳由‘无价’变‘有价’的路径更加清晰。”


“碳”路向前,蓝色经济走深走实,抢占蓝碳国际制高点


如期实现“双碳”目标,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提升海洋生态碳汇能力。


每到寒冬之际,荣成天鹅湖迎来近万只从西伯利亚、蒙古国等地迁徙而来的大天鹅,它们在此栖息4个月度过严冬。连续十几年,荣成通过人工增殖大叶藻,实施湿地修复工程等措施,为越冬大天鹅营造良好的栖息环境。而大叶藻不仅是大天鹅的食物,其构筑的海草床是近海海洋生物栖息、繁殖的场所,对维持海洋环境、调节全球气候、净化水质等也有着重要作用。据测算,修复养护1万亩的海草床,可以中和20万辆汽车每年的碳排放量(汽车每年平均行驶2万公里),足见海草床蕴藏着储碳固碳的强大力量。

近年来,威海海洋部门与相关科研团队合作,在天鹅湖、桑沟湾等海域实施海草床修复实验,形成海草床修复国家标准2个,全市海草年育苗能力超过2000万株,综合实力全国领先。威海还在全国率先把海草床修复列入人工增殖计划,截至目前,已修复海草床6750亩,固碳约6.2万吨。


开展典型滨海湿地蓝碳本底调查工作,推进海岸带生态系统修复,增加海草床面积……威海的每一步行动为发展蓝碳经济奠定着坚实的基础,自2012年以来,全市累计实施了海域海岛海岸带“蓝色海湾”等53个海洋生态修复项目,累计获得上级补助资金超过22亿元,带动社会投资超过40亿元,修复受损岸线超过120公里,修复滨海湿地超过1200公顷。蓝碳——生态——蓝碳的良性循环逐渐显现。从“投钱变绿”到“以绿生钱”,占全省1/3海岸线的威海打造了海洋生态修复“威海样板”,为探索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突破口。


抢占蓝碳国际制高点,发挥引领海洋碳汇创新的先发优势,强化蓝色经济对城市发展转型的带动作用。如今,蓝碳经济已成为威海市建设创新型国际化海洋强市的重要引擎和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密码”,城市国际化的海洋价值不断彰显。


来源:海报新闻客户端(记者 王珏)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