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24家具有海洋学科优势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中央企业海洋工程技术创新联合体成立!

来源:智慧海洋圈子V   发布时间:2024-07-17 16:07:25 

7月15日,由国务院国资委科技创新局指导,中交集团等10家行业领军的海洋工程中央企业为核心,联合清华大学等24家具有海洋学科优势的高校和科研院所,12家大型企事业单位及民营龙头企业,集中优势力量组建而成的中央企业海洋工程技术创新联合体在京成立

据介绍,该创新联合体旨在践行国家海洋强国战略,支撑国家重大工程、重大装备以及产业发展需求,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

在该创新联合体成立大会上,与会人士深入交流,共话推进海洋工程技术发展,共谋海洋强国建设。

中交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创新联合体总指挥王彤宙表示,组建创新联合体是国务院国资委作出的战略部署。中交集团担任牵头单位,将以新作为推动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同时,要深刻认识国资央企是我国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强化创新主体地位,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再立新功。

交通运输部科技司司长徐文强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海洋工程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规模迅速壮大,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夯实。交通运输部将从加快构筑有组织科技攻关机制、加强海洋工程与载运装备技术研发应用、推动交通工程专业软件和系统研发等三个方面服务支撑海洋工程技术发展。

自然资源部海域海岛管理司司长何广顺认为,组建中央企业海洋工程技术创新联合体,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既能紧盯当前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堵点、难点精准发力,也能瞄准海洋工程前沿领域和前瞻技术发展新业态、新技术、新产品,推进实现海洋工程技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意义重大,也是践行海洋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

国务院国资委科技创新局副局长王晓亮表示,国务院国资委将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头号工程,推动中央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和可靠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创新联合体要更好服务国家战略,更优完善运行机制,更深加强协同创新。

据悉,会议还宣布了创新联合体战略咨询委员会和专家咨询委员会名单并颁发证书。

在当天的成立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翦知湣、中国工程院院士欧进萍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喜刚分别作了《深海工程与技术发展》《海上漂浮建筑、城镇与能源等基础设施FRP》及《桥梁工程一从浅海走向深海》等主旨报告,分析了目前世界各国深海探索近况,并从各自的领域透露了我国在深海探索方面的最新研究。

在海底装上人类眼睛

地球表面海洋占71%,其中深海占60%,平均海深达3700米。自20世纪以来,科学家对深海的探索与发现一直在持续,如深海对世界气候变化所起的作用、深海金属矿、海底地层深处生物圈……

探索深海有三大科技手段——深钻、深潜、深网。“大洋钻探迄今已有56年历史,有22个国家共同参与,是地球科学和海洋科技领域规模最大、历时最久、成就最显著的国际大科学计划,凝聚了世界最高水平的海洋科技力量。”翦知湣在其《深海工程与技术发展》报告中说,目前在全球各大洋共有钻井4000多口、取芯四十多万米。

据介绍,我国于1998年加入大洋钻探,设计并领导了4个南海大洋钻探航次,确立了我国在南海深海研究中的国际科学主导权, 为南海深海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据翦知湣透露,中国科学家目前正在建设一个海底科学观测网,建设数千公里海底光电混合缆,把高压电输入到海底,通过海底光电的节点充电,通过有线和无线,把信息传回来。

“我们将这个工程比喻为在海底装上人类眼睛。”翦知湣说。

设海上漂浮城市

在《海上漂浮建筑、城镇与能源等基础设施FRP》的报告中,欧进萍将海上通道、空间拓展、陆海统筹等称为海洋土木工程。

2019年,联合国人居署提出未来海上漂浮城市构想。2020年,美国土木工程学会年度报告提到未来世界两大趋势:一个是超级城市,一个是漂浮城市。

“许多国家已有相应的构思和规划,并逐步付诸实现。”欧进萍提到了美国海洋地产公司的“蓝色地产”漂浮城市项目。该项目位于迈阿密和巴哈马群岛之间,采用高性能混凝土模块建造,长1500米,宽1000米,面积大约是摩纳哥国土面积的一半,预计可容纳人口约1.5万人;“海上釜山”城市示范模型,选址韩国釜山,总面积将达6.27万平方米;为应对海平面上升,马尔代夫的“漂浮城市”,设计 5000个漂浮单元,可居住1.2万人。

2016年,欧进萍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组建了海洋土木工程团队,已做出一些浮式海洋平台结构。欧进萍透露,团队正在对海上大型承重浮体模块、浮体如何固定到海底以及海水海沙混凝土如何抗腐蚀等工程难题进行探索及试验。

起步研究近百米水深更大跨度桥梁

在桥梁建造上,水深小于60米的桥梁为浅海桥梁,水深大于60米的桥梁为深海桥梁。

据介绍,我国在国内外已成功建设了一批水深小于60米,跨径小于2000米的跨海桥梁工程,在深水基础、结构体系、防灾减灾、长寿保障、施工技术、健康运维等方面取得不少技术成就。

“作为实现洲际、陆岛互联互通的咽喉工程,建设深海桥梁意义重大,但也面临着更加严酷的建设条件。更大突破的桥梁跨径,安全长寿健康运维要求更高。”张喜刚认为,这些都将成为未来深海桥梁一些重大的技术挑战。

在《桥梁工程一从浅海走向深海》报告中,张喜刚透露,针对未来单跨1500米的斜拉桥和3000米左右的悬索桥,相关团队已开始起步研究适用于水深接近100米的新型复合技术。

据悉,“中央企业海洋工程技术创新联合体”由国务院国资委科技创新局指导,10家行业领军的海洋工程中央企业为核心,联合清华大学等24家具有海洋学科优势的高校和科研院所,12家大型企事业单位及民营龙头企业,集中优势力量组建而成。

信息来源 | 新华社 记者 沈寅飞;科技日报 记者 矫阳

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及智慧海洋圈子排版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