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鱼礁是指通过科学选址,以修复和优化海洋生态环境为目的,在自然海域中投入人工设计构造物,为海洋动植物提供聚生长和繁殖的栖息场所,借此以保护和增殖海洋渔业资源,同时以达到可持续渔业发展的目的。
目前,我国开展海洋增殖种苗放流种类已经超过70 多种,如中国对虾、虾夷扇贝、魁蚶、海蜇以及梭鱼、牙鲆等。我国在大力发展生态渔业过程中,山东威海、烟台、河北秦皇岛以及大连獐子岛等地通过实施人工鱼礁增殖放流为主的海洋牧场规划建设,收益效果显著。
人工鱼礁效果评估 生态效益。由于人工鱼礁会在其内部空间和周围海域逐渐形成新的生态环境,将对海洋经济动物及水生植物的生长和繁殖产生重要的影响。人工鱼礁对环境和生态效果的影响可为分两大方面,首先是对礁区附近海域非生物环境的影响,其次是对生物的环境影响,两者彼此相互联系。
人工鱼礁非生物影响因子包括改变礁区周围以及内部的流速、流态和营养盐含量等。鱼礁的投入,使得其周围海水的流速和流态发生很大变化,如迎流面形成上升流、背流面形成涡流;在海水中人工鱼礁材质会溶出水溶性物质,其上的附着生物产生分泌物,都会直接改变鱼礁周围水环境;同时还会改善附近海域的水质,使得水体中富营养化的N、P 含量下降,起到改善环境的作用。
由于全球气温变暖,使得“低碳”发展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碳汇渔业”的概念是指通过渔业生产活动促进海洋生物吸收水中的CO2,并通过收获海洋生物产品,将碳移出水体的过程和机制。海洋拥有巨大的碳汇潜力,人类每年所产生的CO2,有1/3被海洋吸收。碳汇渔业是一种生物碳汇方式,发展渔业生物碳汇技术,有助于提高生物固碳效率,促进渔业生态平衡,对发展我国低碳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人工鱼礁投放到海域中,其周围区域非生物因子的改变,进一步导致礁区生物因子的改变,最终效果是导致鱼礁区生物资源量大大提高。鱼礁作为生物附着生长的一种基质在其表面着生,逐步产生对礁区周围底栖生物和浮游生物显著的影响。
经济效益:人工鱼礁经济效益指标通常包括投礁前后海域生物资源量变化及产值;或者礁区投放海珍品苗种产值。通过对连云港海州湾人工鱼礁进行3次拖网渔业资源调查,发现投礁后礁区渔获量比投礁前增加1倍左右,其中鱼类渔获量增加最多,通过对比同时期鱼礁区与对照区渔获量,发现鱼礁渔获量显著增多。通过人工鱼礁投放前后及对照区的对比发现,礁区渔业资源及其海洋生物资源均有明显增加,可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证明人工鱼礁在恢复生态资源和提高生态利用率具有优越性,说明人工鱼礁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人工鱼礁的建设使得广大渔民对现代渔业有了新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宣传了环保和可持续利用资源的思想,同时也解决了渔民转产转业的难题,开发旅游观光和游钓等休闲渔业经济,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而且利用废旧船只、旧轮胎、废气油井平台等,不仅仅降低了制作人工鱼礁成本还是先资源循环利用,对于海洋的开发和利用有着深远的影响。
文章来源 | 水生动物健康评估 载请注明信息来源及智慧海洋圈子排版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