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蓝色潜力,打造海洋生态示范园区——在2022年海洋生态经济国际论坛大会上张凌飞副书记报告摘要
威海南海新区工委副书记、管委副主任张凌飞汇报了南海新区海洋生态经济发展情况
汇报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介绍威海市南海新区发展蓝碳经济的滨海湿地优势 威海市南海新区是国家战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重点建设的海洋经济新区,依海而生,向海而兴,因海而美,拥有85公里海岸线,7座海岛。海洋、湿地是南海新区的生命线,也是南海新区最大的特色、最大的优势、最大的潜力。 1处优良商港—威海港南海港区,1期2个5000吨级泊位已投入使用 河湖交错、水网纵横,香水河、昌阳河、黄垒河等三大淡水河由此入海,孕育了6.2万亩湿地、湿地率99%,常年栖息着300多种珍稀鸟类,打造了威海市第一个国家级林业湿地公园,是联合国人居奖中国优秀示范新区。 二、介绍威海市南海新区海洋生态经济发展经验 (一)厚植生态本底 构筑绿色屏障 强化岸堤修复保护 1、统筹陆海水系治理,实施沙质海岸带修复整治和香水河流域综合治理等工程。 2、拆除废弃养殖围堰2万立方米,修复海湾岸线超过12公里,平整沙滩90万平方米,治理河道超过60公里,海洋生态资源、海洋碳汇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修复和保护。 开展盐生种质繁育 3、探索海岸带生态保护与修复增汇新途径,建成滨海生态种质繁育与开发示范基地、盐生植物种质资源繁育与开发利用基地等6个基地,总面积约4500亩;选育16种耐盐碱高效固碳品种,修复岸堤、湿地约26万平方米。 创新源头管控 4、严格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湾长制,组建专职“湾管员”队伍,投资1500多万元建设了智慧生态监管平台,对河流入海口、海岸线、湿地实时监控、全覆盖管护。 (二)坚持先行先试 抢占碳汇制高点 突出需求导向“引” 1、打造了焦念志院士工作站、山东省海洋碳资产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海洋生物碳汇研发基地等科研平台,与全国海洋碳汇联盟、中国未来海洋联合会、山东大学等成立了海洋负排放研究中心和海洋负排放科技示范基地,正在实施一批国家和省重点专项,为海洋负排放研发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突出创新载体“育” 2、在市海洋、科技等市直部门支持下,成立了威海市蓝色经济研究院,专业从事蓝碳研发和成果转化,完成全国首个海藻养殖碳汇方法学的开发,并依据该方法学完成全市首个海带栽培碳汇评估项目。 承担的中国太平洋学会团体标准《海带栽培项目碳汇计量与监测技术规范》,已在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立项,并进入专家审查审核阶段,通过后将发布实施,为蓝碳交易市场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突出对外合作“聚” 3、围绕标准制定、科技研发、成果转化,推动威海市蓝色经济研究院与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合作,开展农业农村部行业标准《滤食性贝类养殖项目碳汇计量标准》的编制工作; 先后举办了4届海洋生态经济国际论坛,以及“海洋负排放 支撑碳中和”国际大科学计划研讨会等系列高端会议,聚集科研人员,加快技术研发,形成了全球蓝碳策源地效应。 (三)释放蓝色潜力 拓展海洋经济 打造海洋生态示范园区 1、编制完成《威海海洋生态经济(蓝碳产业)示范园区规划》,建设生态智慧、生态种业、生态智造业和蓝碳经济总部四个板块,加快聚集科技、产业、资本、人才等要素,实施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加工制造、金融服务、市场交易等全链条发展,贯通蓝碳经济全环节,不断扩大集群效应,力争成为示范引领全国海洋生态经济发展的新样板。 大力发展现代海洋产业 2、加快小观现代水产种业园区规划建设,打造“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水产种业园区。 3、润辉生物科技、汇瀚医药等一批海洋生物医药项目快速推进,臻迪科技、威尔汉姆堆焊科技等一批涉海智能制造项目迅速投产,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积蓄强大动能。 引进培育高水平科研平台 4、引进了吉林大学威海仿生研究院和任露泉院士工作站、威海海洋生物产业技术研究院、威海海洋信息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等涉海科研平台,开展技术研发、中试放大、成果孵化,加快聚集海洋科技创新资源。 三、汇报海洋生态经济领域发展计划及远景展望 下步我们将持续推动海洋生态经济发展,全面落实《威海市蓝碳经济发展行动方案》,从产业培育、科技研发、创新示范等方面入手,构建海洋经济发展系统推进体系,打造海洋生态产业化、海洋产业生态化样板。 一是守护好“蓝色家园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续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实施岸线环境综合整治、生态驳岸改造、植被修复和改造海岸防护等工程; 强化海洋污染协同治理,加快建设滨海湿地监测平台,打造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海洋监测监管体系,实现海洋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二是打造好“蓝色引擎 坚持陆海统筹、向海图强,用好国家火炬海洋油气装备特色产业基地,整合区内威尔汉姆堆焊、冠通管业、润辉生物等涉海项目资源,持续壮大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种业、海洋新材料、海洋科技文化等涉海产业。 三是弹奏好“蓝色乐章” 坚持科学用海、科技兴海,充分发挥焦念志院士工作站领军带动作用,有效集聚整合利用区内创新资源,加快推进蓝碳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建立完善海洋碳汇调查评估技术体系,加速碳汇方法学开发,加快形成规范的海洋碳汇标准体系。 探索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模式,加快建设海洋碳交易体系,打通海洋生态产品的价值变现通道,打造更具特色的海洋生态经济新高地。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