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海洋科技的“半壁江山”!山东瞄准三大目标,发动新一轮“海洋攻势”

来源:智汇海洋   发布时间:2022-07-27 16:39:22 

微信图片_20220727163811.jpg

全球首座一体化建造LNG工厂首个核心工艺模块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启航 侯宪鹏摄

贝壳在海岸线上随处可见,然而在山东海瓷集团的车间里,不起眼的贝壳却被赋予了第二次生命——它被锻造成“薄如纸、白如玉、声如磬”的海洋贝瓷,价值翻了几番。

贝壳之变,高科技居功至伟。山东海瓷集团凭借贝茨生产过程中“钙质瓷的釉中彩手绘生产工艺方法”拿下了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科技加持下的小贝壳成长为大产业,这只是山东释放海洋潜力的“冰山一角”。山东拥有3500多公里海岸线,约占全国海岸线的1/6,其拥有的近16万平方公里的蔚蓝国土与陆域面积相当,海洋资源丰度指数居全国第一。

面对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富有进取心的山东人从来没有放弃过培育壮大海洋产业的努力。数据显示:2021年山东海洋生产总值1.49万亿元,约占全国的1/6,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8%;海洋渔业、海洋盐业、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电力和海洋交通运输业的产业规模位居全国第一……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实现高质量发展,山东最大的潜力在海洋,最大的空间在海洋,最大的动能也在海洋。

向海图强,山东托起全国海洋科技的“半壁江山”

夏日的海南东南陵水海域一碧万顷,由我国自主研发建造的全球首座10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能源站从来不缺乏全球关注。

而为这一“大国重器”提供船体模块建造以及大合龙服务的正是位于山东烟台的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集来福士)。

敢于挑战“全球首座”,这是创新者中集来福士融在血液中的基因。要知道,全球最大、钻井深度最深的半潜式海上钻井平台“蓝鲸1号”、能够在海底3千米处寻宝的“蓝鲸2号”均出自这家中国海洋工程的领军企业。

山东省下辖16个地级市中,有7个地市沿海。类似中集来福士的行业龙头企业,在这些城市云集。

“作为山东省海洋产业体系的新兴战略产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产业规模正在走向1000亿元层级;同时,山东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超过200亿元,比重约占全国一半。”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省海洋局局长张建东列举的上述数字,揭示出该省海洋产业的“硬核实力”。

支撑海洋产业做大的是一批核心装备。“以‘蛟龙’号、‘向阳红01’、‘科学’号以及‘海龙’号、‘潜龙’号为代表的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远海装备投入使用,有效拓展了认识海洋、开发海洋的广度和深度。”张建东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科技创新,是海洋产业发展的强大引擎。记者从山东省科技厅了解到,“十三五”以来,山东承担了全国近一半的重大海洋科技工程,实施了“透明海洋”“问海计划”等重大工程,研发了智能浮标、深海浮标、水下无人航行器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装备,并得到了应用。

浩瀚海洋,也成了山东人新技术、新模式大展拳脚的地方。

走向远海,从一条“鱼”到一根“链”

乘坐快艇,一路劈波斩浪,记者到达了山东烟台长岛南隍城岛海域。这里集结了首批亚洲最大量产型深海智能网箱平台——“经海001号”“经海002号”“经海003号”“经海004号”等,它们呈“田”字形分布,分立于黄海海面。

“经海”系列智能网箱,是一种钢结构坐底式养殖平台,其养殖包围水体达7万立方米,可实现网箱平台的深远海鱼类养殖功能。“传统养殖,即在陆地上建造养殖池,占地面积大,养殖规模难以提升。”在烟台经海海洋渔业公司养殖事业部经理吕建国看来,将智能网箱应用到深远海养殖后,一个网箱就可养殖约70万尾经济鱼类。

更重要的是借助外海水深流大、饵料资源丰富的优势,“经海”系列网箱以人工和天然双重饵料配以清洁水质,实现了深远海智能装备化“类野生”养殖。

深远海养殖打破传统近海业态重叠、望洋兴叹的局面,而在“经海”系列、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之外,山东还建成了国内首座深远海智能化坐底式网箱“长鲸1号”、国内首座坐底式深远海智能化海珍品养殖网箱“国鲍1号”……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杨红生介绍,作为国家唯一的海洋牧场建设综合试点省份,截至2020年底,山东海洋牧场综合经济收入超过2500亿元,正引领全国深远海智能装备化养殖浪潮。

鱼类养殖走向深远海,并不是孤立的,山东人更看重产业链。

与深远海相呼应,山东人在陆地上建立起产业园区,他们布局苗种繁育、高端研发、精深加工、展示交易和冷链物流等产业链条,带动海洋高端传感器、特种装备、海洋大数据、海洋生物医药等项目聚集,开创“陆海岛”一体化、深远海全链条发展新篇章。

从一条“鱼”延伸到一根“链”,鱼的价值得到了“翻跟头式”的蹿升。

实际上,不仅仅是养殖领域,在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牧场、海上风电、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等多个领域,山东人都在致力于“以点带面”,打造多根产业链条。

三大目标,山东发展海洋经济瞄准“世界一流”

翻开中国地图,山东大地宛如一只雄鹰,面向海洋,振翅欲飞。

“山东最大的潜力在海洋,最大的空间在海洋,最大的动能也在海洋。”这句话现已在山东全省上下成为共识。山东全面推进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海洋科技创新攻关、海洋港口整合优化、海洋生态环境改善、海洋开放合作深化,交出了一份优异答卷。

站在全球竞争的角度上,山东在海洋科技、海洋人才的优势以及长期积累形成的海洋产业基础,支撑着山东海洋人的信心。比如山东拥有全国近一半的海洋科技人才和1/3的海洋领域院士,拥有55所省级以上海洋科研教学机构、236个省级以上海洋科技平台。

在去年国家科技奖评选中,山东主导及参与完成37项国家科学技术奖项。

以山东大学海洋研究院特聘教授吴锜承担的深远海探测科技攻关专项——全海深下海洋传感器的检验关键技术和校准核心算法为例,该团队开发出全海深(11000米)海洋环境模拟舱,填补了国内外此类高精度检验和校准装置的空白,使我国对深海观测设备拥有国际话语权,推动山东成为海洋传感器强省。同时,它对山东建设海洋物联网、实施智慧海洋突破行动、经略深远海、促进海洋经济新旧动能转换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科技支撑下,“人才—成果—项目—产业”的逻辑链条已经成型,山东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有了十足底气。

去年年底,山东对外发布《“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设立了三大目标,即到2035年,山东海洋经济和科技水平位居国际前列,对国民经济的引领和支撑作用跃上新台阶;沿海港口发展水平整体大幅跃升,建成世界一流港口;高水平海洋开放新格局初步形成,基本建成海洋经济发达、海洋科技领先、海洋生态优良、海洋文化先进、海洋治理高效的海洋强省。

目标高,任务重,挑战大,但山东人有信心沿着规划,砥砺前行。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V6or0-zJ4m1uUANPXs2AHw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