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大学(威海)环境专业学生走进蓝院蓝碳科研基地

来源:愚人读海(威海市蓝色经济研究院)   发布时间:2022-07-11 17:30:04 

2022年7月7日,在田秀君老师带领下,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环境专业的学生们分批走进蓝院滨海蓝碳实践基地,开展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认知实践校外课堂学习。

今年是蓝院与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合作交流的第三年,三年来双方一直本着优势互补、互利互惠、长期合作的原则,承担社会责任,促进产学研的对接,搭建了高校与企业通力合作、共同创新的通道。


蓝院院长赵明波、副院长丛永平、副总工程师隋海东、工程师王有军分别给北京交通大学学生讲解了蓝碳与碳汇、蓝院各基地概况、基地所种植植物的性状以及生态经济的实现,并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解答。

在海洋生态大厦一楼展厅,蓝院院长赵明波对老师及学生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同学们就蓝院的发展历程、使命任务以及如何实现碳汇等方面进行了整体讲述。


他激励学生们在探索求学的过程中要不怕吃苦、敢想敢干,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开拓视野。并以双方的合作交流为切入点,在将来的实践与创新过程中为同学们的求学与实践提供一个强有力的平台。

随后,由蓝院副院长丛永平带领学生进行接下来的校外课堂学习,鼓励同学们要带着思考聆听、争取有新想法得到启发,不惧在讲解过程中提出建议和质疑。

丛永平副院长对威海市全域范围内建设海洋科技城规划介绍、规划134布局、南海新区生态智慧板块、蓝碳产业示范园区、物种引进、在线监测、蓝院蓝碳阶段性成果展示、科研平台建设以及各实践基地的位置、建设情况、项目、功能等展厅板块分别进行了讲述,启发了同学们将来在环境领域创新与创业的规划。

随后,同学们来到威海·蓝碳盐生植物实践基地,实地了解盐碱地耐盐植物抗逆性实验。

首先由蓝院副总工程师隋海东向同学们讲解蓝碳与碳汇,并以基地现有环境状况进行举例说明。

随后又针对基地现有的盐生植物依次介绍了其特点以及利用价值,带领同学们细致观察每种植物的形态与生长环境,以实地接触的讲解方式扩充了同学们对盐地植物的了解。其中包括,皂角树、甘蒙柽柳、中华柽柳、单叶蔓荆、海滨雀稗、盐角草、秋茄等,学习过程中同学们细致观察、认真记录,对各种盐生植物以及海滨生物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第三站是威海·香水河海岸带生态治理与修复基地,此基地主要以生态治理、修复为主,种植植物以碱蓬和柽柳为主。

基地自2020年开始进行改造,现已实现了盐碱地环境下植被覆盖率的增加。

微信图片_20220711172145.jpg

蓝院副院长丛永平向同学们讲述了香水河海岸带生态修复历程、盐生植物种类区域,解答了为何相同种类植物不同生长情况的问题。并邀请北京交通大学的师生后续共同种植,为生态修复添砖加瓦。

       最后一站是滨海生态种质繁育与开发示范基地,此基地主要对盐生植物进行种质育苗实验。

微信图片_20220711172149.jpg

蓝院工程师王有军针对基地现有的盐生植物选育品种,就为什么选育该物种,每个物种在滨海湿地环境中扮演怎样的生态位和碳汇价值等进行讲解,主要细讲了碱蓬与盐角草的综合培育、盐地结缕草与市面上结缕草的区别,二色补血草与本地补血草的比较、在同一环境下随时间的变化盐角草与碱蓬的生长情况。

微信图片_20220711172151.jpg

经蓝院科研团队的校外课堂讲授,北京交通大学的学生认识并了解了蓝碳与碳汇以及各种盐生植物,使同学们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扩充了生态保护办法、学习了海洋生态知识,搭建了生态保护意识,拓展了视野,为同学们即将毕业的课题研究提供了新的想法启发。

加强陆海统筹,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海洋强国,构建一个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是亿万人民共同的心愿,是美丽中国的最强色。将来双方在产学研技术联合研发、实验室共享、学术交流等方面更加深入合作,携手共建更加壮美的时代画卷。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TOHF9Qk-3KnnAwY_GQhbQ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