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去远洋》入选自然资源部2021年优秀科普图书名单
近日,自然资源部公布2021年优秀科普图书名单,并向全社会推荐阅读。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图书《乘风破浪去远洋》入选。
《乘风破浪去远洋》 徐小龙/著
《乘风破浪去远洋》的作者徐小龙是自然资源部“海洋科普进校园” 科普讲师,中国海洋学会研学工作委员会首席讲师,曾多次参与国家南极科学考察、大洋考察以及 “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科学考察。
《乘风破浪去远洋》是一本不停地往外“蹦问题”的科普书,作者精心挑选了远洋科考中一些有趣的故事和难忘的经历写在了这本书里,从“抓娃娃”一样的常规大洋科考,到身穿“霸气装备”的我国第一台载人深潜器“蛟龙号”,再到神秘的深海“臭屁城市”……
以下为《乘风破浪去远洋》书中部分精彩内容:
长在海底的“烟囱”是什么?
深海里冒着烟的“烟囱”(“蛟龙号”自带摄像机拍摄)
在深海里有一些冒着烟的“烟囱”,它们的形成和板块的碰撞有很大关系。在海底板块碰撞区域,会形成的巨大隆起,科学家称它为“洋中脊”。在洋中脊的活跃区域,地壳比较薄,下面裹着滚烫的熔岩,上面覆盖着冰冷的海水,但还到不了火山喷发的程度。
一旦这些薄薄的地壳出现一些小裂缝,上面的海水就会灌入滚烫的熔岩。被加热的海水,就像电热壶中沸腾的开水一样,咕噜咕噜地翻涌,又从裂缝中冲了出去。沸腾的海水在熔岩里逛了一圈,返回深海时,带着大量地球内部的“特产”。这些特产堆积在裂缝“喷口”周围,日积月累,越堆越多,慢慢就形成了一个个“烟囱”。带着黑色“特产”的“喷口”周围形成了“黑烟囱”;带着白色“特产”的形成了“白烟囱”。这里面的“特产”可多了,有金、银、铜、铁、硫、锌、铅、钴……
“烟囱”形成示意图(来自中国科学院网站)
“蛟龙号”有哪些霸气装备?
我国自主研制的“蛟龙号”下海一趟至少要8小时,它不仅练就了超强的本领,也配上了多种霸气装备,来面对深海的黑暗,承受海水的压力:
“乾坤龙珠”
圆球形的载人舱,藏在“蛟龙”的肚子里,是“蛟龙”最宝贝的装备。直径有2.1米,钛合金制成,耐高温、高压,而且很轻。
脱掉救生衣的“蛟龙”露出了“乾坤龙珠”的真面目
“流光天眼”
“天眼”是“蛟龙”里的科考队员看外面的窗口,共3个。3个窗户采用外大内小的构造,是为了进入深海以后,对抗巨大的海水压力。
“流光天眼”平时是闭上的,盖上了保护盖
要让“天眼”能够“流光”,“蛟龙号”共配备了17盏大灯,能让科考队员透过窗口看清黑暗深海里15米远的范围。
“龙旋破军手”
“蛟龙号”上的两个机械手臂,造型和功能彼此不同。机械手臂可以伸缩、旋转、抓握,工作起来十分灵活。
“蛟龙号”还有更多霸气的装备:“通天低吼”“血魂战甲”“神龙铁锭”“魔篮”“聚能心”“旋风灵鳍”……到书中认识它们吧!
成为一名潜航员学员,要闯关打败哪些“小怪兽”?
潜航员手握操纵杆,聚精会神地盯着窗外,采集样品是一项非常精细的任务
选拔潜航员学员的过程可以说是“万里挑一”,一名优秀的候选人要经过近120项的筛选才能通关。这其中有硬性条件,比如身高和体重,也有许多“小怪兽”般的闯关内容。书中举了不少例子,这里介绍其中一项:
“26个数字”
在一片杂乱无章的数字中,从1开始点击,1,2,3……按顺序点到26,不能出错!这看起来很简单,但如果一直重复进行,考官还不断提醒你“这次要增加难度了”,你是否还能保持准确无误?
这项测试考验的就是潜航员能否在单调、重复的的事务中,保持思维敏捷和动作精准。因为在深海中,潜航员需要反复操控“龙旋破军手”抓取海底生物,动作单调却需要细致的操作,稳定的发挥十分关键!
这本书中还有很多小问号,等待读者去揭秘......一线科学记者的亲身经历,以孩子的视角来观察和提问,多领域一线科学家的解答,图文并茂,现场感十足,语言轻松,比喻恰当又贴近孩子,这就是《乘风破浪去远洋》,一部优秀的科普图书。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原文:http://ocean.china.com.cn/2022-01/19/content_779993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