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南海新区:打好培育组合拳 让企业都有“绝活”
12月22日,走进位于南海新区的山东鸣川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一张张专利证书和奖牌铺满了整面“荣誉墙”。展示台上陈列着柴油车颗粒物传感器、OBD车载远程监控终端等主打产品。山东鸣川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总裁赵栋骄傲地说:“我们在国内首创将光学运用到汽车传感器领域,实现了车载实时检测尾气黑烟,目前国内90%的柴油车用的都是我们的传感器”。
由鸣川研发的颗粒物传感器系列产品能占据九成市场,靠的是什么。研发经理宋同健解释道:“传统的电阻式传感器只能间断性测试颗粒物,保证颗粒物瞬态测量精度是个业界难题。光电测量技术、自清洁再生技术等的运用,使我们的传感器精度、可靠性、寿命均大大提高,实时检测读数精准度能精确到0.1%。”由于技术在行业内得到认可,鸣川是行业内多项标准的发起人,是颗粒物传感器、远程排放管理终端等多个产品的团体标准和行业标准的牵头单位,填补了国内移动源排放相关标准的空白。目前行业标准已经审核完成,这意味着30余家企业都将向鸣川这个“领队角色”看齐。
受疫情和芯片紧缺的影响,今年上半年鸣川的销售一度停滞。“既然市场不稳定,就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产品研发上!”在这样的形式下,企业迅速作出“应急反应”,确定了以研发为主的发展重心和思路,投入资金搭建实验室、密切校企合作、引进博士人才。在“大搞研发”的阵仗下,鸣川研发的柴油车颗粒物传感器产品从2020年时的2种增加到今年的七八种。虽然11月才开始大量出货,但2021年销售额预计达到8000万。
产品的创新离不开和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鸣川和武汉科技大学汽车与交通学院建立产学研合作,每年都会拿出300-600万研发费用,与高校签署立项协议开展研发,进行产品升级。今年10月,在南海新区相关部门的牵线搭桥下,鸣川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合作成立产学研合作实训基地。“我们计划今年年底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设立研究院,将研发精力放在校内促进产品研发。”赵栋说。
企业要保持领先地位,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断创新。赵栋坦言,传感器产品每年至少要迭代一到两次。12月上旬,在南海新区部门的帮助下,鸣川的移动源污染防治、颗粒物传感器及远程监控系统项目拿到了一笔1924万的专项扶持资金。赵栋说,“这笔资金就像是及时雨,我们将用于产线升级、厂房改造、硬件投入,继续研发出精度更高、质量更好的传感器。”
在鸣川,研发氛围之浓显而易见,最近,企业还琢磨着明年拓展船机尾气治理设备、全地形车生产线,壮大产品品类。在南海新区,不仅鸣川汽车,不少科技型企业专注研发,打磨出拿得出手的“独家绝技”,凭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占据一方市场。12月20日,威海市工信局公布了《2021年威海市工业企业“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企业名单》,南海新区鸣川汽车、冠通管业、碧奥生物3家企业在列。
来到山东冠通管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在先进的生产线前紧锣密鼓赶生产。作为一家专门为中石油、中石化等生产用于输油、送气注水管道用的塑料合金防腐蚀复合管材的企业,企业掌握当今国际上最先进的热塑性玻纤增强柔性管道核心技术。近年来通过设立管道研发中心,企业跟顶级技术“较起了劲”,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其中,三层共挤内衬管挤出、玻璃纤维缠绕热融合核心技术彻底打破了传统制造工艺,为企业产品升级贡献巨大。使产成效率提高了40%,制造成本降低了30%。“这项技术解决了长期困扰企业微废气处理的难题,生产线环保指标值达到国家级挥发性树脂最低行标,年可为企业增收1000万元。”山东冠通管业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介绍。
近年来,为了让企业拥有拿得出手的“独门绝技”,南海新区不断完善“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的梯队培育机制,综合运用项目、平台、金融等政策,打好科技型企业培育组合拳。目前,全区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2家。今年共分三批组织26家企业申报高企,其中19家企业新认定,7家企业重新认定。“我们将继续在深化企业创新上发力,全力支持初创期、成长期科技企业发展,联合恒达知识产权等中介服务机构做好创新主体辅导和培育工作,对种子企业进行梯度培育、差异扶持,引导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使创新主体数量和质量大幅提升。”南海新区科技金融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原文:http://www.whnh.gov.cn/art/2021/12/23/art_40965_2764073.html